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谦:谦乃受益
9454000000017

第17章 克骄防矜,成就功绩(3)

许姬传是梅兰芳的秘书。从1931年起,他便到梅兰芳的身边工作。在以后的数十年当中,他不仅全力辅佐梅兰芳的事业,在梅派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6年11月下旬,许姬传的堂兄许伯明专程护送梅兰芳到杭州演出,他答应带许姬传等到后台去看梅兰芳。那一晚,梅兰芳演的是昆曲的《佳期·拷红》。演出结束后,许伯明便带着他的几个堂弟到化妆室见梅兰芳,向梅兰芳介绍说:“这是我的堂弟:姬传、伯遒、源来,他们都会唱昆曲、吹笛子。”梅兰芳与他们一一握手,含笑说:“昆曲出在南方,你们听我的哪句腔唱得不准、哪个字念得不合适,请你们告诉我。”梅兰芳谦逊的态度给许姬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他对源来弟说:“名满南北的梅兰芳却没有好角习气,对我们几个小孩还那么谦虚,真了不起!”

20世纪50年代初,梅兰芳曾对许姬传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我的学艺过程与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不知道取巧,也不会抄近路。我也不喜欢听一些颂扬的话。这几十年来,我依靠的就是那些师友们毫不客气地指出我的缺点,使我能够及时纠正与改善。”

梅兰芳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京剧史上成就最为辉煌的表演艺术大师,与他在艺术上的勤学苦练、虚心求教是分不开的。他向齐白石学画也是其中的一例。

1932年,梅兰芳到北京演出,齐白石观看完他的演出,对梅兰芳佩服得五体投地。正好,梅兰芳一直想向齐白石学画,便通过熟人向齐白石说了想法。齐白石听说后,马上安排时间见梅兰芳。

梅兰芳拜齐白石为师学画时,他在戏曲界的名气已经是如日中天了。人们都认为,他也只不过是摆摆样子而已,根本不可能潜心画画。就是齐白石本人也对他说:“你这样有名,叫我一声师傅就是抬举老夫了,就别提什么拜师不拜师的了……”可梅兰芳却坚持要举行拜师仪式,并行了跪拜大礼。后来,他跟随齐白石学画也特别认真,那段时间,只要不排练不演出,不管风天雨天,他都按时坐黄包车到齐宅学画,进门也都先行弟子之礼,向老师鞠躬问好,谦恭的样子像个小学生。他还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位名演员而自傲。

◎故事感悟

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对自己要求往往也越严格,梅兰芳大师时常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地向值得学习的人或物学习,从而使他的艺术水平不断获得更大的提高。

◎史海撷英

梅 派

“梅派”是由梅兰芳创立的艺术派别,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梅派”主要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从而使表演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唱”的方面,梅兰芳的唱腔基本是从传统唱法中来的,但又不是完全照搬传统,而是以自己的润腔方式和行腔规律,将其化成具有从容含蓄的梅派韵味的唱腔。在每出戏中,都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大量新的唱腔,既悦耳动听,又清丽舒畅,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或是昂扬激越之曲,都无不出自心声。

在“念”的方面,梅兰芳的念白也创造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剧中的缓慢念法,富于情感,表达人物个性鲜明。

在“做”的方面,总体上突出一个“圆”字,即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梅兰芳的表演,都会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这些动作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表演,而是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当时心情而创造出来的。

在“打”的方面,主要是以干净、准确、漂亮为主,从婀娜旖旎之中显示出矫健,但绝不是以勇猛取胜。

◎文苑拾萃

以汤乐民画红梅寄畹

(清)张謇

小汤仕女美无伦,画作梅花也可人。

寄与玉郎时顾影,一丛绛雪媚初春。

戴嵩画牛

◎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谚语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为“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在唐代的画家中,有两位是以画马或牛出名的。韩干以画马闻名遐迩,戴嵩则以画牛而美名远扬,在我国绘画史上,两人被并称为“韩马戴牛”。

戴嵩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喜欢读书画画。

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特意来戴家,说:“听说戴嵩贤侄的画不错,我想请他画一幅,回去挂在厅堂上,不知贤侄肯赏脸吗?”父亲说:“您太客气了。”他就唤戴嵩进来,命他当场画画。戴嵩最喜欢画牛,见父亲吩咐,马上磨了墨,运笔自如地画了起来。

不一会儿,戴嵩就画好了,对客人说:“请老伯赐教小侄。”话是这么说,心里却想:你绝对找不出什么毛病来的!

客人过来看,只见纸上画着两头牛在山坡上抵角相斗,尾巴左右摆动着,题的字是《斗牛图》。果然,客人不但找不出毛病,还十分满意地说画得太好了。

当戴嵩和父亲送客人出村时,迎面碰见一个放牛娃,挥着鞭子在驱赶牛群。客人对放牛娃说:“戴嵩画的牛,比你放的牛剽悍强壮,不信比一比!”说着就把画展开,让放牛娃看。

谁知,放牛娃看了画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戴嵩怔住了。

过了一会儿,戴嵩缓过神来,质问放牛娃:“你傻乎乎地笑什么?难道你也会画画,而且比我画得还好吗?”

“哪里哪里!我只是个放牛的,对画画一窍不通。”放牛娃一边笑一边说,“可我对牛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是笑你画的牛尾巴,哈哈哈……”

“牛尾巴?牛尾巴怎么了?”

“这画上画的是两牛相斗。牛斗架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使在牛角上,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力气再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可是,你画的牛尾巴却在左右摇摆,哈哈哈……”

戴嵩的脸“刷”地红了。

放牛娃的话使戴嵩的头脑清醒了许多,心想,不能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了。从这天起,他经常去仔细观察牛的各种神态,向放牛娃了解牛的生活习性。春夏秋冬四季,戴嵩总是常常出没在放牛的地方。

戴嵩画牛,越画越好了。这时母亲见他因经常出去观察牛,晒得脸蛋儿变黑了,人也消瘦了,就心疼地说:“你现在画得很不错啦,以后不必再去观察牛了吧。”

戴嵩回答说:“还差得远呢。”便仍继续去观察牛。

正因为戴嵩有“差得远”的想法,才使他的画技越来越接近艺术的巅峰。

后来,戴嵩又画了一幅《斗牛图》,这次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幅《斗牛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流芳百世的名画,戴嵩也终成为画牛的名家。

◎故事感悟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戴嵩正是虚心听取了放牛娃的意见,才从骄傲自满里清醒过来,时刻有“差得远”的想法,认真观察,虚心请教,最终成为画牛名家。

◎史海撷英

爱画牛的画家

韩滉(723—787),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韩滉画牛之精妙乃为中国绘画史千载传誉之佳话:古人说韩滉画牛“落笔绝人”;对于其牛畜画,南宋陆游赞曰:“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赵孟 称其为“稀世名笔”,金农叹为“神物”;又有清代画家钱维成将韩滉与韩干并称为“牛马专家”。《五牛图》是韩滉在牛畜画方面巨大成就的最有力的证明。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酷爱画牛,笔下敦厚勤劳的耕牛与天真活泼的牧童,相映成趣,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他不只画牛寄托情思,还以牛为师。他的画室名为“师牛堂”,又有“师牛”、“师牛堂”、“孺子牛”诸印,以示其志。他晚年画的《五牛图》上有题句: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生劳瘁事农而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宗其性,爱其形。帮屡屡不厌写之。这正是李可染为何画牛、师牛、“甘心做牛”的肺腑之言。

诸葛亮谦恭听意见

◎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清·阮元《联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但建国三年,刘备就去世了,传位给他的儿子刘禅。刘禅虽贵为君主,但蜀汉的大小政事都是由丞相诸葛亮全权负责。诸葛亮深知即使自己拥有满腹学识,可单凭一人之力是无法治理好蜀汉的。所以,他并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对待下属,广纳各方意见,以完善自己的思路。出任宰相后,特别在丞相府中成立“参署”的机构,其目的在于集思广益,采纳更多人的意见。

诸葛亮初占益州时,董和曾协助他处理日常军政要务。董和为人直率,在处理日常公务时,常抱着知无不言的态度,一遇到与诸葛亮有不同意见的情况,就开诚布公地提出来,一点都不介意旁人对自己的闲言碎语。一次,董和为坚持自己的观点,竟与诸葛亮激烈地争辩起来,人们都替直言不讳的董和捏了一把汗。可万万没想到,诸葛亮不仅没有责备董和,反而赞扬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同时,诸葛亮还告诉身边的人,做事就要像董和那样,要敢于陈述自己的想法。《董和传》记载诸葛亮叙述他和董和共事七年的感言:“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表示他们常往返地讨论再讨论,希望大家都能像董幼宰一样勤恳认真。他谈到早年和朋友相处的情形,说徐庶是位头脑清晰、绝不马虎的益友,和崔州平交“屡闻得失”,后来的胡济更是“数有谏止”。这些朋友都是以提供“谏言”而让诸葛亮深为感激、终生难忘的。诸葛亮曾客气地表示自己“资性鄙暗,不能悉纳”,但是他和董和、徐庶、崔州平及胡济四人的关系始终很好,以此鼓励大家不疑于直言的精神。

丞相诸葛亮对蜀汉政务必定亲自处理的情况,令丞相府中办理文书的主簿官杨颙有了意见。杨颙认为诸葛亮什么事都要亲自过问,一是会分散治理军政大事的心思,二是会限制别人的思路。杨颙还对诸葛亮说,处理政事应该有不同的分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集众人才智于一家。

诸葛亮听了杨颙的建议,立即实施,效果果然不错,他非常高兴。为了鼓励下属继续参与政事,诸葛亮还写了一篇文告,号召大家主动发表政见。

诸葛亮虽然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来后,声望达到空前,使另外一个辅佐大臣李严深为疑虑。故意写信建议诸葛亮趁机进爵封王,接受九锡。对这件事,诸葛亮坦然地表示:“我是个才能低下的人,辅佐先帝,井不胜任,但却承蒙错爱,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禄赐也够多了,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报,便妄自尊大,乃与义不合,对我是没有好处的……”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非常自责,上疏给后主刘禅,请求自贬三等。他在汉中前线向北征军团公布《劝将上勤攻己缺教》一文,公开表示希望今后请将士能勤于攻击诸葛亮的缺点,才算忠于国家的人。他曾听从杨洪的建议,急速派兵驰援在汉中和曹操陷入苦战的刘备,以稳定北方防务;征求邓芝“和孙权”的策略;遵从马稷“攻心为上”战略,以为南征蛮夷的主要精神指导。或许这些也是他个人心中早做的决定,但他绝不居功,让优秀的部属每个人能乐于发挥自己的智慧,用心于公事。三国鼎立中,蜀汉力量最小,但人才最多,所以才有力量屡次向曹魏攻击。这些优异的人才,的确都是因诸葛亮不居功、不埋没人才、虚心纳谏的作风才能获得。北宋大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诸葛亮诗》中便写道:“区区庸蜀文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故事感悟

诸葛亮未出仕前韬光养晦,低调处事,及至位极人臣,也不居功自傲,而是广开言路、虚心纳下,这种谦虚的精神正是他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