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贤:举贤惜才
9455700000006

第6章 德者举贤(4)

狄仁杰慧眼识人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黄庭坚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任宰相,武则天称其为“国老”,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

狄仁杰少时聪颖好学,参加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封官汴州判佐(司法官职)。他为官清正,勇于直言进谏,屡次受到高宗的提拔封赏。武则天时,由大臣娄师德举荐,他被提升为宰相。

狄仁杰为相不居功自傲,他不断地从各地选拔能人奇士,入朝为官。当时,武则天命令宰相各推举员外郎一人。狄仁杰认为自己的儿子狄光嗣果敢正直,精明强干,又有学问,便推荐了他。武则天拜他为地官员外郎,掌管天下户口。

狄光嗣挂印上任后不久,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处理事务条理分明,从未出过什么差错,很有成绩。武则天知道后,高兴地对狄仁杰说:“你简直可以和古代的贤人祁奚相比了。”

通事舍人(掌管太子宾客接待)元行冲,学识渊博,狄仁杰十分器重他。元行冲对狄仁杰说:“持家者要准备好肉、盐等以维持生命,准备好药物用来治病。我认为您家中的山珍海味是很多的,就让我尽点药末的力量吧。”

狄仁杰很感动,说:“我药柜中的药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后来他向武则天举荐了元行冲。

狄仁杰任宰相后,更加广泛地审慎察人,大胆用人,不让一个能人贤士埋没。

有一次,武则天问他:“我想任用一个贤能之士辅佐我处理公务,你认为谁合适呢?”

当时襄阳人张柬之极有政绩,但年龄已高,在家休养。狄仁杰早闻其名,说:“有个叫张柬之的人,虽然年事已高,却具有担任宰相的才能。”武后便任命张柬之为洛州(今河南洛阳)司马。

过了一些日子,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同样的话,狄仁杰说:“上次我向您推荐了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他呢!”

武后说:“我已任命他为洛州司马了。”

狄仁杰说:“那真是大材小用。我推荐的人可以担任宰相而不是司马。”

武则天调张柬之为秋官侍郎(掌管刑法典狱)。张柬之不负众望,政绩斐然,受到人们夸赞。武则天最终任命他为宰相。武则天对狄仁杰识人的能力极为赞赏。

狄仁杰后来又推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范彦、太州刺史敬晖及袁恕己、崔玄玮等数十人在朝任职。姚崇后来是唐玄宗时极有才干的宰相;桓范彦慷慨豪爽,狄仁杰很看重他,曾说:“足下才智过人,一定能有前途。”果然,不久他就被升为御史。

狄仁杰推荐了这五人后就退休了。他对他们说:“令人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你们施展雄才大略了。希望诸位各自保重,尽心为国。”他们都非常感动。后来这些人在拥立中宗复位、驱除佞臣张易之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狄仁杰一生推荐了数十人为相任卿,声名远播。有人曾对他说:“天下的门生都在您的门下了。”

狄仁杰却说:“举贤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利啊!”

◎故事感悟

狄仁杰慧眼识才,尽心荐才,为国家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栋梁。他谦虚谨慎,并不居功自傲,显示了宽广的胸怀。他的美德值得人们永远学习。

◎史海撷英

狄仁杰仁义和戎夏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

◎文苑拾萃

公案侠义小说《狄公案》

《狄公案》系清佚名著,是侠义与公案小说集大成的巨著。书中描写了狄仁杰在州、县及京都任上为官断案、与民除害的不凡经历。该书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无论多么复杂凶险的案件,一经狄仁杰之手,均可神奇破获,令人称奇。

赵普犯颜荐才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北宋政治家,祖上为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后迁镇州(今河北正定),再迁洛阳。后周时赵普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赵普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起任宰相。太宗时赵普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赵普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赵普是宋初著名功臣,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多年。他性格沉稳,严肃刚正,又很有原则,能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宋初,在宰相职位上的人有很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则刚毅果断,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不怕得罪人,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有一次,赵普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赵匡胤对这个人印象不好,不同意用这个人。第二天,赵普又上奏推荐这个人,赵匡胤有点不耐烦,还是不准备用。如果是其他人,看到皇帝不高兴,早就改弦易张了。可赵普不是这样,他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安危。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推荐这个人。赵匡胤一见奏章,勃然大怒,撕碎赵普的奏章并扔在地上。赵普并不害怕,脸色一点没有变。他没有谢罪,把奏章碎片捡起来带回了家。

赵普荐举这个人的决心没有变,他要寻找一个好机会。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赵匡胤撕破的奏章补缀起来,又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赵匡胤不像原来一样怒火冲天了,心想,赵普不是徇私舞弊或糊涂之人,他极力举荐这个人必定有他的道理。赵匡胤仔细思考了一下,最终任用了这个人。后来此人果然很称职。

◎故事感悟

赵普作为宋朝开国之臣,谋略出众,性情刚直。在推荐人才一事上,他秉公持正,一心为国家着想,不顾自身安危,敢于犯颜直谏,最终使有才之人得到重用。他的胸怀和勇气令人钦佩。

◎史海撷英

君臣雪夜议国事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中央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便尽罢原后周的大臣,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际上担任的是宰相的职位。

一天晚上天降大雪,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冒雪访问赵普,赵普燃炭烧肉置酒招待他们。赵匡胤称赵普妻子为嫂,君臣之间气氛甚为融洽。他们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北汉西面、北面都有敌国,若攻下北汉,就与敌国直接相对。不如先消灭南方弱小的国家,等大局已定的时候,小小的北汉哪里是我们的对手呢?赵匡胤表示,赵普的策略深合他的心意。他们的这项策略为日后的统一战争指明了方向。

◎文苑拾萃

日诗

(宋)赵匡胤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

王旦雅量推寇准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受叙,无隔疏贱。——吴兢

王旦(957—1017年),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淳化二年(991年),王旦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年)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景德三年(1006年),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王旦和寇准都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宰相,寇准声名赫赫,而王旦却鲜为人知。其实,寇准的显赫政绩与王旦在背后的支持和举荐是分不开的。

寇准有着不凡的胆略和才干,宋太宗、宋真宗对他都十分器重。但作为群臣之首,寇准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比较独断自大,器量也欠宽宏。《宋史》中说他“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容之量”。而与寇准同年考取进士的王旦虽然只大寇准4岁,但他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识大体,待人处事宽厚,做事风格与寇准形成了鲜明对照。

王旦为人宽宏,在家里也从不为家务琐事而发怒或怪罪下人。有一次,他家的厨子想试试他的忍耐限度,故意把灰尘投进肉羹里,王旦看了看,就只吃白饭。家人问他怎么不吃羹,他说:“我今天不想吃肉。”改天厨子又故意把灰尘掉进饭里,王旦看了看说:“今天我饭也不想吃,就来点粥吧。”

一次,王旦任职的部门送公文到寇准那边,体例不合,寇准禀报上去,王旦被真宗批评,手下人也都跟着挨罚。不久,寇准那边送来的公文也出了类似问题,王旦手下的堂吏们欣然呈给王旦,心想这下可逮着报复的机会了,哪知王旦只是派人送还给寇准,请他改正后再呈送。寇准很惭愧,见到王旦就说:“老兄,你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度量?”王旦笑而不答。

尽管王旦为人宽厚,但也难免有人批评他。说王旦坏话最多的就是寇准,而王旦对寇准则基本上都是赞许的话。时间长了,连宋真宗也替王旦打抱不平,说:“你如此赞美寇准,他却总说你不好。”王旦替寇准辩解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我管事久了,缺失肯定不少。寇准直言无隐,更见得他是个忠直的大臣。我所推重的,就是这样的人啊。”

王旦自从景德三年(1006年)登上宰相之位后,任相10多年。而寇准虽然比王旦早两年登相,却经历了几起几落。王旦任宰相后不久,寇准被真宗罢免枢密使之职。他私下请求王旦,说想当使相。王旦吃惊地说:“将相之任,怎么可以自己要求呢?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求。”寇准以为这事没希望了,可是不久他真的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得到了使相之职。寇准觐见真宗时,真宗告诉他,这都是出于王旦的推荐。王旦虽然不接受他的私请,但以公而论,却认为他有这个资格。寇准既惭愧又感动,这才承认自己确实不及王旦。

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重,宋真宗在探视他时问:“万一你要有个三长两短,天下事应当托付给谁呢?”王旦不肯推荐,说:“知臣莫若君,人选应当由您来定。”真宗说:“你就说说你个人的意见。”王旦郑重地说:“一定要问我的话,我认为没有谁比寇准更合适了。”真宗说:“寇准性情偏执,你再提别人吧。”真宗其实是想让王钦若当宰相的,但王旦说:“其他人我就没那么了解了。”王旦死后,真宗果然再次任用寇准为相。王钦若则又等了若干年,才终于做了宰相。他对人说:“就因为王旦,我推迟了10年才当上宰相。”

◎故事感悟

王旦以公心处事,宽宏大量,努力避免与寇准的冲突。虽然二人之间有过节,但王旦还是多次向皇帝举荐寇准,并不惜违逆皇帝的意思。在王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国家栋梁之才的宽仁之德、公忠之心、惜才之意。

◎史海撷英

王旦朴实廉洁

王旦的子女看到一条玉带很好看,就拿给王旦看,王旦叫他们把玉带系在自己的腰上,问:“系在身上还看得见漂亮吗?”他们说:“系在身上,自己怎么能看得见?”王旦说:“自己负重却让人家赞美,那不是很劳累吗?快还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