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容人成大业
◎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荀子·非十二子》
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次弟,其母为卫国人。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纠,当时正在鲁国;另一个名叫公子小白,当时正在莒国。两个人都有各自的谋士,公子纠的谋士名叫管仲,公子小白的谋士是他的家臣鲍叔牙。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着回国继承君位。
于是,鲁国国君鲁庄公便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现在在莒国,离齐国很近。要是他先回到齐国就麻烦了,我得先带一支人马去截杀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当管仲出发时,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公子小白正好遇到了管仲。管仲拈弓搭箭便向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倒了下去。
管仲以为公子小白被自己射死了,这下不用担心了,便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然而管仲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小白的带钩,小白大叫倒下,是他的计策。等管仲护送公子纠进入齐国的国境时,公子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路到了国都临淄,小白也已当上了齐国的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拜鲍叔牙为相,同时照会鲁国,引渡管仲来齐治罪,以报当初的一箭之仇。然而鲍叔牙却认为,齐桓公想要称霸诸侯,就必须用管仲不可。对管仲,不仅不能治罪,还应该请来为相。
齐桓公非常气愤,说:“管仲当时拿箭射我,我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岂能用他为相?”
鲍叔牙说:“那时是各为其主,他拿箭射你,正是表明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啊。主公如果要成就大事,何不将私仇旧怨一笔勾销呢?”
接着,鲍叔牙又诚恳地对桓公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对人民宽厚仁爱,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不丧失国家主权,我不如他;团结人民,并使他们心悦诚服,我不如他;根据礼义原则制定政策,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遵守,我不如他;临阵指挥,使将士勇往直前,我不如他。因此,为了齐国的强盛,我宁愿做副相。”
齐桓公听到这里,茅塞顿开,连忙对鲍叔牙说:“那就依您的意见,请管仲来齐国吧!”
为了欢迎管仲,齐桓公不仅用沐浴三次、洒香水三遍的隆重礼节,还亲自出城来到郊外迎接管仲。随即,齐桓公便任命管仲为正相,鲍叔牙为副相。在以后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上,齐桓公对管仲也是言听计从,毕恭毕敬,并亲切地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见齐桓公不计旧仇、宽厚待己,更是竭忠尽智,帮助齐桓公完善国家管理制度,对内重视发展经济,充盈国力;对外修睦诸侯,共御强敌。很快,齐国国势日强,齐桓公也成了诸侯国的盟主。
齐桓公能拜仇人为相,充分表现了他宽厚和大度的胸怀。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十分佩服,他称赞桓公说:“齐桓公尊重贤才。为了治理天下,竟能做到拜仇人为宰相,将国家大事托付给管仲,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啊!”
◎故事感悟
齐桓公并非天生的圣人,开始他也十分仇恨差点杀死自己的管仲。但当他得知管仲是治国之才时,便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拜仇人管仲为相。他的宽广胸怀也为他赢得了一位治国平天下的奇才,成就了辉煌的事业。
◎史海撷英
管仲举贤
当年,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想要拜管仲为相,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
齐桓公都一一听从了管仲的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正式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百姓的拥护。
◎文苑拾萃
管仲二首
(宋)陈造
棠潜俄正鲁封圻,施伯安翔稛载归。
尸授夷吾宁复此,君臣应愧始谋非。
平生勋业载成书,胁制诸侯只霸图。
盍继车攻奏嘉颂,迄今璧帛簉东都。
刘邦不计前嫌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庄子·天下》
张良(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他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他被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刘邦在刚刚平定天下后,本想长期定都在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有一天,齐人娄敬求见刘邦,称关中的地势险要,劝刘邦应定都关中。听了这个提议后,刘邦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又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六国的旧人,眷恋故旧、乐土重迁,劝刘邦说:“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西有肴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但是,唯独张良支持娄敬的主张。他说:“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肴函之险(即肴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隘,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
张良的分析全面深刻,加上平时他又深得刘邦的信任,所以汉高祖刘邦当即决定定都关中。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已经得到了天下,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因为封功要盘算封一个什么样的爵位比较合适,这是一件很费脑子的事。刘邦不想再继续烦恼,便将封功臣的事放了下来。
有一天,刘邦正在宫殿里溜达,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交头接耳。刘邦就问跟在自己身旁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
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他们在商量谋反啊!”
“子房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定,谋什么反啊?”刘邦很惊讶。
张良回答说:“陛下不知道啊,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都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说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岔子,给弄回家去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儿商量谋反!”
刘邦立刻醒悟过来,知道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马上问张良解决的方法。
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又非常恶劣呢?”
刘邦马上想到了,在所有的功臣中,有一个名叫雍齿的人非常可恶,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过自己。刘邦早就想杀他了,可由于他的功劳太大,自己又于心不忍。
张良听后,马上请求刘邦马上封雍齿,以示群臣。刘邦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
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他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自然都放心了。
◎故事感悟
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不计前嫌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很多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以致成不了大事,在竞争中给对手“射暗箭”、“使绊子”,斗来斗去,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史海撷英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打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当时天下分封已定,张良便想离开刘邦回韩国去。刘邦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却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刘邦便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这里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渡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了地势后,就建议刘邦等到汉军过完栈道后,便将这些入蜀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再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奠定了基础。
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的计谋,避开了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平定三秦后,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文苑拾萃
张 良
(宋)王安石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班超不念旧恶
◎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宋书·郑鲜之传》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死后葬于洛阳邙山。
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章帝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吏、徐干为军司马,另派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节。
李邑到了于阗国,正碰上龟兹进攻疏勒。由于胆小怕事,李邑不敢继续向前进发,于是便上书给皇帝,说平定西域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又极力毁谤班超,说:“班超整天围着妻子、抱着儿子,在外国享受安乐,根本没有顾及国内的心思。”
班超听到这番话之后,叹息地说:“曾参有贤孝的名声,有人再三向他母亲说他杀人,曾母也信以为真。我不是曾参,恐怕这次要被朝廷怀疑了。”于是把妻子打发走了。
章帝深知班超忠于国家,就下诏书严厉地指责李邑说:“班超整天围着心爱的妻子、抱着心爱的儿子,那盼望回国的1000多将士,为什么都能跟他同心协力呢?”
于是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遣。诏书中还说:“如果李邑在外胜任的话,就留下来共同办事。”
班超见到李邑后,就派他带着乌孙侍子返回京城洛阳。徐干对班超说:“李邑上次毁谤你,想要破坏平定西域的事业,今天为什么不凭借诏书把他留下来,另外派遣别的官吏护送侍子呢?”
班超说:“你为什么这样浅薄呢?正因为李邑毁谤过我,所以今天才派他去。自问没有亏心的事,何必怕人说三道四呢?如果幸灾乐祸地把他留下,那就不是一个忠臣所应当做的了。”
◎故事感悟
班超是一位志存高远的奇才,为了国家大业,他宽心容人,不仅不计较李邑对自己的诽谤,反而正确任用李邑。他的胸怀和风度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候,班超跟随奉车都尉窦固与匈奴作战,建立了功劳。后来,他被派遣出使西域。班超首先来到了鄯善国,鄯善国国王早就听说过班超的情况,因此对他也十分敬重。
然而一段时间后,国王对班超一下子变得怠慢起来。于是,班超就召集同来的36人说:“鄯善国王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来笼络他,使他犹豫不知顺从哪一边。聪明人要在事情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发现它产生的原因,何况现在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