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不计前嫌荐管仲
◎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记着朋友过去的错误。只有懂得这三点,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菜根谭》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官至宰相,以知人善交著称。鲍叔牙自青年时即与管仲交,知管仲贤。齐桓公即位,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而成霸业。
在西周之后,便是战乱频起的春秋战国。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而周的统治在名义上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56年,也即周赧王五十九年。这就是说,周王朝从实有其名直至徒有虚名共延续了801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了。
鲍叔牙是春秋时的人物,他是齐桓公的臣子。齐桓公是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即位。齐桓公所处的那个时代,周天子已经国失重地,军无劲旅,日衰一日,积弱难强。可是诸侯中的一些大国渐渐强大,互相争强斗胜起来。
齐桓公是先后出现的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春秋时诸侯称霸的首要标志,是能够召集其他诸侯国国君会盟(开会盟誓),让大家尊敬正统的周王朝,并按时向周天子进贡,同时联合起来讨伐那些不尊重且不向周天子进贡的国家。这就叫“尊王攘夷”。
齐桓公曾九次召集诸侯会盟,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能有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辅助他的几位贤才,其中最有功劳的当属管仲。而把管仲推荐给桓公的就是鲍叔牙。当时,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十分昏庸,整日吃喝玩乐,滥杀无辜,朝中人人自危,纷纷逃难。一些有才能的大臣各自拥护着几位公子远离故土,出走他乡。其中管仲护卫着公子纠逃到齐国的近邻鲁国(山东曲阜一带),鲍叔牙护卫着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逃到附近的莒国(山东莒县)。
齐襄公在国内搞得天怒人怨,在贝丘打猎时,被他手下的军官连称和管至杀死在馆舍。后来,此二人和新立的国君又被齐国大臣杀死。
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听到消息,就和鲁庄公商议回国的事。鲁庄公让曹沫为将,送纠回国。这时,和纠在一起的管仲对纠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让他抢先赶回去继位就麻烦了。”
鲁庄公便依照管仲的要求,让他带几十辆战车先行一步。
果不其然,公子小白这时在鲍叔牙的护卫下,正奔驰在由莒国到齐国都城临淄的路上。两队人马在莒齐的边境上不期而遇,这下可热闹了。
管仲气呼呼地问:“你们上哪儿去?”
“回国办丧事。”小白警惕地回答。
“这事儿你哥哥会处理的。”管仲毫不客气地说。
鲍叔牙这时顾不得往日和管仲一起做买卖的苦日子中所结下的情谊,便说:“你管得着吗?各办各的事。”旁边的士兵也把兵器敲得震天价响。
管仲见势不妙,回马就走。
小白、鲍叔牙放心大胆地正要赶路,却不料管仲悄悄地张弓搭箭。嗖地一声,小白口吐鲜血,倒在车上。
管仲及公子纠一行一看大势已定,放下一颗悬着的心,不紧不慢地向齐国都城临淄赶路。公子纠一行六天后才赶到都城下,抬头一看,城门紧闭。细问,才知小白已抢先回国继了位。
原来,管仲那箭不偏不倚正射在小白衣服的铜带钩上,小白索性把舌头咬破,做了个口吐鲜血而亡的假象,骗得管仲一行慢悠悠地落下了行程。
这时,护送公子纠的鲁国队伍还集结在齐国的边境上不退,齐军集中优势兵力把鲁军打了个落花流水。齐军大队人马迅速开进鲁国,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到齐国接受惩处。
鲁君无奈,只好把公子纠的人头以及囚在囚车中的管仲一起交给齐军。
鲍叔牙得知管仲被押回齐国,立即向齐桓公(小白)推荐管仲,希望桓公重用他。桓公恨恨地说道:“他用冷箭要我的命,我反过来给他爵禄,这不是疯了吗?”
鲍叔牙开导他说:“那时是各为其主,他那样是忠心。您若赦免他,他这忠心还是可用的。再说了,您不是想成就霸业吗?如果仅仅治理一个齐国,有我就足够了,但要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若有所悟地点点头,然后马上拜管仲为相,位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慨地说:“我曾和鲍叔牙一起打仗,冲锋陷阵老不敢在前,鲍叔牙不以我为怯,因为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需要我供养;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我老是多分一些利润,鲍叔牙不以我为贪,因为他知道我家贫需要钱;我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而我独活,鲍叔牙不以我为耻,因为他知道我有更大的抱负需要施展。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后世将他们二人的交往视为典范,称为“管鲍之交”。
◎故事感悟
鲍叔牙不忌恨管仲,反而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这样的胸襟气度实在难得。“管鲍之交”也被后人所称赞。
◎史海撷英
管仲改革
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了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管仲的变法,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也迅速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齐国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从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文苑拾萃
鲍 山
(宋)曾巩
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
若道人心似矛戟,山前哪得叔牙城。
作绝交书,并未绝交
◎交情深重金相似,诗韵铿锵玉不如。——格言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他投靠司马氏,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他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
三国时期的曹魏末年,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为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彼此明争暗斗,导致官场异常腐败,许多有才学的人都因不想混迹其中而逃避现实。其中,有七个有名的文人,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这七个人为了远离世俗,经常在竹林里闲游,试图寻找乱世中的一份清静。历史上将这七个人称为“竹林七贤”。虽然他们的行为很古怪,但他们都是信守诺言、不畏强权、品德高尚的人。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掌权,而事实上朝中的大权却把持在丞相司马昭手中,司马昭甚至还暗中谋划夺取帝位。司马昭为了扩大势力,争取社会名流的支持,还请“竹林七贤”出来做官,他首先请的就是山涛。由于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因此山涛也不好拒绝,只好答应。
后来,山涛又推荐自己的朋友嵇康到朝中做官。但由于事先没有征求嵇康的同意,嵇康非常生气,就写了一封信给山涛。在这封信中,嵇康不但责备了山涛,还猛烈地批评了当时的司马氏集团。这封信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涛知道,嵇康其实是个诚实正直、清高直爽的人,并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此他还是与嵇康保持着真挚的友情。但是,这件事却让司马昭对嵇康怀恨在心。
后来,有一个名叫钟会的势利小人在司马昭面前说了嵇康的坏话,司马昭就随便找了个理由将嵇康逮捕入狱,还判处了嵇康死刑。消息传出后,洛阳城里的好多人都为嵇康求情,山涛也几次上书司马昭,请求为嵇康减免罪行,但司马昭都没有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