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皇位是否是篡来的
在清王朝历史中,雍正帝确实是一位很难准确描述的帝王。这位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位仅短短十三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有为的皇帝,他的性格当中又有残暴多疑的一面。从继承大统到离奇死亡均是迷雾重重,更使得这位帝王尤为神秘。
雍正帝(1678-1735),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储君之位时采取低调政策,以孝心著称,康熙帝驾崩后,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
雍正继位的疑案,历来说法不同。雍正继承帝位,究竟是康熙亲传,还是篡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现在尚没有定论。
有的说雍正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康熙,篡位。传说康熙病重时,雍正给他父亲敬了一碗人参汤,毒死了他父亲,并就此继承大统。这一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康熙对医学和药学很有研究。曾说人参对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很少吃人参。父亲不喜欢吃人参,雍正怎么会用向父亲敬人参汤来表示孝心?另外一碗有毒的人参汤是没那么容易敬得上的,还有人试药,所以这种说法有些不靠谱。
有人认为,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同母弟弟的位。但当时这个“于”字是繁体“於”,要将“十”字改成“於”操作起来就有点难了。清朝习惯称作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即使汉文可以修改,但满、蒙文是由字母拼成,无从修改。基于以上这些理由,改传位十四子为传位于四子无法成立。
最后就是合法继位额,也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康熙六十一年病重,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祭天是大事,由此可以看出有意让雍正继位。康熙在临死这一天早上四点钟左右,召见了他的七个儿子和隆科多,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而口谕的内容便是让雍正继承皇位。
在深圳市档案馆展厅,一幅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康熙传位遗诏”似乎能对雍正继位之谜做一个解答。“遗诏”长1.55米,宽0.8米,诏书上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是同一内容。汉文大概共有一千七百多个字,最后关键的话:“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短短的三十一个字,似乎可以澄清存留了近三百年的谜团之争。所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疑案当解。
目前,虽然对于这份遗诏是否是出于康熙之手尚有争议,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却逐渐被学术界认同。康熙皇帝认识到自己晚年过于仁慈,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大清需要一位能彻底整顿吏制新皇帝,于是铁面无私、政绩卓著的皇四子就成了最佳选择。另外,康熙很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雍正,也保证了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因此,雍正篡位应该其政敌制造的谣言,并无依据。
秘密立储制度
秘密立储制度指的是皇帝生前秘密亲书预立皇太子名字的“御书”,密封匣内,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后,嗣皇帝是哪一个皇子不作公开宣布,在皇帝临死前或者死了之后,由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共同启示,按“御书”所定,嗣皇帝即位。
在雍正朝以前,是不存在固定立储制度的,因而皇位继承都很混乱,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继承人,皇太极与多尔衮长年争权。皇太极还未立储就暴亡了,皇弟多尔衮、皇长子豪格剑拔弩张,最终由年仅六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清代以前的王朝,基本上是采取公开建储——即预先册立皇太子,来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
康熙朝的储位斗争以结党的形式表现出来,持续了四十余年。其中卷入了许多宗室王公、外戚、满汉大臣、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使清朝陷入政治危机中,造成康熙帝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储位斗争削弱了清朝的力量,降低了行政效率。而雍正帝正是从储位斗争中走过来的人,深知其害,自身成了当权者后,更加体会到它对皇权的危害,对稳定政局的妨碍作用。
雍正帝借鉴历代建储的诸多弊端,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对于这样点,史册上是有明确记载的。至于有关秘密立储的具体办法,却存在不同的传说和记载,而秘密立储的直接档案文献,则从来没有见过。
雍正元年(l723)八月,雍正帝发布上谕称:“……建储一事,必须详慎……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知之。”秘密立储制就此始行。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庄亲王允禄等开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诏皇四子弘历继位。
秘密立储,虽然连储君本人在内的群臣都不知道是谁,但国本已经确定,不会发生动乱,另外,如果皇帝发现他不合适,可以随时更改,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得多,影响也小。秘密立储还避免了储君与皇帝的冲突,诸皇子不知道储位属于谁,也无攻击目标,不会产生皇子与储君竞争的现象。之后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相继采取这个办法立储。这种嗣位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创造,也是雍正帝政治才能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清代康熙朝以前历代争储斗争的一个产物。
雍正朝密折制度
清代臣对君的报告沿袭前明制度,用题本和奏本两种形式。题本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报告,手续繁复,又很容易泄密。奏本手续相对来说简单很多,但也要做公文旅行,没有丝毫的机密可言。密折的关键所在便是这个“密”字,由皇上亲拆亲行,任何第三者都没有权利拆看,保密性相当强。密折制度实际上就是告密制度。本来告密这种事许多人都以之为耻,但在雍正帝麾下互相告密却是官员们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雍正帝刚刚即位,便下了一道谕旨收缴前朝密折,密折逐步形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文书制度。在雍正帝钦定的规章里,从缮折、装匣、传递、批阅、发回本人,再缴进宫中,都有一定的程序,是绝对不能乱来的。按照密折的内容,分别规定用素纸、黄纸、黄绫面纸、白绫面纸缮写,并且有统一规格的封套。密折必须由本人亲笔书写,加以封套、固封,装入特制的折匣中,锁上宫廷锁匠特制的铜锁,派专人送达。
给皇帝上密折不仅仅是一种特权,也更是一种荣誉。史料载,康熙年间密奏者只有百余人,而雍正朝却扩大到了一千一百多人,逐步扩大到各省督抚、藩、臬、提、镇等。在密折的内容上,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了,上白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雍正朝的密折不但用来陈事,还用来荐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它商讨政务。臣下可以将拿不准的问题提出来,请皇帝裁夺;皇帝对不了解的或不懂得的问题,可以询问臣下。雍正朝的许多重大政事,如前述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是在雍正与黄炳、李维钧等疆吏、中央九卿间通过密折反复筹商而最后定下来的。雍正帝授权官员越境奏事,可以越级监视,上下牵制。这种方法使雍正能够了解更多的情况,也使得为官者人人震慑,不敢轻蹈法网。同时,雍正帝也是很讲究官僚体制的,绝对不允许发生下级超越职权的情况。密折被用来讨论政事、决定政策,就使宫廷有了新的生命力。
密折制是雍正帝推行专制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密折,皇帝可以直接处理庶务,强化其权力,也可以有效控制官员。密折制度牵涉到君臣间的权力分配,是官僚政治的重大改革。虽然奏折制只是一种文书制度,但它的影响却远超过了一般的官衙的置废。
封建帝王当中最勤勉的一位
雍正在执政的l3年中,一直在忙于国事,他在短时期内所完成的工作量之大是惊人的。可以说雍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勤勉的一位皇帝。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即使是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能跟他媲美的。
雍正精明强干,乾纲独断,事无巨细,必躬亲过问,夜以继日地为完成他认为自己必须处理的大事。他说:“朕自朝至久,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13年中,他亲自批阅的奏折、部本、通本有二十二万多件,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批注。康熙、乾隆都曾多次离开北京外出巡行,而雍正当皇帝后除去过离京师很近的景陵(康熙陵)外,没有离开过北京。
雍正从不贪图轻松安逸,可以说他朝夕戒惧,不敢有一丝怠惰。通常雍正用白天的时间来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也是雍正紧张的时刻,批览奏折常常到深夜,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从他即位以来,不论寒暑,一直如此。雍正由于早年夏天中过暑,以后很畏暑。但即使这样,到了酷热的时节,他仍坚守帝王的职责,不敢浪费一点时光,努力从事政务。
雍正勤政的最好纪录便是朱批,他一直坚持着这一做法。虽然雍正八年(1730)以后,朱批分量有所减少,但他的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洋溢其间。雍正勤政,加上他的一套行政办法,使他办事非常迅速。当西北两路用兵时,一天面见军机大臣数次,晚上还要召见。他看官员的本章、奏折,除认真而外,处理也非常及时。即使是件很小的例行公事的事情,雍正也会在两三天内做出答复。如此迅速处理事情,可见他的行政效率是非常高的。
雍正皇帝在治政务实上也做了表率,让官员们照他的样子去做。雍正不仅自己日夜操劳政事,而且要求大臣们也勤于政事。不仅要求大臣们治政要勤,而且要求他们勤于务实的工作,不要勤于那些于政事无补的工作,雍正本身办理事物认真,并以此要求臣下,反对马虎粗疏。雍正六年二月,新任御史鄂齐善、曾元迈值班早退,大学士马尔赛请把他们交部议处。雍正讲不要按常规处罚,他们是新进小臣,就这样怠惰,不严加教导,就不能警戒那些越礼偷安的人了。因此命令他们每天到圆明园值班,日未出时到宫门,日落以后才准散班。他们住在城里,这样的当班确实够他们受的了。
雍正自己身不离京,但却通过私自察访和派亲信官员私自察访的办法,掌握中央和各地官员的优劣和政绩,及时给予奖罚。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雍正能做到不光听大臣的书面奏报,而是想方设法甚至自己亲自私访以了解官员治政实况,重视实际的调查研究,是非常难得的。封建帝王中像雍正这样勤于政事,处事缜密,确实少见。
处理乱收费问题
历朝历代贪官污吏们的发财之道里,是怎么都少不了滥设名目、强收杂费的,这在清朝的时候尤为严重。雍正帝倾力整顿,治吏安民的政策里面便有一条禁止地方官员乱收杂费,治立效果非常不错。
地方杂费很多是相沿成习的。例如奉天府,老百姓做生意时,如有车辆进出,就需要去奉天府衙门领取照票,边门验票放行,小车一辆要收取十六钱,大车一辆要收取三十二钱,每年收到的银两有两千两之多,最后这项银两被府尹、书吏、经历司查验等官员分掉。另外,有猪羊贩卖进出也是要收费的,每口需要交三钱。而官吏的勒索直接导致了边口地带的物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