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在以前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经常可以见到,现在有些地方没有集中供暖,仍然保留有火炕。
关于这种取暖的火炕我们可以在一些文献中仔细搜寻其发展踪迹。在《左传》中描述了一种取暖方法:“宋寺人柳炽炭于位,将至则去之。”这里面提到先将炭火放在座位下面加热,要坐的时候再将炭火取走,这种方式跟火炕已经很相近了。《新序》中也记载了一种取暖方法:“宛春谓卫灵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这里面提到用一种叫灶的东西来取暖,灶将取暖的炭火罩于其中,利于保温,比《左传》中提到的改进了,人们可以在上面取暖,不用坐的时候将炭火取走。相传苏武被匈奴人放逐到寒冷之地牧羊,在那天寒地冻的地方一呆就是十九年,苏武于是掘地设灶,在里面烧炭火,然后睡或坐在上面取暖。等到了唐朝的时候,跟我们现在见到的火炕差不多一样的形式出现了,这时候已经不需要凿地了,而是在地面上筑起来。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中更具体描述了这种取暖方式,很明显看出就是我们所说的火炕了,即“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