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敬:敬业成才
9451800000010

第10章 立足岗位作贡献(1)

王清任为医敬业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格言

王清任(1768—1831年),清代医学家,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年轻时王清任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名噪一时。因其精心钻研中医医术,博览中医典籍,发现古书中对人体构造的记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

从少年时期开始,王清任就学习医学。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他的医术也很高明。王清任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等都很熟悉,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流通不畅,瘀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瘀致病”的学说,王清任研究出了一些十分有效的方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并指出古医书中关于人体记述的错误很多。他曾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当中观察人体的内脏结构,并于1830年著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其中还附图25幅。

在这部书中,王清任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像古书图中所给出的两个膈膜、三个体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二十四孔”。并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从而纠正了古图中肝为七叶的错误。

此外,关于人体内的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王清任给出的更符合实际。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他精辟地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

王清任的这些看法,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的看法十分相近。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王清任所立的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

受祖上行医影响,王清任从20岁就开始行医了,几年后便誉满玉田;30多岁时,他到北京设立了医馆“知一堂”,成为京师名医。

王清任在医病时,不为前人所限,用药也十分独到,因而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的《玉田县志》中记载,有一个人夜里睡觉,必须要用个重物压在胸上才能睡着;而另一人在仰卧时睡觉,只要胸间稍微盖点被子,就不能入睡。王清任用了一张药方,便治愈了两种不同的病症。

为了做一个好医生,王清任一生也读了大量的医书。他曾说:“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在临床实践中,他感到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了“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为此,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进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活动。这在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时代,可谓非常难能可贵。

嘉庆二年(1797年),王清任在到河北滦县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天死的孩子达百余人。王清任冒着染病的危险,一连10多天,详细地对照研究了三十多具尸体内脏。他与古医书中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大多与人体不相符。王清任为了解除对古医书中说的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嘉庆四年(1799年)六月,在奉天行医时,听说有个女犯人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急忙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后来,王清任又到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恒敬(道光年间领兵官员,见过死人颇多)求教,明确了横膈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王清任还曾经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经过几十年的刻苦钻研,本着“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的愿望和态度,王清任于道光十年(1830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著成了《医林改错》一书(两卷),刊行于世。

该书被刊出后,梁启超评论:“王勋臣……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范行准在所著的《中国医学史略》中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也说:“中国《医林改错》中,剖视脏腑与西医所言略同,因采其图以为印证。”多年来,这部书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后,全国各地介绍王清任,研究《医林改错》的论文、评注已不下50余篇(册)。

在《医林改错》中,王清任修正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对人的大脑也重新有了认识。他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意思是说,如果人的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

在临床实践方面,王清任对气血理论也做了新的发展,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在治疗疾病的处方中,王清任提出了“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种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王清任还创立了“血府逐瘀汤”等八个方剂,疗效显著。此外,他还创立和修改了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和血瘀症状50种,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其中“补阳还五汤”就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国医学界至今仍然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王清任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最终成名于世。《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医学宝库。此书还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的解剖学家。

◎故事感悟

中医是不重视解剖学的,甚至对解剖持反对的态度。但王清任却能突破传统思维,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开拓了中医学的新天地。他的敬业精神理应受到后人的尊敬。

◎史海撷英

王清任被迫离乡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王清任的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由于“官桥官渡”进行勒索,还是“善桥善渡”以行善引起讼端。王清任便力主“善桥善渡”。

在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王清任则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词严地说:“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结果触怒县官。

王清任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等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而久之,县衙便与当地豪绅勾结起来,对王清任进行迫害。无奈之下,王清任不得不离乡出走,辗转去了滦县稻地镇(今属丰南区)、东北奉天(今沈阳)等地行医救人。

◎文苑拾萃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为清代时期的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著,于1830年著成,共附图25幅。

《医林改错》是一部百年来令医学界都争论不休的书。这部书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是“改错”。

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等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经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对这些尸体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是不正确的,必须要改正过来,故而书名便为《医林改错》。

另一个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王清任对人体气血的特殊认识。他认为,人体的气与血皆为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的因素。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对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而血瘀症都属于虚中夹实。因此,王清任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虽然后世医学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王清任肯于实地观察、亲自动手实践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清任也为后世医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治疗瘀血症的立法及方剂的创立上,其发扬和革新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

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

◎后生自立最难,一人力抵挡流俗不去,须是高着眼看破流俗方可。要之,此岂小廉曲谨所能为哉?必也豪杰之士。——《陆九渊集·语录下》

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福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20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陈景润曾任职于北京一所中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提升为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陈景润在数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也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

陈景润从小学开始,最感兴趣的就是数学课。一本课本,他往往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陈景润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次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对数学的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现在有个‘哥得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我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

课后,老师问陈景润对自己所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想法,陈景润不自信地问:“我能行吗?”

老师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以后不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作为新的学习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十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了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与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将陈景润的论文写进了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的分类,有些商品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因而也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不幸的是,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导致后脑着地,摔成重伤。这让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从医院里出来后,陈景润苍白的脸上有时会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就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征。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陈景润不顾自己的病,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数学,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曾这样称赞陈景润:“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故事感悟

“人生的目的是奉献,不是索取。”这句话陈景润一生都铭记在心。他终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忍耐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与孤独,默默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心中的信念,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史海撷英

陈景润之“38号”

有一天,陈景润在吃午饭时,摸摸脑袋,感觉自己的头发太长了,应该去理理,于是,他就放下饭碗,跑到理发店去了。

陈景润到了理发店一看,理发店里的人很多,大家都在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一个38号的小牌子。他忽然想起,上午在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他看了看手表,才12点半,还早呢。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也不迟。

谁知道,陈景润刚走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38号!谁是38号?快来理发!”

陈景润到图书馆后,一直看书看到太阳下山,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38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等他来到理发店时,这个号码早已作废了。

◎文苑拾萃

陈景润星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是“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1999年10月26日,“陈景润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