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9457300000016

第16章 勤于实践,方获成功(1)

俞伯牙拥抱大自然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清·王夫之《思问录》

俞伯牙(生卒年不详),姓伯,名牙。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春秋时期,楚国有位叫俞伯牙的年轻人,他酷爱弹琴,但是技艺并不高,于是他便拜连成为老师,跟他学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俞伯牙渐渐地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是进步不是很快,弹琴的时候经常伴有杂念,不能进入忘我的状态,弹琴的水平很难达到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俞伯牙自己十分焦虑,但又无法提高自己。他的老师连成也在考虑用什么方法才能尽快提高俞伯牙的琴技。

有一天,连成对俞伯牙说:“伯牙啊,你学琴也学了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太大的提高,我看主要是你对音乐还没有产生感情。我有一位老师,叫方子春,住在东海之滨,很有谋略和见识,也很善于陶冶人的情感,我带你去他那吧,也许他能帮助你提高琴技。”俞伯牙正不知如何是好,听老师这么一说便欣然答应。

于是,他们立即起程,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蓬莱岛。一路上,伯牙谈笑风生,好不开心。放下行装后,连成看俞伯牙兴致这么高就对他说:“伯牙啊,我去拜见方子春老师,你先住在这里,烦闷的时候就弹弹琴,散散心,看看大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说完便乘船而去了。

俞伯牙按照老师的吩咐,住在附近的客店里,一心盼望着老师和方子春归来,想到自己可以马上得到名师的指点,不禁心花怒放,便低声哼起了小曲。但是弹了几曲,总是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到平心静气,就收手不弹了。就这样,他焦急地等着老师和方子春回来,一个时辰过去了,另一个时辰又过去了,一天,十天……俞伯牙连个人影都没看到。

俞伯牙更着急了,于是走出客店,来到了海边,极目远望,一片寂寥,没有一个人,眼前是一片茫茫无垠的大海,海天一色,空旷邈远;海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地拍打着海岸,飞溅出无数美丽的浪花,汹涌澎湃之声不绝于耳;身后是林木葱葱,郁郁苍苍,山风与百鸟和鸣,好像一曲雄壮的交响曲,撕破了这静静的空间,好一副辽阔、深邃、壮丽的美景跃然眼前!

就这样,俞伯牙望着美景,心潮澎湃,不时泛出一股股激动的情思,有一种创作的激情冲撞着他的胸膛。景色在他的眼里越来越美,似乎完全活了起来,海水向他涌过来,鸟儿向他飞过来,他无法按捺住这美妙的情思。俞伯牙转身回到客店,放好古琴,调好弦轸,此时,他激情满怀,和着涛声,伴着鸟鸣,急速地弹了起来。他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韵律之中,情感的波涛在他的手指下翻转流泻,边弹边唱,边看边弹,似把流水弹成乐曲,把乐曲幻化成了流水;把森林弹成了乐章,把乐章叠印成了森林;音符像啁鸣的小鸟,小鸟像跳跃的音符……遂创作了《水仙操》。他一次又一次地弹奏着自己创作的乐曲,嘹亮的琴声透过窗纱,回荡在山林之间;透过海空,与汹涌澎湃的波涛声相呼应,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就连正在吃草的老马也竖起了耳朵,仿佛听得入了神。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老师连成回来了。他见俞伯牙如醉如痴的样子,知道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这时候,俞伯牙的琴声戛然而止,他泪流满面地看着老师,说道:“老师,老师,我明白了您的一番苦意,您带学生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要改变我的意境和情趣啊!”

从此,俞伯牙积极地去拥抱大自然,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用音乐与自然对话,大自然又给了他无限的创作源泉。俞伯牙很快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琴师,他无与伦比的琴艺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故事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大自然更是艺术的灵感之库。闭关自锁,不去深入生活、深入自然的人是无法获取艺术灵感的,他们的艺术水准只能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俞伯牙一心想提高琴技,苦于没有方法,而他在海边观景的一霎那,艺术的灵感像泉水一样喷涌不止,终于使他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由此可见,即使是艺术,也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

◎史海撷英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伯牙琴兴大发,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子。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名叫钟子期,伯牙不禁大喜,和钟子期聊起了琴乐,相约明年再见。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文苑拾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其一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赵襄子学驭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明·王守仁《传习录》

赵襄子(?—前425年),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卒谥襄,史称赵襄子。《史记》中所列赵国的襄子纪年,在位为33年(公元前457—前425年)。

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他才艺超群,但美中不足的是感觉自己的驾车技术很一般。有一回,他向当时晋国有名的驭手王良学习驾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渐渐掌握了驾车技术。他对自己的驭术很满意,便滋生出自满的情绪,迫不及待地要与王良进行比赛。

王良没想到赵襄子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感到他的驾车技术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两人连续进行了三场比赛。赵襄子一心要赢王良,做了精心的准备,每次比赛都更换马匹,可是每次的结果都令赵襄子感到沮丧,因为每次他都是落在了王良的后面。

比赛结束后,他想:我的驾车技术已经学得这么好了,而且每次比赛的准备都是那么充分,怎么会输呢?一定是王良还有什么绝招没有传授给我,他还留着一手!于是赵襄子带着沮丧和不满的情绪埋怨王良说:“我向你学驾车技术,可从比赛情况来看,你并没有把你的驾驭技术全部都传授给我呀!”

王良连忙说:“哪里是这样呢?我的技术确实是毫无保留地全部都奉献给了您。”

赵襄子一听急忙反驳:“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那为什么我总是输给你呢?”

王良说道:“我确实把技术都传授给了你,是你把技术用死了,不能恰当地运用它。驾车,最重要的是使马的身体安稳地套在车内,御手用心地去指挥和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驭手和马要保持一种默契,使动作协调,一心不可二用,这样才能跑得快走得远。可是当您落在后面的时候,一心要超过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唯恐被我撵上。驾车比赛,总是有前有后的,您却把先后看得过于重了。您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在同我比个先后上面,哪里还能去指挥和调整自己的马匹呢?这就是您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听了王良的这一番话,赵襄子回想比赛的经过,感到老师说得确实中肯、深刻,不由得对王良心服口服。

从此,赵襄子就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专心致志,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慢慢地,赵襄子的驾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故事感悟

学习是不能有半点骄傲和浮躁的,知识的掌握不是仅仅在头脑里想清楚就可以了,还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完善,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技术。求知最重要的就是行动,只有自己亲身体会,才能让知识变成受用终生的财富。

◎史海撷英

豫让行刺赵襄子

赵、韩、魏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就把智伯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了豫让。

豫让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废人,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一个朋友认出了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可为所欲为,再刺杀赵襄子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

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了他。

◎文苑拾萃

豫 让

(唐) 吴融

韩魏同谋反覆深,晋阳三板免成沉。

赵衰当面何须恨,不把干将访负心。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

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鲁班勤于实践多发明

◎固天下之理惟患于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真知,则行之绝无所难。——孙中山

鲁班(约公元前507—前444年),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是我国古代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他为祖师。

在我国古代的东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们一直都从事着原始的、繁重的劳动。直到有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灵巧的工具后,他们才从这些枯燥乏味的劳动中得以解脱。这个工匠就是鲁班。

鲁班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之一,也是一个相传具有许多创造发明的杰出科学家。两千多年以来,鲁班一直都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

要建造这样一座建筑,需要很多的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又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因为当时还没有锯子,只能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

在那个年代,如果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到重罚的,鲁班的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在上山的时候,他偶然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手一下子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怎么会这样锋利呢?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见状,受到了启发: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

于是,在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的创造发明给予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