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任何增添,同时还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文帝平时的穿戴也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而且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而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文苑拾萃
汉文帝
(宋)卫宗武
恺悌而爱人,恭俭以持己。
府库有余财,勿忍为己费。
田租奉人上,屡至为民赐。
不肯私嬖臣,以存大臣体。
不敢私贵戚,以贻天下议。
澹乎无嗜好,绝不尚功利。
断刑岁数百,烟火绵万里。
礼乐虽未遑,亦足为善治。
洪惟庆历君,盛德概相类。
爰立俱名臣,后元则无是。
顾炎武“十不如”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于得志时。——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对古韵学贡献多。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代表作品有《日知录》、《音学五书》,撰成《军制论》、《形势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小时候,由于家庭的缘故,顾炎武被送给他的叔叔抚养。叔叔婶婶对他很好。不幸的是,叔叔很早就去世了,顾炎武由婶婶抚养成人。婶婶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有学问,而且对顾炎武也十分疼爱。为了教育顾炎武,婶婶经常给顾炎武讲历史故事,教顾炎武读书、识字。聪明的顾炎武在婶婶的悉心教育下,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受到了邻居的夸奖,年幼的顾炎武不禁有些飘飘然。婶婶及时发现了顾炎武的这种思想苗头,让顾炎武背诵宋朝刘基写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然后,婶婶问:“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顾炎武说,文章揭露了某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华而不实”。婶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个人刚刚有了一点进步就骄傲自满,满足于一知半解,这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区别呢?”顾炎武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顾炎武改掉有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的坏毛病,谦虚谨慎,一直脚踏实地地学习。
成人后,顾炎武凡是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当地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翻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顾炎武认为,天下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蹲在一个地方,不四处游历考察、实地调查,是不会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所以他在漫游各地时,结交许多有学问的朋友。他经常对照别人检查自己,发现自己的不如人之处,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广师》的文章,列数了朋友的十大长处,觉得自己在这十个方面都不如他们,他们确实是自己的良师。他认为:在探讨自然与人世,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方面,他不如王寅旭;在刻苦读书增长才干并能够探索深奥、洞察细微的东西方面,他不如杨雪臣;在专门精研儒家三《礼》,成为具有高超见解的一代经师方面,他不如张稷若;在冷静地自处于各家学说之外,独立思考以求更深见解方面,他不如傅山;在艰苦条件下还能独立攻读、无师自成方面,他不如李中孚;在能够经历各种艰难险阻、随时适应环境变化方面,他不如路安卿;在能够博闻强记、无所不知方面,他不如吴任臣;在文章能够雅正别人而又用心和善温厚方面,他不如朱锡鬯;在好学不倦、又能忠诚于自己的朋友方面,他不如王山史……他还为自己的居室起名“十不如斋”,时刻警醒自己。
正由于顾炎武能够从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差距,虚怀若谷,所以,他的事迹被徐珂当做《清稗类钞·谦谨类》的典范。而他更由于谦虚好学,成为明末清初三大学者(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之一。
◎故事感悟
顾炎武勤奋学习,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代学者、思想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只有摘下假面具,以谦虚的心态对待,才会发现我们现在学到的知识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
◎史海撷英
顾炎武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旦,顾炎武晋谒明孝陵。在七年之间,顾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托自己的故国情怀,然后返回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这一年,顾炎武45岁。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顾炎武到山海关凭吊古战场。在这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顾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顾炎武定居在陕西华阴。
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又因莱州的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顾炎武到京师游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热情款待顾炎武,邀请他编修《明史》,顾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又开明史馆,顾炎武却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的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摔下,导致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70岁。
◎文苑拾萃
精 卫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金世宗孜孜求谏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金世宗完颜雍(1123—1189年),原名完颜褎,女真名乌禄,即位后更名雍。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1189年在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完颜宗辅子。熙宗朝任兵部尚书。海陵王时,任东京留守,封曹国公。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攻宋时,在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改元大定,进据中都。死后谥号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兴陵。
金世宗完颜雍是在金统治陷入严重危机的局势下称帝的。在他以前已经历四帝,即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和海陵王。海陵王完颜亮骄奢专断,又贸然发动侵宋战争,结果引发内乱。正隆六年(1161年),完颜亮率军准备强行渡过长江时,完颜雍在东京辽阳被拥立为帝,改元大定,开始了为期二十八年的统治。
鉴于海陵王败亡的教训,金世宗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稳定政局的措施。他对大臣说:“朕初即位,庶政多未谙悉,实赖将相大臣同心辅佐。”又说:“正隆(此指海陵王)专任独见,不谋臣下,以取败乱。卿等其体朕意。”他即位近半年,大臣仍有直言得罪的恐惧心理,因而又告诫大臣:“朕深居九重,正赖卿等赞襄,各思所长以闻,朕岂有倦怠。”说明他汲取历史教训,不独言专断,决心依靠大臣帮助,治好国事。
金世宗求治心切,特别鼓励臣僚直言进谏,反对“承顺旨意”。大定二年(1162年)八月,他对宰臣说:“百姓上书陈时政,其言犹有所补。卿等位居机要,略无献替,可乎。”大定八年正月,又对宰臣说:“朕治天下,方与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各当面陈,以辅朕之不逮,慎毋阿顺取容。”大定十年十月,金世宗对宰臣说:“朕凡论事,有未能深究其利害者,卿等宜悉心论列,无为面从而退有后言。”大定十一年八月,因天象异常,又对朝臣说:“朕尝谕汝等,国家利便,治体遗阙,皆可直言。外路官民亦尝言事,汝等终无一语。凡政事所行,岂能皆当。自今直言得失,毋有所隐。”他还强调,即使诏令行下,如有不当,也要执奏改正,“毋拒而不从”。尤为难得的是,金世宗从统治初期到晚期,皆能督责大臣直言进谏,愿受逆耳之言,可谓有始有终。
对于谏诤内容,金世宗希望是“治国安民及朝政不便于民者”,不赞成臣僚仅奏工作中“细务”或“常事”,更反对借谏诤邀利。他曾对宰臣说:“近观上封章者,殊无大利害。且古之谏者既忠于国,亦以求名,今之谏者为利而已。如户部尚书曹望之、济南尹梁肃皆上书言事,盖觊觎执政耳,其于国政竟何所补。”又说:“朕观唐史,惟魏征善谏,所言皆国家大事,甚得谏臣之体。”强调谏诤重在国计民生,也还是必要的。
为保证言路畅通,金世宗要求主管部门及时送上谏书,不得拖延或压制。大定二年闰二月,他对宰臣说:“臣民上书者,多敕尚书省详阅,而不即具奏,天下将谓朕徒受其言而不行也。其亟条具以闻。”同年八月又诏令:“百司官吏,凡上书言事或为有司所抑,许进奏以闻,朕将亲览,以观人材优劣。”金世宗对谏诤得体的臣僚,予以升官奖励,而言事不当者不加罪。他晚年曾对大臣说:“朕自即位以来,言事者虽有狂妄,未尝罪之。卿等未尝肯尽言,何也。当言而不言,是相疑也。君臣无疑,则谓之嘉会。事有利害,可竭诚言之。朕见缄默不言之人,不欲观之矣。”金世宗的器识大度,自然有利于导臣使言,当然大臣做到直言敢谏也非易事,这里有多种因素起作用。
金世宗还十分重视采纳诤言正己。大定二年正月,他率朝官到大房山祭祀山陵,祭祀完后“欲猎而还”。左丞相完颜晏等谏言:“边事未宁,不宜游幸。”金世宗马上改正。
金世宗认为:“为人之理,他人之善者从之,则可谓善矣。”所以他能虚心听谏,不自以为是。他晚年曾说:“朕虽年老,闻善不厌。”并赞赏孔子所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也就是看见善事就怕赶不上,见恶事如手伸进开水一样赶快避开。并以身力行之。正是由于他努力推行纳谏政治,在统治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所以被封建史家誉为“小尧舜”。
◎故事感悟
古代君王能虚心纳谏者不算少,但如金世宗这样不但能够虚己纳谏,还孜孜不倦地要求、鼓励臣僚直言进谏,可谓少矣。金世宗这样虚心纳谏,并推行宽松的政策,被称为“小尧舜”也就不奇怪了。
◎史海撷英
金世宗开修卢沟桥
1164年,金世宗主动与宋朝议和。从此,金、宋两国休战了三十多年。
为了与民休养生息,金世宗颁布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措施,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并注意兴修水利,鼓励民间发展手工业生产。因此,从金世宗大定年间开始,金朝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这个时期,金朝的统治也达到了全盛时期。历史上有人把这一时期称做“大定仁政”,“号为小康”,而将金世宗誉为“小尧舜”。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便在次年年初病逝了。大定二十九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卢沟桥,三年后建成,初名为“广利桥”。后来,由于桥身跨越卢沟,人们便称它为卢沟桥。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为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这里经常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上的需要。因此,金世宗才诏命建桥。
卢沟桥的修建,尽管不在金世宗统治时期完成,但实际却是金世宗“大定仁政”的一个智慧结晶。
◎文苑拾萃
本朝乐曲
完颜雍
猗欤我祖,圣矣武元。诞膺明命,功光于天。
拯溺救焚,深根蒂固。克开我后,传福万世。
无何海陵,淫昏多罪。反易天道,荼毒海内。
自昔肇基,至于继体。积累之业,沦胥且坠。
望戴所归,不谋同意。宗庙至重,人心难拒。
勉副乐推,肆予嗣绪。二十四年,兢业万几。
亿兆庶姓,怀保安绥。家国闲暇,廓然无事。
及眷上都,兴帝之第。属兹来游,恻然予思。
风物减耗,殆非初始。虽非昔时,朕无异视。
瞻恋慨想,祖宗旧宇。属属音容,宛然如睹。
童嬉孺慕,历历其处。壮岁经行,恍然如故。
旧年从游,依稀如昨。欢诚契阔,旦暮之若。
于嗟阔别兮,云胡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