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力好
◎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列子·仲尼》
齐威王(公元前378—前320),中国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便也自称“齐王”。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手段,每天只靠在城里乞讨过日子,因此生活十分困窘。
开始时,人们出于一种同情心,还会给这个人一点残菜剩饭,可是时间长了以后,人们就觉得他来得次数太多了,令人生厌,于是谁也不愿意再给他食物了。他每天只有忍饥挨饿了。
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个姓田的马医因为活太多,忙不过来,需要找一个帮手。这个乞丐便主动找上门去,请求在马厩里给马医打打杂工,以此换取一日三餐。这样,他就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晚上也不必再漂泊流浪,安定的生活使他的日子变得充实起来,干起活来也格外卖力。
可是这时,又有人在一旁取笑他了:“马医本来就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而你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去给马医打杂、当下手,这不是你莫大的耻辱吗?”
这个昔日的乞丐平静地回答:“依我看,天下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寄生虫,靠乞讨度日。过去,我为了活命,连讨饭都不感到羞耻。如今能帮马医干活,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这又怎么能说是耻辱呢?”
◎故事感悟
这就是人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自立自强、自食其力。
◎史海撷英
田氏专齐政
田氏出于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陈完,妫姓,陈氏。其先虞舜之苗裔封于陈,遂以国为氏。
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避祸逃到齐国,齐桓公便使为工正。由于陈与田的古音相近,因此古书中往往写作田,陈完史称为田敬仲完。
田氏传五世至田桓子时,“事齐庄公,甚有宠”,田氏开始壮大。田桓子的孙子田釐子乞,事齐景公。齐景公薨,齐国的卿国氏、高氏立晏孺子为君,结果田釐子连同鲍氏杀高昭子、逐国惠子,立阳生为齐君(齐悼公),弑晏孺子,“田乞为相,专齐政”。
田釐子的儿子田成子恒与监止(监,一作“阚)为齐简公的左右相。于是,田氏与阚氏开始相互争权,结果田常获胜,弑齐简公,立平公,益专齐政。
◎文苑拾萃
齐威王
(宋)徐钧
赏罚严明国富强,独能仗义一朝王。
周网此日微如发,独有人心理未亡。
求人不如求己
◎自助者方得神助。——格言
宋孝宗赵昚(1127—1194),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养子,原来是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在位27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逊位,让位与儿子宋光宗赵惇。
南宋孝宗年间,朝廷向金国侵略者屈膝求和并承诺每年都向金国进贡。沉重的经济负担转嫁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对宋王朝丧权辱国异常愤慨。
这天,宋孝宗带了侍从到西湖天竺庙中游玩,和尚浮辉跟随着他。宋孝宗皇帝看见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串念珠,觉得很奇怪。念珠是佛教信徒念经用的,每念一遍经便拨动一粒珠子。
宋孝宗问道:“观世音已经是佛了,他还念经么?”
浮辉回答道:“怎么不念?他时时都在念的。”
宋孝宗皇帝问道:“他念什么经?”
浮辉说:“他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宋孝宗哈哈大笑起来,说:“哪有自己念自己的道理?”
浮辉说:“这叫做‘求人不如求己’嘛。”
宋孝宗明白了他的话,于是一声不吭,带着侍从走了。
◎故事感悟
宋孝宗自然懂得:浮辉是巧妙地劝告自己,要依靠自己力量奋发图强。我们每个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都要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史海撷英
隆兴和议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为了实现自己“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美梦,兵分四路向南侵宋,不料在采石矶遇到了虞允文的顽抗。同时,金世宗完颜雍在辽阳称帝,使金兵也发生了哗变,最终完颜亮被杀,南下的金军也无功而返。
刚刚登位的完颜雍无力对外用兵,于是派出使臣首先向宋提出和议。由于宋孝宗继位之后派张浚北伐,遭到了符离之败,为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并且暗示金人出兵两淮,因此被迫和议。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果然大规模南下,迫近长江,南宋朝廷最终决定与金重新议和。史称隆兴和议。
◎文苑拾萃
最节俭的皇帝
南宋时期的宋孝宗以身作则崇尚节俭,史料上也称宋孝宗“性恭俭”,就是恭谨俭约的意思。宋高宗称赞他“勤俭过于古帝王”。
宋孝宗在刚刚即位时,就不肯用乐。他平时生活的花费也很少,经常穿着旧衣服,而且不大兴土木。平时,他也很少赏赐大臣,宫中的收入多年都没有动用,以至于内库穿钱币的绳索都腐烂了。宋孝宗认为:“我没有其他太大的作为,只是能够节俭。”
孝宗还经常告诉身边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风俗的表率,应该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风俗。”
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昭雪冤案,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刘世光夫妇自力更生
◎求友不如求手。——陶行知
2009年的一天,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街上,有两个老人正在卖菜。别人问他们多大岁数,旁边卖菜的女士忙帮着介绍说:“这两位,一个82岁,一个79岁。但别看他俩靠低保金和卖菜过日子,他们却过得很有骨气的。”
这两位老人是夫妻,就住在新场镇上。他们是当地出名的“硬骨头”——刘世光夫妇。夫妇二人养大了一对儿女,儿女长大后也都成家立业了,眼看日子过得不错,可好景不长,几年后儿女纷纷下岗。
儿女们的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因此两个老人也从来不向儿女们伸手要赡养费,老两口始终自力更生地过日子。平时,刘世光帮人打油粑赚点小钱,老伴钟书仙就挖些野菜到镇上卖。老两口的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从不叫苦抱怨,也不给儿女和政府增添负担。
自从国家城镇的低保政策出台后,邻居们都劝两位老人:“你们年纪大了,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太好,还是去找一找政府,解决一下经济紧张的问题吧。”
然而钟书仙老人却摇头,笑着说:“算了,我们不去给政府添麻烦,自己能挣点就自己挣。”
由于没有主动申请,所以第一批低保名额没有两位老人,第二、三批依然没有他们,等到第四批时,终于有了他们的名字。但两位老人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一个劲儿地推让名额。纳入低保后,老人还不停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仅靠领低保金生活是不够的,所以两个老人仍然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可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老人卖油粑跑不动了,上山找野菜腿脚也不那么灵便了,最后,他们选择了贩卖小菜。
起初两位老人没有什么经验,小菜是“水气货”,如果进的菜当天卖得快,还能赚点钱,否则就会亏本。后来,他们慢慢有经验了,知道哪些菜好卖了,进菜的量也就能控制得恰到好处。
为了让“回头客”多一点,老人还经常从报纸、电视上学一些营养知识,认真听取一些顾客的意见和建议,卖菜时给顾客介绍什么菜吃了对人有什么好处……现在,到老人摊位上买菜的顾客很多,很多都是回头客。
为了经营好自己的小买卖,刘世光夫妇每天早上5点一过就起床了,然后把蔬菜筐、秤等用具都收拾好,再用架车拉着菜往市场赶。刘世光负责摆摊子,钟书仙就去进货,把当天要卖的菜进好后,老人就买两个馒头边吃边卖菜,中午则在外面吃点面条或水粉,晚上收摊后才能回家做饭吃。
老人觉得,自己早饭和午饭不在家做饭吃,一是能节约时间多卖点菜,二是不开火也可以少点开销,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所以不管夏天冬天,他们都是天黑了就睡觉,看电视时间也从不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既能多睡点觉,养足精神做买卖,也能节约电费。他们吃的菜大都是卖剩下的菜,如果没有剩菜时就吃咸菜和臭豆腐。吃的猪油也多半是买价钱便宜的肥肉熬制的,这样比买猪板油或菜油相对省三分之一左右。
“生活苦点、累点没得啥,活就要活得硬气。”刘世光笑着说,“我们有低保金,加上卖点菜,维持生活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的家庭状况都不是那么好,不能总给他们增添负担。政府已经给了我们低保金,我们也不能再麻烦政府。而且,我们还是要节约点好,要不然本身收入就少,如果花钱大手大脚,手上经常没得钱用,那么,我们还谈什么自己生活呢!”
◎故事感悟
如此高龄的老人,仍然以自食其力为生活的基准,活得有骨气!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比较丰富,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自立自强了。我们更应该将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史海撷英
抗战时期提出的自力更生
抗日战争胜利之时,针对一些人迷信武器,不相信人民群众力量的错误认识,毛泽东在1945年8月13日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演说中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
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从此,“自力更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口号。
这个口号后来还演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等口号。
◎文苑拾萃
自立立人歌
陶行知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别人的事我帮着干。
不救苦来不救难,可算是好汉?
滴大众的汗,吃大众的饭,大众的事不肯干。
架子摆成老爷样,可算是好汉?
大众滴了汗,大众得吃饭,大众的事大众干。
若想一人包办,不算是好汉。
自食其力的姜春梅
◎靠别人只能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格言
姜春梅来自湖北省枣阳市的一个贫困家庭。2003年9月,从未进过大城市的姜春梅考进了武汉科技大学。由于家庭困难,她只从家里带了8000块钱,交了所有费用后,还余下800多元的生活费。
那时学校的生活费还不贵,她每天的饭钱不超过3元,这样每个月100元也就够了。这余下的800多元,足够她一学期的生活开支。
开学的第二个月,姜春梅就看到了校内宣传栏上的家教信息,每小时的报酬是10元。姜春梅觉得,能为父母分担多少负担就分担多少,于是姜春梅找到了第一份家教。
每次做完家教后,姜春梅回校时都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下车还要走一段路。面对黑夜中的庞大城市,她有些害怕,但却从没有因害怕走夜路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而且自立自强的她也赢得了家教家长的认同。后来,这位家长还给她介绍了另外两份家教,甚至主人家的同事、朋友等也都主动给姜春梅介绍工作。
三年多的大学生活,姜春梅共做过14份家教和7份兼职。从大学一年级过后,她不仅没向家里要过钱,还给爸妈各买了一套衣服。每次过年,她都会塞给爸爸一些钱,以贴补家用和给弟弟交学费。
大二的上学期,姜春梅在某新华书店的门口摆了个找家教的地摊。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向她询问价钱,姜春梅考虑到辅导这个孩子的难度大一些,就告诉家长每小时要15元。家长爽快地回答说:“只要教得好,钱无所谓。”
这名学生的家住的地方离学校有15分钟的路程,而且每次都限定在晚上8点到10点辅导;所以,每次姜春梅都要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宿舍。
有一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姜春梅依然坚持去做家教。不料在下车时,她被疾驶而过的车带倒了,人倒在满是污水的地上,胳膊和腿都擦伤了。姜春梅挣扎着坐起来,揉一揉摔紫的地方,然后咬一咬牙,强忍住眼泪,硬是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学生家。
做完家教回到宿舍后,姜春梅才发现自己伤得不轻,赶紧到校医院上药包扎。
姜春梅偶尔也有些心酸,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别的学生一样“正常”地生活呢?但是,每每想到两小时的家教费就可以顶她爸爸一天的工钱,她就不再有任何怨言,再多的辛苦也能承受。
姜春梅尽心尽力地给孩子们辅导课程,但两个月过去了,家长却一直没给她工钱,她也不好意思开口要。两个多月后,这位家长付给她的钱是两小时15元,而不是原本说的每小时15元。
感到非常委屈的姜春梅没有哭,她告诉自己要坚强。除了家教外,发传单,搞促销……为了筹学费和生活费,姜春梅马不停蹄,究竟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最累的时候,姜春梅周末一天要做四份家教。上午8点到12点分别给两个孩子上课;中午在街边买点小吃后,就到附近的公园里散散心,适当休息一下,然后下午2点到6点再给另两个孩子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