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门清大清
9796000000037

第37章 同治朝(1862-1874) (2)

从辛酉政变开始,慈禧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长达四十八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便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签订的,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尽的屈辱。

选后惹来的风波

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开始为同治帝选后。清代满族盛行早婚,男孩一般在十岁至十四岁就已结婚。同治帝早就该大婚了,贵为天子的同治帝的婚事何以拖到这么晚呢?理由很明显,中国传统,“成家”与“立业”并举,同治帝一旦成婚,就是大人了,就可以亲政了。慈禧当然不乐意了,所以同治帝大婚一拖再拖,但是皇上年龄到了,就该选皇后。

经过反复的筛选,两宫皇太后都有了自己中意的人。慈禧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长得格外端庄秀丽。而且聪明伶俐,性格柔顺,只是欠些威仪,但让慈禧中意的是富察氏比较听话。慈安则中意于蒙古状元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阿鲁特氏出身状元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很有皇后的威严,且比同治帝大两岁,可以事事教导同治帝。两宫太后把自己的意思透露给了同治帝,都想让同治帝选自己中意的姑娘。同治也知道这是大事,找皇后重要的是德行,皇后母仪天下,没有德行是不行的,不能找比自己还没主意的小姑娘,将来自己一人掌管天下,后宫的事也不能乱。所以他听完两位太后的意见后,心里也拿定了主意。

第二天,正式选的日子到了,两位位阿鲁特氏,一位富察氏和一位赫舍里氏。刚好是一后一妃二嫔。问题关键是四人座次怎么排,皇上到底把代表选皇后的玉如意交给谁。同治帝拿起玉如意,望着四个国色天香的八旗名媛,正当他鼓起勇气要递出玉如意时,慈禧怕儿子的选择不遂她意,特地关照了几句:“皇上,立后可是大事,你可想明白了。这四位姑娘,凤秀的女儿是满洲八旗世家,乾隆爷当年立的就是富察家女儿,崇绮女儿长相一般,大你二岁,仅是蒙古世家,自康熙爷到现在两百多年,大清国还没出过蒙古皇后,你可想好了!”慈禧话里的意思谁都明白,同治帝感到紧张了,口干舌燥,就传唤献茶。太监送茶来,他啜了一口,忽然有了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茶水泼在地上。然后,让凤秀之女和崇绮女儿从泼了茶水的地上走过。

凤秀之女爱美,爱干净,她提起漂亮的皮袍,低着头看着地上的水,小心翼翼地从茶水上走过去。崇绮之女想的不是衣服干净与否,而是想在皇上和两宫皇太后面前决不能失了礼仪。只见她像平常走路一样,迈着端庄稳健的步子,缓缓从茶水上走过。

同治帝看见两个女孩不同的表现,转身对两宫太后说:“提衣服的爱衣,不提衣服的知礼。选后取德,选妃取貌。儿愿立崇绮之女为后。”同治帝拿着玉如意径直走到崇绮女儿面前,一伸手把玉如意递了过去,阿鲁特氏优雅地接过玉如意,娴熟地一蹲请完安,就势一跪:“奴才谢两宫太后,谢皇上天恩!”

慈禧见此,可气坏了,一连几天总觉得胸里憋了一口气,非常不舒服,怎么想怎么难受。同治帝这一次违抗母命,不仅给自己的婚姻蒙上了阴影,而且给贤淑端庄的阿鲁特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帝后的生死恋

阿鲁特氏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但这二十二年的人生却是非常悲惨的,特别是嫁给同治帝后,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

阿鲁特氏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隶属于蒙古正蓝旗。阿鲁特氏年幼在家,父亲崇绮亲自授课,她读书聪颖,十行俱下。阿鲁特氏后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

据记载,同治帝选皇后,慈禧看中了侍郎凤秀家的闺女,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同治最终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但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看见婚后同治帝与皇后的感情非常好,这就更让她不快。她本就因儿子择妻不合己意而生闷气,如今发现他对自己竞不似往日之稚朴爱慕,只与新妇缠绵厮守,不由得生出几分嫉妒。所以便谕示载淳:慧妃贤明淑德,儿宜多加体贴;皇后年少,礼节未娴,儿不应太过耽迷,误了政事。

这个时候的同治帝恋既不易,离又不能,可谓正处于恋离两难之困境,大好年华却过着尴尬苦难的夫妻生活,想跟自己喜欢的女人相宿,母后不准。他不愿和自己讨厌的女人同床,他无奈之下干脆终年独宿乾清宫。

在同治帝死前,皇后阿鲁特氏冒险去看同治帝,夫妻相怜,其场面令人唏嘘。不料,匆忙一见,却成了永世分离。阿鲁特氏虽然一再克制情绪,但看到同治帝的情形,还是忍不住声音哽咽。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大怒不已,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怒不可遏,同治帝被吓昏竟从床上跌落在地。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十三年(l874),同治帝在养心殿衔憾而去。阿鲁特氏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干脆吞金自杀,不料获救得生。残酷的皇太后说:“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死,阿鲁特氏并不怕死,但就在这时,她知道自己已怀孕。她想把同治帝惟一的骨肉生下来,虽然慈禧已经给她断了御膳,但对于处在呕吐状态的阿鲁特氏来说倒也无所谓。她相信太后一旦知道自己怀上同治帝的骨肉,起码也会让她活着把孩子生下来。但阿鲁特氏想错了,慈禧对于惟一的儿子留下的遗腹子,也同样恨之人骨,惟恐阿鲁特氏生下皇子,名正言顺地当上太后。在阿鲁特氏已经能进食之后,慈禧依然不许给皇后进御膳,阿鲁特氏彻底绝望了,走上了自己别无选择的自尽路。

光绪元年(l875)二月,同治帝死后的75天,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后阿鲁特氏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走了,去九泉之下与阔别多时的爱人相会。

慈禧的文化水平

关于慈禧的文化水平,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文化水平很高,也有人说她没文化。其实评价慈禧的文化水平关键是看跟谁比了。慈禧是满人,但母语是汉语,汉语能说,会写但水平一般,常出错别字,满语听还可以,不怎么会说,书写就更不行了。她的书法基本上是初学者的水平,绘画也很一般,有些保存下来的作品,有人怀疑是请人代笔的。

垂帘听政后,慈禧意识到自己需要加强学习,张居正编辑的《帝鉴图说》语言浅显,图文并茂,是小皇帝载淳的启蒙教材,该书不仅适合小皇帝读,也很对慈禧的胃口。于是她便每天阅读。

之后,江南道监察御史徐启文建议:“将列圣实录、宝训择其简明切要者,恭纂一编;将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各事实,择其可法可戒者,不假修饰,据史直书,汇为一册,恭录进呈。”慈禧立马下令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编辑,据史直书,简明注释,以备御览。该书于五个多月后编成,慈禧非常高兴,赐名《治平宝鉴》,并经常让大臣们隔帘为她讲解,慈禧从中学得了不少的统治术。据说慈禧后来还喜欢读《诗经》、《资治通鉴》。晚年还对西方科技文化比较感兴趣。

总体而言,慈禧在当时中国女性中算有文化的了,那是因为大多数女性都不识字,比如慈安就基本上是文盲。但若把当时的男性也加进来,慈禧的文化水平就不算什么了。再加上她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大国的统治者,所处环境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慈禧的文化水平就更不够格了。

同治皇帝巧杀安德海

安德海曾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他为人精明乖巧,最会阿谀奉承。二十几岁就当上了总管太监之职,成为慈禧跟前的大红人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后,安德海因为冒死送密报,立下汗马功劳。慈禧想了解慈安、同治皇帝等人在宫中的活动,安德海就利用自己在内廷的耳目,为慈禧刺探情报,提供消息。很快,安德海就成为慈禧的心腹,被破格提升为总管太监。

对于外廷大臣,安德海也滥用权力。一次,恭亲王奕诉奕?要面见慈禧。这时,慈禧正在与安德海说话,于是便找借口,拒绝接见。奕诉奕?气愤之极,大骂不杀安德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朝中大臣对安德海的行径非常不满,不断有人上书弹劾参奏,以内监擅权,违反祖宗家法等罪名,要求予以严厉惩处安德海,但是都被慈禧一一袒护过去。

得势以后的安德海,依仗着慈禧太后的撑腰,气焰嚣张,甚至连慈安太后与同治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同治八年,受宠于慈禧的安德海以为太后采办龙衣织料为名,在太后的默许下出宫。

同治知道安德海出京赴南方采办服饰的消息后,立即报告了慈安太后,并且说,只要安德海敢走出京城,就立即斩首。慈安太后知道同治皇帝非常痛恨安得海,而她自己也深知安德海确实该杀。于是同意了同治帝的请求。同治帝把这个消息迅速密报给山东巡抚丁宝桢,让他见机行事,务必杀掉安德海。

按清廷祖制,宦官是不能随便出京的,擅出都门者就地处斩。安德海自恃有太后撑腰,耀武扬威地离开京城,与随从乘坐两条大船,一路还带着乐队吹拉弹唱,冒名钦差,挂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条幅,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很快到达了山东的德州。

时任山东巡抚的丁保桢早已接到了同治帝一旦发现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丁宝桢将安德海拿下,准备开刀,这时,圣旨又到了。原来,慈禧听到了风声,赶紧写好圣旨,派人送到山东,想救安德海。这下丁宝桢发愁了,怎么才能又不得罪慈禧,又能杀了这个祸国殃民的祸害呢?丁宝桢急中生智,想了个好办法,他吩咐下人,把安德海押到巡抚衙门后堂,立即正法,自己穿好朝服,到巡抚衙门前门迎接慈禧的圣旨。这就是很有名的“前门接旨,后门杀人”。

慈禧得知安德海被杀的消息时,也无可奈何,祖宗规矩摆在那里,她也无话可说,最后只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