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晨,新娘打扮的花枝招展,蒙上面纱,与新郎同乘一匹马,在亲友的簇拥和乐队的欢送下来到男家。路上经过谁家门口,女主人就要端一碗酥油拌奶子给新郎喝,并把面粉撒在他身上,表示祝贺。
马到男方家门前,婆婆给新娘端来两碗放了酥油的、牛奶,让新娘在马背上喝下。然后,婆婆在门口放上红毡,新人双双踩红毡进门,表示从此以后,两位新人将开始新的生活。
此时新娘仍蒙着面纱,端坐在炕上,不许男客看她。宾客则不停地奏乐跳舞,直到吃罢手抓羊肉的传统筵席,天色大晚,才互相道别散去。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婚后的第三天,娘家亲友都来给新娘送饭,表示对出嫁姑娘的关怀。男方也要给娘家人每人送一份礼物表示感谢。直到这个时刻,新娘才揭去面纱,在辫子上缀上银扣,表示告别了姑娘时代,成为家庭的媳妇,开始投入新的生活。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塔吉克男男女女对于婚姻一向持严肃态度。他们选择配偶很严格,男以强健、善骑马、诚实为佳偶;女则庄重勤劳,善于料理家务,性格和顺为良缘。一经选定成婚,很少发生争吵或夫妻不睦。他们夫妻间一般都能白头偕老,离婚是很少的。
怒族婚俗
怒族族名来自于其民族居住于怒江两岸,怒族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贡、贡山及兰坪县兔峨乡一带。怒族人口较少,总人口共有28759人(2000年统计)。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使用汉文。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方言之间差别很大,几乎不能通话。但由于与傈僳族长期共处,多数人会讲傈僳语。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怒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但也还有许多原始婚姻的残余。如亚血缘族内婚,其配偶关系,大都在同一氏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进行,即除亲生父母、子女,亲兄弟姊妹外,叔伯兄弟姊妹之间,表兄弟姊妹之间均可婚配,甚至不同辈分之间也可婚配。姑舅表婚具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怒族曾常有逃婚和偷婚的现象,普遍还保留着“妻兄弟妇”的转房制。
怒族婚姻中还有“讨男子”习俗。怒族的“讨男子”与汉族的“上门”不同。汉族上门是在女方没有兄弟的情况下,而且常常是只有一个独姑娘时才这样做。
贡山怒族的“讨男子”则只要双方同意即可,在有兄弟的情况下可以,在有几个姑娘的情况下也可以。男子到女方家,在各种待遇上是平等的,可以不改变姓氏。不仅家庭成员如此,在本村、本寨中也同样受到平等对待。
此外,怒族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选择在属龙或属蛇的日子,因为龙和蛇在怒族的观念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不用语言的恋爱
????? 怒族青年男女在相恋的初期,不用语言谈情说爱,而是以清脆的“达变”(怒族琵琶)的曲调和优美动听的“拟力”(怒族口弦)的乐曲代之。一般来说,怒族男青年是以琵琶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情达意的,女青年感到自己的意中人来求爱了,也必然会以口弦对答。
据说,这种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流露心中的秘密,而且还可以提出疑问,进行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这样以曲代谈的恋爱方式,双方可以不说一句话,完全靠演奏曲调,但双方都能意会,直到情投意合为止。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讲过几句话,这在世界各族的婚俗中不能不说是奇迹
羊毛抹子结深情
在怒族,看一个小伙子是否已有了意中人,只要看他脚下穿没穿上羊毛袜子就行了。怒族姑娘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叫阿贝的怒族姑娘爱上了怒族小伙子阿嘎。可是,阿贝不好意思当面向阿嘎倾吐自己的衷情。每当她思念阿嘎时,就情不自禁地拿来一团团羊毛,搓呀、编呀,情思牵动着手指,催着她的心,线团变成了一双美观大方温暖的羊毛?袜子,阿嘎接过这双缀满深情厚爱的袜子,知道了姑娘的心事,最后结成终身伴侣。
如果双方心心相印,就互赠信物。男方送给女方一个自己精心制作的口弦,女方送给男方绣的花布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特意留有互相知晓的、表达双方真心相爱、永不变心的誓言印记,感情特别深厚的男女青年,还各剪发一束送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共。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背捆柴火去迎亲
结婚时,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还有家人、亲戚一道去接新娘。去的时候背一罐酒、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
到了新娘家,新娘家要杀猪宰羊,热情款待客人。然后,由新娘最亲密的女朋友和亲戚,随同前来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方家。当他们来到男方家门前时,按怒族风俗,新郎的舅舅或舅母又要敬陪送新娘来的每人一竹筒酒,新娘才跨进男方的家门。
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去和新娘手拉着手,前来贺喜的男女青年也都涌上来和新郎、新郎拉成一个圆圈,共同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欢庆这对有情人结成终身伴侣。
情深意长“同心酒”
婚筵是怒族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人们在席间不停地敬酒,并自动找人“双杯打”,也就是喝“同心酒”——男女两人或同性两人脸贴脸,嘴挨嘴,同饮一杯酒,以示亲密的感情。喝过双杯打,两个人便心心相印了。吃过饭,新郎新娘的朋友们便轮番挤进新房敬酒祝贺,其他人聚在一间大屋里围坐火塘周围,他们就这样喝酒、唱歌、跳舞、看电影,通宵达旦。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二天清早,新娘和她的女伴到一公里以外的水塘背水。就在这里,新娘砸碎一只新竹水筒,表示自己的身子永远属于丈夫了。按传统习俗,新郎新娘在结婚的头三日内不能同居,只能在洞房里支两张床,分别由一名小伙子和一名姑娘陪伴新郎和新娘。
到第四天,由男方家杀一头猪,装一罐酒,让新郎带到女方家,表示对新娘父母的孝敬。女方爹妈把这整头猪肉砍成若干份,并用青竹篾丝一份又一份地穿起来,打上结,命令新婚夫妇送往各家各户。然后,新郎才能带着妻子回家。这时,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因为怒族人在择偶时,并不单纯追求外貌美,而是以“男耕女织”、身体、品德和好客、尊老爱幼、厚道和操持家务等为标准。所以,怒族婚姻家庭和睦团结,很少有离婚、不和睦的现象。
乌孜别克族婚俗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其余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乌孜别克族人口数为12370。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由于长期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交错杂居,所以大部分乌孜别克族基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信仰伊斯兰教。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婚姻遵循先长后幼原则
乌孜别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实行民族内部婚配。一般情况下,和外族通婚,娶外族姑娘的多,姑娘嫁给外族的少。严禁同胞兄弟姐妹以及同吃一个母亲乳汁的男女通婚。过去,姑表、舅表、姨表和堂表兄弟姊妹之间可以自由婚配,但辈分不同的人不能结婚。过去还盛行转房及入赘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婚配讲究门当户对
解放前,乌孜别克族普遍实行早婚和包办婚姻。乌孜别克人有句谚语:“女孩子一帽子打不倒,就可结婚。”一般男到了十六七岁就可以成亲,女孩到了十四五岁就必须出嫁,否则,父母就要受到舆论的指责。乌孜别克族非常讲门当户对,偶尔也有富人娶穷家美貌女子的事,而穷家子弟要娶富人的女儿则很难实现。
“换婚”须有感情基础
在乌孜别克族,如果一家的儿子娶了别一家的姑娘,而他们家的姑娘又嫁给另一家的儿子,这种通婚形式形式被称为“卡依恰库达”。和通常说的“换婚”形式很相似,但实际意义上却不相同。
“换婚”是由贫穷造成的一种婚姻陋习,而“卡依恰库达”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前提的。乌孜别克人很重感情,非常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卡依恰库达”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出现的,目的是继承家庭之间的世代友好,也可以达到亲上加亲的目的。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婚礼前要经过提亲、订亲、送聘礼等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按照传统习惯,乌孜别克人在结婚前,男方要多次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三番五次商议之后,女方同意,双方都要拿钱和布料酬谢媒人,然后商定婚期。
在未结婚之前,每逢节日,男方家必前去拜访女方家。在结婚的前夕,男方还必须给女方送去布料、食品等礼物,既有新娘的,也有其父母的。在结婚的前一天,男方父母要到女方家中与女方父母共同商议邀请客人名单,然后发送请帖,正式邀请亲友前来参加婚礼。
婚礼进行曲——欢天喜地新人乐
“讨休钱”约束新郎
乌孜别克族婚姻中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俗集中体现在完婚阶段。乌孜别克结婚典礼习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以美味的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和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
所谓“讨休钱”,就是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时刻,媒人要与男女双方家长协商,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要付给女方一定数量的钱财补偿。在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观念看来,离婚是相当可耻的。小两口恩恩爱爱过日子才受人尊敬。
商定“讨休钱”是举行婚礼前的关键之举。这一件事商定不好,就不能举行婚礼。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男子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献礼物“赎”新娘
讨休钱商定之后,举行结婚典礼。和维吾尔、塔吉克族一样,乌孜别克族的婚礼仪式,也要按伊斯兰教规进行。由阿訇主持,询问双方是否愿意遵守婚约,再吃蘸过并盐的面饼。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来后,紧接着还要举行“搬新娘”仪式。即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搬”回到娘家。面对这种情形,新郎无可奈何只好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新郎带的礼物要丰盛,要体现出“赎”回新娘的诚意和决心。
但是,新娘并不为礼物所动,而是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家和慈母。而姑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真主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过后,新娘便高高兴兴地跟着新郎回到婆家。
到了新郎家,新娘要围绕着新郎家院里的一个火堆走一周,再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入屋内,以此表示新娘已结束了姑娘时代,从今以后将忠于火热的爱情,与夫君恩爱一生。
婚礼结尾曲——画上圆满的句号
闹洞房是婚礼的尾声,已经是半夜时分了,客人们纷纷告辞。此时年长的有威望的妇女和新娘的姐姐或嫂子,向新娘讲授新婚知识,这种人被称为“炎嘎”,男方家要向“炎嘎”赠礼酬谢。
婚后第二天,新娘家要派人来送叫“伊斯力克”的早餐,并在家中举办“胡吉尔克派”(联欢会),新郎家在下午要举行揭面礼。
婚后第三天,新娘的父母举行“恰利拉尔” (一种专由老年人参加的答谢会),宴请新郎及其父母亲友等人。
婚后第四天,新郎的父母为表示答谢,也举行“恰利拉尔”,请新娘的父母亲友做客。至此,结婚仪式才告完成。
离婚·再婚——劳燕分飞各觅幸福
在乌孜别克人眼里,离婚是不光彩的事情,过去,离婚的权利掌握在男子手中,很少由女方先提出。按照传统习惯,丈夫只要说一声“塔拉克”(意为“休妻”),就可以成为离婚的依据。但男方要付给女方“讨休钱”。
按伊斯兰教的规定,离婚后的女子必须等到百天之后才能改嫁,这样可以查看妇女是否怀有身孕,如果怀孕,所生子女归男方。
离婚后,如果双方回心转意,希望能重续鸳鸯梦,可以请宗教职业者到家中念经禳解,就恢复了夫妻关系。这种破镜重圆的事,也是不少的。但是,如果男方离婚时说了三声“塔拉克”,再想复婚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按传统规定,要复婚,必须先让女方与他人结婚以后再离婚,双方才能履行复婚手续,这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因而也起到了限制男方草率离婚的作用。
俄罗斯族婚俗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人口数为15609。俄罗斯族人不仅善于经营农业,而且心灵手巧,很多人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
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中国的俄罗斯族大都信仰东正教,有信仰基督教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信教的人越来越多。
民族婚俗——各有各的说法和讲究
俄罗斯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格禁止叔伯姑表兄妹等近亲结婚,但不限制与其他兄弟民族通婚。俄罗斯族崇尚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但讲究门当户对,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
不要彩礼的好传统
与很多民族不同,俄罗斯族有个好传统,即不要彩礼,男家只须准备一些结婚的必需物品。婚庆喜宴由男女两家共同筹备。但陪嫁比较讲究,父母都希望把女儿的嫁妆准备得尽可能好一些,以显示自家对女儿和女婿的重视。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如今,因年轻人多不信教,婚礼也不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形式开始多样化。
重视结婚纪念日
俄罗斯族不仅重视婚礼,而且庆祝诸多的结婚纪念日。
结婚周年纪念日被称为“花布婚”。这天,新婚夫妇互赠花布、手帕,象征今后生活如花似锦。
“木婚”是指结婚5 周年纪念日。届时,人们向夫妇赠送各种木制礼品,象征婚姻犹如幼苗长成林木,祝愿爱情如木材般坚韧巩固。
此外,还有铜婚、白铁婚、玫瑰婚、银婚、金婚、钻石婚、福婚、王冠婚等。
俄罗斯族人对银婚、金婚、钻石婚、王冠婚都要隆重庆祝。
婚礼前奏曲——“忙”并快乐的事儿
媒人带着面包和刀去说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