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9629600000054

第54章 当“铁娘子”遇上“钢小平”

关键时间1982年9月24日。

关键人物邓小平撒切尔夫人。

关键事件中英领导人会谈香港问题。

关键词汇一场激烈的外交交锋。

香港问题由来已久,大约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今日之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组成,它们分别在《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三个文件中被割让出去,这些文件就是日后英国在对华谈判中的重要筹码。割地求和,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从巴黎和会到开罗会议,历届中国政府和人民都没有放弃过收回香港的努力,但每一次都因英国政府的强硬、中国政府的妥协而告终。及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严峻,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大局着想,暂时将香港问题搁置起来。

当历史的巨轮前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国内外形势逐渐缓和,中国政府又一次将收回香港、统一祖国的任务提上了议程。与此同时,英国也意识到离《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中所规定的租借期即将到期,与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势不可免。实际上,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打听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政策。双方都有通过谈判而解决香港问题的意愿,于是中英领导人会谈香港问题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1982年9月24日,中英会谈在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举行。撒切尔夫人首先到达。邓小平快步走进福建厅,亲切地与撒切尔夫人握手合影。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就此拉开了帷幕。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因其作风强硬、处事果断,被冠以“铁娘子”的称号。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可谓春风得意,在她的领导下,英国刚刚打赢马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回了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岛,国际威望上升至战后最高点。凭着这股强劲的态势,撒切尔夫人对中英谈判充满信心,况且,她手中还握有有力武器——“三大条约”。根据撒氏的想法,“三大条约”是有法律依据的,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中英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废约,只能修约。

因此,这次会谈,英国的目标是如何维护其1997年后在香港的统治,而不是让中国收回香港。但摆在撒氏面前的事实是,早在1972年,联合国非殖民地特别委员会就已经将香港、澳门等排除在殖民地的名单之外,港澳只不过是占领地,英国不应该再拥有主权。而撒切尔夫人的王牌——“三大条约”是不平等的条约,不平等的一方完全有权力不承认。平心而论,此次谈判的主动权并不在英国一方,因为就算双方谈判破裂,中国依然会依循国际法于1997年收回新界。众所周知,港岛与九龙并不能离开新界而独立存在,中方收回新界无疑就掌握了香港全部的战略要冲,港岛与九龙的发展不仅受到牵制,还暴露在中方的前沿,届时中国无论是用武力还是用外交手段收回香港都是胜券在握的。

因此,英国在谈判中的形势并不如撒切尔夫人想象的那么轻松。再说中国方面,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也是在中国革命中千锤百炼的一代政治家、战略家,早前留法的经历也让他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十分了解。如果说英国对谈判是虚与委蛇的兜圈子,邓小平则直截了当得多了。会谈开始了,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寒暄几句之后,会谈正式开始。撒切尔夫人首先发难。她指出,关于香港的三个条约是依然有效的,英国不愿交出香港的主权与治权,此行只为修约而来。邓小平则指出,中国此次谈判只谈三个问题:一是回归问题,二是回归后中国治理香港的问题,三是回归前中英的合作问题。至于主权问题,邓小平毫不让步地一再重申:此问题“没有回旋的余地”,新中国不承认三个不平等条约,主权归属问题不在会谈的讨论范围之内,双方只就如何回归而讨论。而香港回归指的是包括港岛、九龙的香港全境回归,而非仅新界一地。如果英国没有以上觉悟,则休提谈判。紧接着撒切尔夫人又提出“香港只有在英国的治理下才能繁荣稳定”的观点。

邓小平驳斥道:“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制度现状。”邓小平还提醒撒切尔夫人,中国是有权力和能力用武力收复香港的。撒切尔夫人则回应:这样香港会崩溃。邓小平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经过激烈的交锋,如此一针见血的谈判辞令,令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大感不支。会谈后,不知道是为英国在往后谈判中的前景而忧心,还是会谈中邓小平的强硬态度令她意想不到,撒切尔夫人带着一脸的落寞走出了人民大会堂。此时,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两级楼梯处,撒切尔夫人的高跟鞋与石阶相绊,突然摔倒在地。走在撒切尔夫人身边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和时任港督尤德,以及中方保护人员立即将其扶起。好在摔得并不重。但此画面却被在人民大会堂外等候的中外记者拍了个正着。事后,香港媒体以及国外媒体抓住这个画面大做文章,不断地重播、重播、再重播,平面的媒体还将新闻标题定为“撒切尔夫人摔了一跤”。

至今,每当提起中英领导人会谈香港问题时,香港的媒体依然会播出这个画面。正是媒体如此地大肆宣扬“摔跤事件”,这一事件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盖过中英会谈本身。更有人发挥想象,认为这是英国在中英谈判中失败的预兆。会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撒切尔夫人不能容忍谈判的前提是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邓小平也不能接受1997年后英国继续管治香港。双方仅仅达成一项关于解决问题方式的共识,即用外交谈判的手段。但是,撒切尔夫人在27日于香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却继续坚持她的“三个条约有效论”,这遭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两校学生的抗议。此后的一系列会谈就转交给双方的外交官员去进行,中英最高领导人再也没有公开就香港问题进行过面对面的谈判,而是转向在幕后操纵交锋。

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一个是被毛泽东戏称为“钢铁公司”的国家元首,一个是雷厉风行不在男性之下的“铁娘子”,两人同样以作风强硬著称于世,两人同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熔炉中锤炼。两强交锋,棋逢对手,难免发生铿锵碰撞。尽管此次会谈双方都没有达成既定的目标,但大家都明白香港问题的解决不能一步登天,必须进行反复磋商、谈判。可以说,这一次的会谈为以后香港问题的谈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香港回归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撒切尔夫人的外交与国防政策顾问鲍威尔勋爵这样评论中英会谈:“两个强力的政治人物,为各自国家的不同利益,从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到最终达成一个很好的决议,是很明智的事情。我形容它是非常成功的操作,非常成功的外交谈判和外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