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年轻守寡,对这一对儿的恩爱劲儿,当然看不上眼,更重要的是西太后和光绪皇上的政见的冲突,她恨不得一口把光绪吞下去,对珍妃就更放不过手了,因此,早就把她打进冷宫去。
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西太后站不住脚,临走的时候,把珍妃害了。
关于珍妃的死因民间有很多版本,以至连后世学者都不知道珍妃到底死于何因。
有关珍妃之死,有史学家认为,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权者是慈禧而不是光绪帝,在人人都奉承慈禧的时代,珍妃却偏偏同慈禧对着干,这对于高高在上的老佛爷慈禧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珍妃到底是不是慈禧蓄意杀害,尽管正史中并没有翔实的记载,无法盖棺论定,但珍妃不善于阿谀奉承的性格,似乎已经给她的命运做好了注脚。
光绪帝爱看戏,还爱敲锣
光绪帝爱看戏,不但爱看,而且对文武场里的打锣很感兴趣,只要宫里一演戏,他是逢场必去,此外他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爱敲锣,更荒谬的是每次唱戏,打锣的事他一人包了。
光绪帝平生比较节俭,对戏子们的奖赏给的也比较少。在给皇家唱戏的老吴是戏班里打锣的,在北京的梨园界名望很高,老吴奉旨天天进宫教光绪帝筛锣。那时戏子是比较被歧视的下九流,工钱也是看着主子赏,如今这光绪帝吝啬,所以那份包银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工资开不出来,就没法养家,眼看着家里的苞米面越来越少,老吴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大:怎么皇上老是白使唤人哪!他打定主意,要想法向光绪帝讨“赏钱”。。
这天老吴又带着两面大锣进了宫,见了光绪帝又手把手地教起来,教了一会儿,老吴说请假回家因为家里揭不开锅了,我得上当铺当东西去。谁知光绪帝却慢条斯理儿地说:“哦,这倒是正事,别耽误了,你快回去吧,锣就留在这,我自个儿练练。”不但没给赏钱,连锣也留下了。
老吴走了之后,光绪帝自己练,那真是认真直到敲坏了两面锣才罢手,并传旨让老吴第二天来别忘了带两面新锣来。你看这老吴也真不容易钱没赚到还亏了两面锣。老吴较劲脑子终于想出一个妙主意。
第二次老吴进得宫来,光绪帝第一句话就问:“你怎么空着手来的,我不是关照你带锣来吗?”老吴说:“锣我带来了,不带锣皇上怎么练啊!”说着脱下长袍,光绪帝一看,老吴的白衬衣后心上画着一面锣。光绪帝的脸一下子耷拉下来,不高兴的说:“你这不是成心糊弄我吗?这叫锣呀!”老吴嘻嘻一笑说:“皇上别生气,在身上学打锣是我们吴家的祖传,对外人是绝对保密的,种法子练出来的。这光绪帝一听是人家的独门绝学眉开眼笑,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老吴接着说这锣敲一下,您学着锣声叫一声。
光绪帝按照老吴说的方法,在老吴背上一通乱敲,不一会就出了一身汗。他放下锣锤,脱下身上的黑缎子马甲,顺手就搭在了老吴的肩膀上。老吴一看搭到自己肩前的那件马甲光芒四射,知道是件值钱的东西,灵机一动,转过身来就给光绪帝磕了一个响头,说:谢皇上的赏赐!”光绪帝被弄得莫名其妙,说:“你磕得哪门子头啊,我赏赐你什么啦?”老吴说:“您把您的衣服披在我的身上,这不是赏赐吗?”光绪帝心想反正这件马甲也穿了好几年了,干脆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吧,就说:“好吧,我就把这件马甲赏给你了。老吴又一次磕头谢恩,暗暗窃喜的出了宫。
就这件黄马褂随便一颗翡翠金扣子到珠宝店去卖,就能卖了二百两银子,光绪帝抠门儿了半天,最后还是吃了大亏。
被幽禁的大清皇帝
如果说大清朝是一艘风雨漂泊中的大木船,那么光绪皇帝的确是这船长优秀的船长了,虽然他工作上矜矜业业,勤勤恳恳,但是他还是无法挽救大清朝这条“腐朽的大木船”。
光绪帝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遭逢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戊戌政变后,慈禧训政,光绪被剥夺了一切权力,并被监控起来,失去了人身自由。
光绪帝在位时期,曾经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但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力挽狂澜。他整日忙于政务,关注政治改革,不仅如此,光绪帝还要随时面对慈禧这位真正的大清当家人的训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清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失地赔款,这虽使他受到重大打击,但也激发他了他要改变大清命运立志变法改革,富国强兵的雄心。光绪帝在激进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在珍妃的积极支持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l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想以此来改变中国的腐朽局面,不得不说光绪帝是一个比较有远见,思想超前的好皇帝。
但变法势必就会遇到挫折,尤其是这些举动会严重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中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母子”的关系。慈禧恐怕光绪帝改革的成功会妨碍她的独裁统治,就这样朝臣内出现了“后党”与“帝党”,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废掉光绪帝。
光绪帝垮台了,也就宣布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光绪帝本人亦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涯实际上到此已经结束。此后,光绪帝度过了十年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名义上虽然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皇帝的权力了。
被幽禁到瀛台之后,有人说光绪帝也曾尝试过逃跑,几次趁湖水结冰想从冰上绕过御林军溜走,但并未成功,也有人反驳,其实光绪要逃跑,在西狩的路上,逃跑的机会十分多。八国联军进京,慈禧惶惶如丧家之犬,随行人员也不多,对光绪的看管自然有所松懈,但是光绪此时并没有任何逃走的迹象,更没有因逃跑被抓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光绪一直没有逃跑的打算。对此,也只有历史知道答案了。
真假光绪帝案
戊戌变法失败后绪帝禁闭在中南海的瀛台,受到严密监视,犹如狱囚。对这位充满爱国热情、勇敢支持变法而又惨遭失败被囚禁的年轻皇帝,当时中国广大民众是同情的,对有关他的消息格外留心和注意。而次年,武昌就发生了一桩冒充光绪皇帝的大案。
据《世载堂杂记》记述,就在变法失败后,武昌有一位湖北籍的候补官员愿将他在金水闸的公馆出租一年。一天,有主仆二人前来纳银租住,那老仆约50岁,白面无须,说话带娘娘腔。少主不过30岁,面容清秀,俊秀倜傥,气度不凡,二人均操一口流利的北京腔,显然来自京师。在入住公馆后,少主每日在家读书吟诗作文,服用华丽,起居开支十分豪华奢侈。这主人匿居不出,仆人每日跪进茶食。每当老仆进呈各种食品用物,均行跪拜大礼,口称“圣上”,自称“奴才”,完全是清宫皇室中的一套。于是。光绪帝已到武昌的消息不胫而走。
武昌城里到处纷传光绪皇帝逃出北京来到武昌,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保驾,准备东山再起。不久此事传到上海,一些报纸还发新闻、评论,谓之光绪帝在革命党掩护下,逃出中南海,往武昌找张之洞图谋再举等言论。江夏县(今武昌)知县陈树屏闻之不敢怠慢,忙去金水闸“请安”,询问“圣上”幸临何为。“皇上”答日:“见张之洞方可透露。”不仅对陈知县不屑一顾,而且对湖广总督张之洞也直呼其名,可见其身份非同一般。陈树屏立即如实禀告张之洞。张之洞大惊,但他毕竟是官场老手,觉察到其中有诈,于是密电京中同僚打听虚实,回电光绪帝仍囚禁瀛台,并无逃出之事,张之洞于是便开始思忖此假皇上有否皇帝背景,便令陈树屏反复查询。
不久,梁启超也传书张之洞,问此事可否属实。京中大员也纷电告张之洞务必将假光绪帝逮捕归案,免遭失职之罪。张之洞这下决心将那主仆二人押到总督衙门,张之洞亲自开庭审问,陈树屏严刑拷打,方供出真相,原来,“皇上”乃是旗籍伶人崇福,自幼学伶唱戏,多次出入宫中,尽谙宫中礼仪,其容貌清秀,颇似光绪帝,当时在宫中服务时,伶人中有“假皇上”之称。老仆则是宫中太监,职守司库。
戊戌政变后,崇福看到光绪帝幽禁瀛台,与外界信息隔绝,而当时假冒朝廷亲王大臣至各省行骗而致富者大有人在,觉得有空子可钻,就串通了宫中因监守自盗畏罪潜逃的守库太监,窃取宫中御用之物,利用崇福貌似光绪帝和久在梨园颇能逢场作戏的特点假冒光绪帝,一同到外地诈骗发财。
案情大白后,假光绪帝主仆二人均被判为“斩立决”。次日二人被押到武昌草埠门斩首,轰动一时的假光绪帝案以两颗人头落地而宣告结束。
紫禁城失火事件
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太和门火。先从贞度门起火,是两名值班太监使用灯火不小心引起的。贞度门在太和门的右面,太和殿的前面。起火后由于扑救不力,延烧到东西朝房、太和门和昭德门。这次大火持续延烧了两天,虽经扑救,但东西朝房和太和门被完全烧毁。那些放在临时库房里准备为光绪结婚大典用的各种服饰和礼仪用品,全部烧光。
堂堂皇宫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火呢,主要是由于平时缺乏防范。值夜打更的是两名六十岁开外的老太监,值班睡觉,等到被大火惊醒的时候,火势已经很大了,无法收拾。而且刚好是是寒冬时节,内金水河的水冰冻三尺,凿冰取水救火,延误了救火时机。太和门是木结构建筑,着起火来燃速很快。坡顶建筑扑救不易。
在大火向四处蔓延的时候,大臣们合计,派工匠先把还没有燃烧的近火的庑殿,在梁柱上拴上大绳,派众多士兵用力拉,把庑殿拉倒,然后在上面浇水,断绝火道。这才阻隔了火势蔓延。据文献记载,为了扑灭这场火灾,动用兵士、工匠和水会成员7000余人。
随后光绪大婚,皇后得从大清门入,途径太和门。要重建已经来不及了,皇后下令让众多工匠们在太和门原址上扎了一座和原来太和门一模一样的彩棚,坚固而华丽,大婚时,皇后也就稳稳当当地被抬进了紫禁城。后来才拆除,用实料重建。而太和门也成为了重修建福宫花园之前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