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朝廷以扬威将军长龄为总指挥官,调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伊犁领队大臣祥云保分统满汉官兵各数千人;又封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五千余人;再调山东巡抚武隆阿统吉林、黑龙江马队3000骑一齐出关,在阿克苏集结兵力共3.6万余人,开始向喀什噶尔挺进。
11月,清军在柯坪战役获胜,夺回乌什,控制了进攻喀什噶尔的门户。1827年3月3日,清军集主力2.2万人,在巴尔楚克军台(今巴楚县)又告大捷。长龄分兵3000名镇守,掌握了到喀什噶尔与叶尔羌的岔路要冲。
3月19日,杨遇春率领提督杨芳等人到达大河拐(在今克孜勒河下游),张格尔派兵3000名前来袭营,结果被杨芳击败。张格尔急忙派兵从大河拐至洋阿巴特(即英阿瓦提,在今伽师县东),沿途挖掘战壕并决河冲毁道路,力阻清军进兵。翌日,张格尔集5万人马屯防洋阿巴特,布阵二三公里于沙冈之上。
清军兵分三路进击,长龄、杨遇春任中军主帅,左路武隆阿、右路杨芳,三军齐头并进分路夺冈,一战歼敌1万、生擒五千余人。清军顺利地推进到排素巴特(今伽师县),再歼敌万余、生俘3000人,距喀什噶尔已不足50公里。
◎文苑拾萃
拟古
(清)纳兰性德
朔风吹古柳,时序忽代续。
庭草萎已尽,顾视白日速。
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
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
嗟载华亭鹤,荣名反以辱。
有客叹二毛,操觚序金谷。
酒空人尽去,聚散何局促。
揽衣起长歌,明月皎如玉。
林则徐“求雨”
◎为震而惧,以检己行,检行有则而无所惧,乃享震之福。——《易经》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去广州查禁鸦片之前,曾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查禁鸦片,取得很好的效果。
可是1838年遇到罕见的大旱,田地里收成大减,米价十分昂贵,老百姓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林则徐忧心如焚,除了拿出自己的薪俸周济饥民外,还动员下属们尽力捐助。然而,两湖的官员们口头上说尽同情百姓的好话,轮到真要出钱了,又一个个诉说自家经济的困难,有的干脆说有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夜之粮,结果没有人捐出一文钱来。
林则徐见状,也不言语。第二天,他让人在官府衙门前张贴告示,说明某日他要率领众官设坛求雨,在这两天内大家必须沐浴戒荤,表示对苍天的真诚之心。
到了求雨那天,沐浴清心的林则徐徒步来到广场,走上高坛,俯伏在地,念念有词地祷告起上苍来。大小官员们也鱼贯走上高坛,俯伏在地祈祷。
求雨仪式完毕,林则徐叫侍卫在高坛下铺设了大片芦席,自己带着官员们依次坐在芦席上休息。
当时烈日当空,炎热异常。一直娇生惯养的官老爷们坐了没多久,就一个个口渴头晕,面色灰白起来。
林则徐这才说道:“平时我们一直高高在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在这大旱之年,我们怎知道‘农夫心内如汤煮’的情景?今天,我愿意跟大家都来尝尝贫苦百姓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苦滋味。”
过了大约三炷香工夫,林则徐才说:“看来我们喉咙里都冒火了,茶水可不能不喝啊!”
说完,林则徐即刻传唤差役将凉茶桶扛了过来。他自己拿了葫芦瓢先舀了一瓢“咕咚咕咚”地喝了个饱,官员们当然也迫不及待地依次喝了。
不一会儿,由于冷热交攻,林则徐首先呕吐出来,接着大家都呕吐了,弄得芦席上狼藉不堪。
林则徐笑道:“这样倒可以量量各人的心肠和家庭经济状况了。”
于是,林则徐亲自检验各人的呕吐物,叫侍卫把所含的成分一一记录在案。检查结果,林则徐自己吐出的是粗糙低劣的杂粮野菜,而大小官员们吐出的不是山珍海味就是鱼肉荤腥。
林则徐严肃地望着众官员低下的脑袋,沉痛地说:“今天我真心诚意地向天求雨,为的是解除旱情,让百姓活下去。可你们是不是素食素水,真心诚意啊?再说,前几天我号召大家慷慨解囊,捐助灾民,你们一个个哭穷,有的还说什么揭不开锅啦,今天看看你们吃的都是些什么呀?我说啊,天公所以如此发怒,制造旱灾,完全是因为你们做官当老爷从不体恤民困的缘故啊!”
官员们自知理亏,又羞愧又恐惧,生怕林总督要处罚他们,结果纷纷报上捐款济民的数额。
◎故事感悟
迷信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真理与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林则徐对迷信进行有力地抨击,用“理”字让官员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如何为百姓谋利、为国家着想。
◎史海撷英
林则徐治理湖北
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对保障江汉沿岸州县的生命财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林则徐还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行为。“要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林则徐还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处处为人表率。在出任湖北布政使时,林则徐入湖北发出《传牌》,禁止沿途阿谀奉迎,借端勒索。在总督任内,他仍然保持着“一切秉公办理”的作风。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
◎文苑拾萃
林则徐祠堂
林则徐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澳门路,靠近著名的南后街,额称为“林文忠公祠”,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祠堂高大的牌楼式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立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大门内是“仪门厅”,中间有石铺的甬道,两侧分立八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陈列着二十多面的仪仗执事牌,有“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慨万端。
陶行知追求真理做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年),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留学,师从著名教育学家杜威。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教“袭陈法”,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陶行知即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的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于日本。1931年春,陶行知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一块坟地上放了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看样子这里正准备开会似的。可是,会场上没挂横幅,没贴标语,没插彩旗,也没有雪白的台布,只有充满欢声笑语的人群。人群中除了学生模样的男女青年外,还有不少村民。
原来,这里将要举行一个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为晓庄师范)的开学典礼。时间到了,只见校长走到八仙桌旁,操着浓重的徽州土音致开会词。他说:“今天是我们试验乡村师范开学的日子,我们没有教室,没有礼堂,但我们的学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作宗师。蓝色的天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我们在这伟大的学校里,可以得到丰富的教育……”
他的语气非常肯定,好像并不是夸大而是要实行。人们静静地听着,心里在想,这位校长的气魄可真大,在这片荒坟地上谈什么“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可是,看到这位校长全身似乎都充满着创造的精力,不由得使人感到一种新奇的力量。接着,这位校长又说了:“今天到会的农友很多,他们是我们的朋友,以后我们要他们帮助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和大家做亲密的朋友,向他们好好地学习。你们不要以为乡下人没有知识,一般大学生念过不少自然科学的书,到了乡下便不认识麦子,说韭菜何其多也!……”
这次开学典礼,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诞生。这位校长正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东南大学教授兼教育科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身兼几所中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农村的一个贫寒之家,自小聪明好学。在崇一学堂读书时,两年修完了三年的中学功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广济医学堂,但因经济困难只得退学。后得到崇一学堂校长的资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四年后他又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金陵大学校长的帮助下赴美留学。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硕士和教育文监(相当于硕士)两个学位。从此,他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向。
早在中学读书时,陶行知就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他在自己寝室的墙壁上挥毫写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他常说:“人生为一大事来,要做一大事去。”但他并不是个空怀大志的幻想家,家境的贫寒、世道的衰落、外强的侵侮,促使他面对现实。尤其是他看到祖国国势弱、人民穷、文盲多的严峻事实,激发他去寻找一条通过教育来拯救中国的道路。他在回国的轮船上对朋友们说:“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我要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以后也是朝此目标去做的。
陶行知回国后不久,就被聘为南京高师教育科教授,开始了他在中国实现“教育救国”的生涯。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教育界虽然在学制、教学内容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向英美学习的改革,但在教学方法上仍沿袭中国传统的“教授法”,即教师教、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
陶行知认为,这样下去,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都变成个书架子、字纸篓。所以,他提出了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的建议,即教与学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完全在教,而应当同时注重教和学,教导学生如何学习。
可是,他的建议几乎遭到当时南京高师教授们的一致反对。有的说他标新立异,有的对他嗤之以鼻。但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陶行知毫不退让,他认为这是改革中国教育的第一步,必须坚持下来。于是,他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呼吁教育改革。他陆续发表了《试验主义与教育》、《教学合一》等论文,批判传统教育,提倡教育改革。
五四运动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南京高师终于接受了陶行知的改革建议,把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同时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改革,诸如试行选科和学分制,男女同校,开办暑期平民学校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得到部分实现,他本人从此也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闻人”,被推为南京学界联合会会长,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
为了实现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理想,陶行知在推行教学方法、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提倡平民教育,试图通过普及平民教育启发民众智慧,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挽救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在陶行知心中,涌动着对广大下层民众的深厚感情。
一次,陶行知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本是一个中国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学校生活对于我的修养固有不可磨灭的益处,但是这种贵族的风尚却是很大的缺点,好在我的中国性、平民性是很丰富的。我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最中国的’留学生。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化的路上奔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