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行:行为有度
9457300000004

第4章 身体力行出真知(2)

《茶经》是我国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科学和茶文化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茶叶生产、茶叶文化历史的里程碑。宋代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评论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而且,《茶经》也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茶经》一问世,便为历代人所喜爱,盛赞陆羽对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去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便日益突起,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是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都将陆羽奉为神明。凡是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样做有利于茶叶生意的发展。

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也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盛,茶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同。

◎故事感悟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历来都有饮茶之风,而陆羽开创的茶文化则集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应该归功于陆羽躬身实践写的《茶经》。他继承神农氏的衣钵,遍访群山名茶,亲自尝试水品,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海撷英

陆羽品信阳毛尖

有一次,陆羽到紫阳洞,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恋,一住就是数年。平日里,陆羽便与崇佛寺、太阳庙、观音洞等院的大师为友,互相唱酬。他们白天赏茶、采茶,晚间谈诗品茶,探讨茶事,著名立说,学识大进。为了考察淮南茶区,陆羽又复东出舒州、南下黄州,北上寿州,最后再次回到紫阳洞,写出了《淮南茶初考》的草稿,认为:淮南茶光州上,义阳、舒州次,寿州、黄州、蕲州下的简明品定,既依次。

陆羽走后,山民们为了纪念他对淮南茶的贡献,在紫阳洞中增设了他的神位,并定清明节为敬茶神节。民俗至今仍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雅事。

光州现在是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古称,古时包括、信阳、固始、光山、商城等地区。光州茶,也就是现在的信阳毛尖茶。赛山玉莲则是信阳毛尖中极品之一,出自光山县凉亭。

◎文苑拾萃

《茶经》

《茶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我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也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更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作品。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茶叶的一部重要著作,并大大地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全书共分为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杜环游历中亚、西亚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格言

杜环(生卒年不详),中国唐代旅行家。又称杜还。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十年(751年),随高仙芝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过了近十年俘虏生活。后来他游历了非洲埃及等国,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著作的中国人。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杜环随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出征西行至西域,与大食军战于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结果唐军大败,被俘者甚多。杜环从军在营,也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

杜环远游中亚和西亚的许多地方,行踪直至地中海,历时11年之久。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环乘商船从阿拉伯半岛经海道由波斯湾、阿曼湾、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回归祖国。这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当时中国海外交通贸易的最远航路。

杜环回国后,便把自己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以及在西域、西亚等地的见闻等,撰写成《经行记》一书。杜环的西域之行,走过了当时东西方陆路和海道两条丝绸之路,全程约八万里。而且,他的行踪范围之广,游历时间之长,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少有的。杜环也是最早到达西亚和地中海的中国旅行家。他不仅向人们介绍了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风土人情、地理概况等,增进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大大地促进了东西方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

当时,杜环是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罗斯战役的。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杜环游历、居住了十多年之久,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到过摩洛哥的人。在当时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杜环不仅发现那里已有来自中国的绫绢机杼,还亲眼目睹了一些中国工匠(金银匠、画匠及纺织技术人员)在当地工作。例如,京兆人樊淑、刘泚等人为“汉匠起作画者”,河东人乐陵、吕礼等人为“织络者”。

此外,当时阿拉伯等地的繁荣经济也给杜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秀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琉璃器皿,瑜石瓶钵,盖不可数算。梗米白面不异中华”。

杜环还曾到过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据他记载:“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十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其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

杜环在其所著的《经行记》中,刻意描述了他从耶路撒冷启程,经过埃及、努比亚到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的见闻。阿克苏姆人崇敬的三大神中,在天神、地神之外还有海神摩邻,杜环便称其为摩邻国。在进入非洲后,杜环亲眼见到埃及、努比亚和埃塞俄比亚流行大秦法(基督教),埃及的国教和努比亚沿海的阿拉伯人则信大食法(伊斯兰教),而在尼罗河以东苏丹境内从事转口贸易的牧民贝贾人则崇奉寻导法(原始拜物教)。

杜环还发现,摩邻国人是肤色黝黑、以椰枣为主食的厄立特里亚沿海居民。他在访问埃及时,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基督教医生最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对许多其他疾病也都能找到预防的方法,而脑外科手术尤其惊人。当时,阿拉伯的医学中心设在埃及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的医生主宰着阿拉伯医术,杜环称他们为大秦医生,说他们秉存着拜占庭的医疗传统。他在《经行记》这样写道:“其大秦,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这一描述,也反映了当时地中海地区高超的医术。

《经行记》原书久佚,唯有杜佑在《通典》卷193的《边防典》摘引了数段,《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通志》、《文献通考》等著作中也都有转引。这些残存的文字,记述的是8世纪中叶前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及西亚、中亚各国情况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所记的国家有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波斯国(今伊朗)、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西南)、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附近)、大食、朱禄国(末禄国,今土库曼马里)、苫国(今叙利亚)等国,同时还包括今中亚及西亚各地。文中记载了唐朝被俘流落在大食国都亚俱罗的工匠有金银匠、画匠、绫绢织工、造纸匠等,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西传以及古代伊斯兰地区的工艺文明,其对伊斯兰教的记述至为简要正确。有关大秦法、寻寻法的记载,也都是重要的宗教史资料。

杜环最后返航的地方是埃塞俄比亚的马萨瓦港,他从那里回到波斯湾后,当年便搭船返回广州,那时是公元762年的夏天。

◎故事感悟

杜环游历中亚、西亚十余载,历经千辛万苦,记录了各地的风土民情,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中亚、西亚的一些情况。回国后潜心著书,最终完成了《经行记》。他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准确的史料,他的实践精神更给后世树立了榜样。

◎史海撷英

怛罗斯战役

怛罗斯战役发生在中国唐朝唐玄宗统治时期,那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的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导致战役爆发。怛罗斯战役也是一场当时历史上东西方帝国间最强大的碰撞。

战役的起因,据中国有关史书记载,是由于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后来,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便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了石国城池,俘虏了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

当时,鉴于唐帝国在西域所产生的影响,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都参加了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700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

据史料记载,战役共持续了五日。初期,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据上风,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最终溃不成军。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

这一战役以大食军完胜长途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朝三万余士卒近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得以逃脱。

◎文苑拾萃

《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它的作者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杜佑。

《通典》全书共分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其结构形式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杜佑在《通典·自序》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焉,教化隳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郡俾分领焉,置边防遏戎狄焉。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职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边防末之。”

这个逻辑的构成,也体现了杜佑对封建制度的全盘理解。

在《通典》的每一个门目之中,杜佑又细分为子目,每事以类相从。他叙述了各种制度及史事,大体按照年代顺序,原原本本地详细介绍。在有关事目之下,还引录前人的有关评论,或者写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种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从总体看,全书编排得整齐有序,条理井然,眉目清楚,很便于读者阅读、查考。

郑文肃亲自调查破谣言

◎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声。——清·袁枚《随园杂兴》

郑文肃(生卒年不详),号天休。宋朝仁宗时期人。为官清廉,深得百姓喜爱,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宋祁等人交好。

宋朝仁宗时期,有一个清官名叫郑文肃。由于他清正廉明,办事利落,很得皇上欢心,经常委他以重任。

当时,漕运秩序混乱,派系斗争不断,人心不稳,朝廷认为应该派一位得力的官员来管理漕运。于是,便任命郑文肃为漕运长官,让他来整顿混乱的漕运。

郑文肃接受使命,自感责任重大,独自一人先来到河边,微服私访。他先对周围的环境做了细致的观察,只见运河里清波荡漾,船桅林立,漕运十分繁忙。他沉思了片刻便信步朝“湖北漕”衙门走去。

听说来了个新官,人们早就议论纷纷了。一路上,郑文肃看见人们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地谈论着什么,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哪里人多就挤到哪里去听情况。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传闻官仓里的粮食发霉都吃不得了,将面临粮食的危机,驻在荆南一带的军队正吵吵闹闹,搞得人心惶惶。个别滋事的人添油加醋,挑起事端,眼看要弄出大乱子来,大家都希望这个新来的官能有个明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