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仪式实际就是男方认妻,女方认夫。仪式结束之后,新郎便可在女方家同新娘同居,生儿育女。但新郎白天仍然在自己的家里劳动生产。
男女双方同居之后,如果感情不好,举行过第一次婚礼之后,就不再举行什么仪式了。如果双方情投意合,感情很深,就必须再举行一次隆重的典礼,让新娘正式出嫁,到男家去当媳妇。
举行这次典礼时男女双方都应备办较丰盛的酒席,请本寨乡亲及男女双方的亲戚进行欢宴。然后由一班青年人把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新娘送到新家去,路上新娘应放声痛哭,用悲痛 哭声和自己的泪水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若不哭,父母会感到伤心。
到了男方家后,婆婆在楼门口给新娘一条新筒裙,新娘把这条筒裙和第一次婚礼时母亲给新郎的上衣叠在一起,以示夫妻今后永不分离。然后举行典礼。
典礼仪式是庄严的。堂屋里布置两张铺着芭蕉叶的圆形蔑桌,桌面上摆着两段白布、两瓶米酒、两只煮熟了的鸡,桌上的礼物象征甜蜜幸福、成双成对、白头偕老,那对完整的鸡代表凤凰,是吉祥与美满的象征。
第三次的婚礼往往办在婴儿出生之后,这次一定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这次婚礼有些像汉族给孩子做满月一样,只是布朗人仍称它为婚礼。
“偷女婿”与“偷新娘”
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各住一处,并不同房。第二天鸡叫头遍的时候,新娘和女伴悄悄来到新郎的住处,推醒新郎,并带上早已准备好的东西,一起匆匆来到女方家。这时候,岳母早已等候在竹楼门口,见女婿来到,把一件新上衣送给女婿。新郎则取出两支用芭蕉叶裹好的腊条插在门上,作为结婚的象征。这种习俗被称为“偷女婿”,带有尽早拜谢女方父母的意思。
如果女方落户到男方,就在男方办酒席,在当晚鸡叫以后,由新郎和他的同伴悄悄把新娘接到男家,叫做“偷新娘”。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新娘在第一次婚礼后三天“回门”,带两篾盒糯米饭、两挂肉,在娘家吃一顿饭就回夫家,回时要从娘家挑一斗米做上灶米,一个月后娘家带着一个背箩一根背绳回来接。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因为布朗族是自由恋爱,又经过三次婚礼的考验,所以离婚的现象不多。如离婚,则女方不参加离婚仪式,由其父或兄代表。届时,提出离婚的一方杀一头猪,把猪肉分给全村寨的孩子们吃,让孩子们在村寨里大声宣告某某和某某已离婚。这样,民俗形式上的离婚就正式生效。也有剪断蜡烛表示离婚的。离婚时,妻子在夫家住不满三年的,可以将自己的财物带回;住满三年的,财物由男女双方平分。
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边缘,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人口数为104503。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不少撒拉族人民会讲汉语和藏语。撒拉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汉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化隆和甘肃省临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旧时撒拉族地区实行过一夫多妻制,但为数极少。撒拉族早婚现象很普遍。女9岁,男12岁,就要承担婚嫁的“非日则”(神圣的天命)。近亲通婚的较多,重舅权,姑舅表优先婚。解放后,这些情形几乎都已改变。现在男女实行自由恋爱,婚制为一夫一妻。
撒拉族实行家族外婚,对堂兄妹之间的婚姻绝对禁止,故有三代内不得通婚之说。也不与异教徒通婚,除非异教徒全心全意地皈依了伊斯兰教。
撒拉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媒为荣,“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话。“嫂吉”(媒人)是撒拉族婚姻中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媒结两家、下定茶、定彩礼数目、协调双方矛盾、婚嫁到“打发拉”(打发送亲人),以至于复婚,都要由“嫂吉”出面奔忙。因此,缔结一门婚姻的成功,其功德相当于修建一座清真寺呼礼塔。男女方两家均须持一双绒鞋、一双绣花袜子和一副绣花枕头“嫂吉”,以示谢忱。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较大。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送定茶、送聘礼、举行婚礼4道程序。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说亲与下定茶
在撒拉族当中,当男家看准某家姑娘时,就请媒人向女家表达求婚之意。媒人临行时,一般带一包茯茶,两包冰糖。女方家收到茶和冰糖后,在征求女儿本人和舅舅、叔伯兄弟、姑嫂等亲戚诸人的同意后,由父母做最终的决定。
当大家都表示应允后,男方择定佳期,由媒人征得女方家同意后,男方便遣使媒人向女方送“订婚茶”。一般送订婚茶一份和大耳环一对。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是送给姑娘的。当日,女家做“油搅团”请来亲房叔伯与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已定,决无反悔,并当场议定聘礼。双方商定后,媒人带着余下的“油搅团”送给男家,作为复命。
聘礼重“礼”不重“利”
送聘礼是缔结婚姻的一道重要程序,撒拉人很重视下聘的礼仪,通常声势比较大,送聘礼的人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八九十人,均为男人。人数虽然很多,但其实彩礼并不多。一般人家,聘礼仅有细衣料一套(缎子或灯芯绒)、粗衣料一套(素布),还有一些化妆品,富户人家则多送一件长羔皮筒。女方给新郎也只回敬一双布鞋和一双绣花布袜。
这是因为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阿里成婚时,阿里家贫如洗,只有一升大麦,一个手推石磨和一床破旧的铺盖。法蒂玛非常寒心,哭着对父亲诉苦。先知对女儿耐心启迪,说人在世上,要知足,有这点家当,就应该感谢真主。法蒂玛听了,转忧为喜。撒拉族人民一直以此为榜样,忠实遵行。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撒粮食默祝五谷丰登
撒拉族的婚礼一般在隆冬举行。除了这时节农活少,人手闲、粮油足、肉类肥而又好储藏外,主要还是人员全,所有外出的人均已陆续返家。
婚期至,新郎在男宾陪伴下到女家迎亲,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后请阿訇诵“尼卡哈”(证婚词)。证婚仪式结束,?新娘出嫁梳妆时,要哭唱“撒赫斯”(哭嫁歌),然后由至亲长辈二人搀扶哭着缓缓退出大门。
将要离开娘家的时候,新娘手捧一把黄澄澄的粮食,在舅舅和叔伯兄弟的扶助下,一边缓缓绕院子一周,一边将手中的粮食撒在院里,默祝自家从此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到婆家生根发芽;随后退出大门,并从左到右绕迎亲的马3圈,戴上面纱,被舅及叔伯兄弟扶上马。其他亲朋簇拥护送前往男家。在撒拉族的习俗信仰里,右上而左下,右善而左恶,由左而右绕马三圈,意在于弃恶向善。
进婆家要先“挤门”
“挤门”是撒拉族婚礼上热闹且独特的礼俗。新娘来到婆家大门口,送亲的一方认为,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应该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入洞房;迎亲的一方却认为新娘不走进去有损新郎身价,以后难驾驭新娘,硬要新娘下马步行。
于是,双方两家一些体格健壮、身材魁梧的彪形汉子们,展开了“挤门”的战斗。你冲我堵,互不相让,直到筋疲力尽,姑娘按胜方规矩进入大门。
如果新娘家取胜,新郎会迅速跑上屋顶(屋顶坡缓、厚实、无瓦),在新娘经过的屋顶狠踩几脚,意思是说“你还是要听我的”。
演“骆驼戏”怀念祖先
新娘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婶娘用一双新筷子揭开新娘头上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同时说唱一段新娘生根、开花、结果、和睦相处的祝词。如:
你这个好阿姑,
嫁到这个家生5个男孩,
养3个阿娜,
像金子树的根子那样扎稳,
像金子树的杈枝那样茂盛。
这双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收回。之后,新娘就餐,餐毕,新娘家的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向新娘索要喜钱,新娘把硬币投进水中,表示清白如水,扎根结果,撒拉语叫“盖吉尔乔依”。之后,男家设宴招待女家亲属,男方宗族也宴请女方亲属。
晚上,由4个小伙子们表演“对委奥依纳”即骆驼戏,追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至青海循化的历史,怀念祖先这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唱起优美吉祥、诙谐有趣的宴席曲。
传说,撒拉族曾经是居住在亚细亚的一个民族,经过千辛万苦来到青海,他们最早带来了骆驼。所以在撒拉族婚俗中,演骆驼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同有些地区的汉族相似,撒拉族洞房花烛之夜有“听房”的习俗,同村的青年纷纷到新房窗下,偷听这一对素昧平生的新人在新房中谈话的情景。青年们在窗外,有的说着玩笑的村言假话,有的则以“过来人”的姿态指挥着新郎,一直闹到从新郎手中讨得一笔可观的喜钱,才心满意足地离去。而听房的内容却经他们的加工渲染,第二天在同辈人中张扬一番。
第二天,新郎新娘以及新郎家除婆母,外所有女眷都须陪新夫妇“回门”,她们提着油香,先去新娘的娘家,娘家以盛宴待之。之后,依次还要到新娘的亲戚家,各家亦热情招待。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旧时撒拉族男子有凭“口唤”离弃妻子的特权,即男子如果对妻子不满意,只要说三声开“尼优日”意即“我休了你”,即使是开玩笑,也会有教规效力,从此再无复婚的余地,夫妻间再也不能同床共枕,否则为教规世俗所不容,所以夫妻之间在正常情况下最忌“开尼优日”等语。而女子却无权提出离婚;
撒拉族男女离婚后,若再想复婚,通常有个条件,就是妻子需经再跟别人结婚,尔后又与这人离婚后,双方都觉得当前的生活不如意,于是由媒人牵线搭桥,即可复婚。
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主要从事农业。兼营各种副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
毛南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毛南族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为主,兼有一些佛教成分。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和“转房”等遗俗,舅权比较突出,流行“姑表亲”,盛行早婚甚至有未出生便由双方父母定,一般是在六七岁便由双方父母合命,如不相克,便通过媒人到男女双方说定婚礼、陪嫁数目。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现在,大多婚姻陋习已基本改变。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爱情的信物——榄子鞋与花竹帽
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对歌也是毛南人自由恋爱的一种方式,每逢节假日或农闲之时,男女老少摆擂对唱,通过恋爱,双方愿结百年之好,就互赠信物。
姑娘赠送男青年的信物一般是一双“榄子鞋”,即用打鞋底的白线结成一组组方形花格的布鞋。小伙子一般要送姑娘一顶“花竹帽”, ?毛南语称花竹帽为“顶盖花”,用竹片在半径一尺的竹帽上编织八九十个图案,密密麻麻,看不见洞眼,不透光,不漏水。
花竹帽据说是当年汉族后生金哥流落到毛南山乡与毛南姑娘谭灵英相爱,特意编织给心上人的一件信物。姑娘戴上花竹帽后显得格外秀丽;小伙子也因此乐不思蜀,决心永远留在毛南山乡。动人的故事至今流传,花竹帽成为了吉祥爱情的象征。
互赠信物代表两人已将终身幸福托付给对方。
宴席三天“讨八字”
毛南人自由恋爱到彼此难以分离之时,男方父母会请阴阳先生看姑娘的生辰八字是否与自家男孩八字相投,有的地方是将男女的生辰八字放在一起,三天至一个月内,家里人畜平安的话便认为“八字相合”,只要八字相投便决定请媒说亲,只要对方父母同意就决定了这对男女的姻缘。
媒人说合后就举行订亲活动,然后进行讨“八字”活动。讨“八字”是毛南族婚俗比较隆重的一个礼节,一般要举行宴席3天。男方讨回女方八字后即请阴阳先生按双方八字推算,择定良时接亲,由媒人和男家家族一老人报知女家父母,这个活动叫“送报书”。
送报书后,男女双方各自为婚礼做准备。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充满宗教色彩的婚礼
早先,毛南族的婚礼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那就是非常虔诚的“敬神设教”。
结婚当日除了送礼、宴请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拜堂,而是经过繁琐的宗教仪式:
(1)新娘起轿时,娘家请鬼师来做“送魂”仪式,男方家则做“招魂”仪式,烧香敬三界公爷,祈求将新娘魂魄送到男方家,使夫妻双方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三界公爷是毛南族最崇拜的一位保护神,同时又是一位药神和牛神,传说他曾制服凶神雷王。
(2)毛南人信仰屯神李大将军。结婚请客,各屯都有来宾,怕来宾带来鬼怪,男女双方家里都要摆酒宴请鬼师作法,呼唤李大将军前来逐鬼。
(3)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时,必须要将事先摆放好的竹桥和纸屋踢倒,然后脱去右鞋,入男方家门。据说穿右鞋进屋,会踩坏男方家的钱财命脉。如果不踢翻竹桥和纸屋,将来就会难产或男方家房子倒塌。
(4)新娘入门后,屋内摆放一张方桌,有一面贴着红纸条,对面就是鬼师根据男女结婚年月推算好的一种东西称“天德方”。新娘必须到“天德方”位上坐一会,然后扯去红纸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防止家宅闹鬼。
当今,这些繁文缛节逐渐淡化,以越简单、越节俭为好。
“女婚礼”与“男婚礼”
毛南族的婚礼很有本民族的特色,分为“女婚礼”和“男婚礼”两种。“女婚礼”规模较小,送的彩礼不很多,称序也比较简单,是平常农家办的婚礼。“男婚礼”规模较大,送的礼品名目繁多,迎亲队伍也比较庞大,它除了包含“女婚礼”的全部程序外,还有许多讲排场、讲阔气的场面,是钱财富裕的大户人家才办得起。
“男婚礼”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吉日清晨,迎亲的人们各自挑着彩礼,在爆竹声中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在新娘家,庭前摆起一张“迎亲桌”,用红毯覆盖,桌上有烟、茶、槟榔等。一位通识毛南礼仪的迎宾者站在桌边等候,当迎亲队伍来到时,迎宾者便笑脸相迎。
正午时刻,吃过午饭后,迎亲的人在新娘家庭院举行折被仪式。由新娘家两位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来折被,一边折被,一边由女歌师唱“欢折棉”(折被歌)。
新娘梳妆打扮后就上香叩拜祖宗,并唱起“出门下阶歌”即“出嫁歌”。唱罢,新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依依惜别。新郎家迎亲的人们便抬起“岗棉”和其他还礼品回去了。
在新郎家,吃完晚饭,接着又摆一桌特殊的宴席,一直闹到通宵。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