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友:患难知友
9458800000011

第11章 互帮互助(4)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陶行知把高士其接到了自然校园。从此,不仅改变了高士其的境况,更重要的是在高士其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高士其住在这里,生活有了保障。他上午看书、查资料,下午写作,编写《生活卫生活页指导》。高士其经常把写好的作品拿给陶行知看,陶行知则鼓励他用通俗的语言阐明科学道理,让人民大众能够看得懂。陶行知说:“写文章就是写话,要用口语才好。”高士其不但铭记着陶行知的谆谆教导,而且思想感情也转到热爱人民、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方面。

这期间,陶行知还邀请高士其等人一起创办了一所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旨在造就科学的儿童与科学的民众成为科学的民族,以适应科学的世界。

高士其经常到陶行知家里聊天,家里人待他十分热情,使他感到心里暖融融的。这时,高士其用陶行知资助他的钱买了参考书,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微生物大观》这部著作。陶行知为了让高士其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到处奔波,为他开辟新的天地。

抗战以后,高士其从上海奔赴延安,又从延安到了重庆。他受到党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亲自过问和安排他的生活。

陶行知这时已在国外,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主张,并于1938年8月回国,之后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夏天的一天,陶先生抱着西瓜去看望高士其,久别重逢,喜出望外。当陶行知看到高士其病得相当严重,却依然坚持不懈地写作时,深为他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

不久,由陶行知组织发起的“抢救高士其”募捐活动在重庆市内开展起来。此次募捐活动一共募捐到1000元,让高士其到香港治疗。接过这些钱,高士其激动不已。在党和陶行知的帮助下,高士其赴港就医。

许多年之后,高士其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这样说道:“在那吃不饱、饿不死的关头,陶先生不但自己关心帮助我,还动员许多朋友来关怀和帮助我。”高士其在港治疗期间,不断收到陶行知的信,封封热情洋溢,称赞高士其的科学小品是小朋友的需要,是劳动大众的需要,是祖国人民的需要。当时上海出版了他的日本科学小品集——《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细菌大菜馆》,陶行知都马上写信把这好消息告诉了高士其。

解放以后,高士其成了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作家和诗人。然而,不管岁月流逝,风霜雪雨,高士其始终没有忘记陶行知先生给予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心中永远珍藏着这份真挚的友情。在古稀之年,他曾两次拿起笔,表达对陶先生深深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如今,这份墨宝珍藏在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内。

◎故事感悟

真正的朋友是能够在你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高士其留学归来,本想一展抱负,但无奈感染病毒,处处碰壁。幸好得到陶行知的帮助,才使理想得以实现。陶高的互知互助友谊高尚感人,不愧为时代的楷模。

◎史海撷英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成立

“一二·九”运动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的马相伯、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等280多人,联名发表了《救国运动宣言》,并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2月21日,沈兹九、史良、王孝英、胡子婴、杜君慧、陈波儿等发起组织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接着,成立了上海各大学教授救国会、大中学校学生救国会。

1936年1月28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宣告成立。此后,北平(北京)、南京、武汉、天津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各界救国会。救国会最初的发起者和参加者主要是一些具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各阶层、各党派的民主人士。5月31日至6月1日,救国会在上海举行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全国20多个省市60多个抗日救国团体的代表70多人。大会听取了上海、南京、天津、厦门、香港、广东、广西等地救国会和平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代表的报告,并通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宣言》、《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章程》,申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以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针、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

◎文苑拾萃

手脑相长歌

陶行知

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

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友谊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齐白石(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20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和自号。齐白石曾居住在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齐白石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齐白石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是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在他的一生中,把美术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创作放在第二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30多年,把美术教育作为他毕生坚持不懈追求的事业。

1929年,蔡元培推荐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徐悲鸿意外地发现了齐白石的作品。齐白石当年已66岁,但他的画横遭画坛保守派的排斥。当时北平美术界很保守,北平艺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掌握在保守派手里,画必称“四王”——清初画家王时敏、王原祁、王翚、王鉴,但他们的画一味崇古,趋于程式化,缺乏艺术应有的生活气息;学必循《芥子园》(清代广泛流传的中国画基本技法图谱),教学改革为保守派所不容。

齐白石27岁时才开始学画,30多岁尚未步入画坛,只是个木匠。57岁时为避战乱来到北平,以卖画为生,但无人问津,生活拮据。他“衰年变法”,闭门10年,大胆突破传统手法,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美术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但这一派在当时影响甚微。

徐悲鸿到北平以后,从画作中发现了齐白石,认为66岁的齐白石“在中国画坛仍然是一匹能够奔驰的千里马”。他两次登门邀请齐白石来北平艺术学院任教授,但齐白石认为自己没上过学,没法去高等学府当教授,就拒绝了。徐悲鸿又第三次去邀请。他的诚意和苦口婆心的说服,感动了齐白石老人,齐白石终于答应去讲课。徐悲鸿亲自驾车接齐白石老人踏上了学院的讲台,他对学生讲:“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徐悲鸿还亲自为齐白石办画展、编画集,并亲自为画集作序。从此齐白石声名鹊起,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处境,也使齐白石画派得以发扬光大。

后来,徐悲鸿又回到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告别北平时,齐白石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送给徐悲鸿并题诗一首: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

徐悲鸿与齐白石人分别后经常互赠诗画,成为莫逆之交,感情十分深厚。

◎故事感悟

徐悲鸿三次登门诚请齐白石,使齐白石的作品显著于世。由于徐悲鸿的热心帮助,使他不仅结交了艺术知己,也成就了两位画坛巨匠。正所谓“千里马虽好,也得有伯乐识”。而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友谊也四海流传!

◎史海撷英

齐白石闭门谢客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为了不受敌人的骚扰和利用,齐白石坚决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