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开始,我仍然沉溺在小说的世界里,不想现在也不考虑将来!偶然翻看了一本教育的书,我现在仍记得书名,叫《发现母亲》。翻开这本书我像是找到了知音,边看边流泪,一口气读完,找个没人的地方痛快地哭了一场,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的痛苦找到了根源,难过的是根源在于童年的教育!作者与我的经历很像:童年接受的隔代教育,回到父母身边不被认可的痛苦,少年时期拼命读书只为逃离自己的生活环境,报考大学时选择离家最远的学校!性子执拗只是想妈妈尊重自己,等等。作者在意识到这一切以后,投身教育事业!从此,我开始了自己艰难的转变!有意识地与同学聊天,有意识地参加班级活动。开始的时候很痛苦,在大家看来,我幼稚可笑,很傻很傻!坚持半年后,慢慢有同学接受我了,不再嘲笑我!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生活就顺畅多了!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成为当年的全国优秀毕业生!我的室友对我的评价是:你还是你么?从此我开始关注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一旦发现自己有某一方面缺点,就试着有意识地改变!”
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很感动,她的自知、自强和坚毅。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改变自己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这个人是否能自知,是否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自知之后则会自省,反思自己,找出自己的弱点,然后再有意识地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
有人会问,我发现了自己有性格或心理缺陷,可是我要怎么去改变呢?我建议大家看心灵成长及相关的心理学书籍,或者参加“心灵工作坊”之类的讲座。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找专业心理医生疏导——其实并不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才去咨询心理医生,在遭遇人生困惑、压力,发现自己有性格缺陷的时候,一样可以咨询心理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毅力。
不好的教育代代相传。我们受着父母粗暴、落后的教育方式长大,深知这种教育的不妥和对心灵的伤害。可我们又会不知不觉复制上一辈的教育方式来对待我们的孩子,甚至有家长会认为“我们不也是这么长大的吗”。我们的父辈还在沾沾自喜于“培养出大学生”,以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而大多数不能全职带孩子的妈妈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继续沿用落后的方式抚育我们的下一代……
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不会一夜之间得到改观。要改变目前落后的“愚人”教育,做到真正的“育人”教育,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这个转变,可能从我们这些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家长们开始!
重点提示:
很多人哀叹命运不济、人生不幸,或婚姻不和,或职场不顺,这跟从小形成的性格密切相关。其实,“性格决定命运”,能掌握你命运的只有你自己。环顾周围,内心力量强大、人格健全、没有性格或心理缺陷的人实在不多,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虽然他们看起来都很正常。而且,很多人是不能自知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如果有人善意地指出来,他们还会不耐烦地否认。这样的人,因为自身无法改变,在生活中这样或那样过,把自己不好的情绪、性格等都“传递”给了孩子,当孩子长大后又成为成人的“复制品”。
不好的教育代代相传。我们受着父母落后的教育方式长大,深知这种教育的不妥和对心灵的伤害,努力不把这样的伤害带给下一代,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家长)!
在网上,我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家长。有这么一类家长:问一大堆诸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孩子在某阶段该学些什么”之类的简单问题。我一一解答之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又进来了,问的仍然是一堆简单的问题。一段时间过去,他们的育儿水平没有多大进步,在提问之前,也没有进行仔细思考和分析,就像某些学生读书一样,但凡遇到一个问题,等着老师告诉他标准答案,自己想都懒得想。
我身边也有这种类型的家长,他们读了不少育儿书,理论、观点了解不少,但是他们难以消化为己所用,相反被各种理论弄得晕晕乎乎,不知该听谁的。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学习能力较差,习惯发问,懒于思考。容易盲从于某本书或某位专家,喜欢生搬硬套书上或别人的经验。
教育孩子不是做菜,可以边看菜谱边学习怎么做。世界上没有哪一本教育书籍可以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像教人做菜一样来教人育儿。孩子有很多共性,但是每一个孩子又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同一种行为,其背后的原因都是不相同的。拿孩子屡次乱发脾气来说,对于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获得足够关注的孩子,可能是每次他发完脾气,家人很快会原谅他,他没有承担过发脾气带来的自然结果,说句“对不起”就万事大吉,因此他屡次犯错。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承担发脾气带来的自然结果。而对于安全感欠缺、获得父母关注不够多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以此来获得父母的关注,验证父母对自己的爱。正确的做法是多给予孩子关注和无条件的爱、高质量的陪伴,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让孩子确信父母是爱他的。同样是孩子乱发脾气,解决办法却差之千里,如果处理不当,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没有哪一本书或任何一位专家能解决你所有的教育难题。要教育好孩子,解决育儿过程中的问题,家长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
有一部分家长是能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这一类家长遇到问题感到困惑时,先把仔细观察的孩子的表现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再加上自己分析得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中有少数家长往往不等我回复,他们自己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比如闹闹妈就是这样的家长,这是她第一次给我的留言:
“我宝宝(14个月)现在无论干什么都要我和他一起,从来不愿意独自玩,也不让我干任何我自己的事情。比如吃饭,他吃一会儿不想吃了,我让他下地自己玩,我继续吃饭。但他一定会拉着我一起过去玩。我现在的做法是,温和地和他说:宝宝自己去玩,妈妈在吃饭,等我吃好了陪你。宝宝拉不动我,就开始哭。哭的时候,我不理他,和他重复一遍刚才的话,他哭一会儿停下来拉我一会儿,拉不动我又继续哭一会儿,直到我吃完饭跟他走为止。连我上厕所也是这样,他一定要拉着我和他在一起。宝宝在外面玩的时候,也是一直黏着我,我稍微走远一些,他就会跑过来拉我。看到别人的玩具,他想玩,自己不会去要,拉着我哼哼唧唧。我鼓励他自己去要,他会上前走几步,如果人家不理他,他马上又返回来拉我。要是自己的玩具被抢,他只会哭,不会去抢回来。我的态度是不想干涉,但是他一定会拉我去帮他要。我有时会带他去和别人沟通,有时会转移他注意力玩玩别的。如果在外面遭受几次玩具被抢后,他就会闹着要回家。而且从来不肯自己走回去,老是要抱着。宝宝是不是太胆小内向了?怎么样才能帮宝宝调整过来呢?”
因为时间原因,我没有及时回复她,两天后,她又给我留言了:
“关于我家宝宝胆小内向、过于黏人的问题,最近我通过大量的学习,并分析总结了之前的一些情况,终于明白了我原先的鼓励方式是不恰当的。之所以不奏效,是我太急于求成了。于是,这两天我改变了态度和方法,重新开始小心翼翼地暗中帮助他。
“我之前进入了一个误区:看到他内向,便自以为应该多鼓励他,多给他独立的机会。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在他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鼓励反而成了强迫,成了压力。以前我老是排斥闹闹的胆小怕生,老是想改变他,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效果。
“现在我改变做法,不再排斥,而是接纳他的胆小内向,让他随便依恋,在外人面前也不再谈论他这一点,他真的慢慢开始改变了。没想到我的态度稍稍改变,效果就立竿见影。这几天带闹闹出去,我不再要求他自己下地走,也不鼓励他参与别的小朋友的活动。而是顺着他的意思,从出门到目的地,尽量抱着他,让他在我怀里先观察周围的环境,等他放松下来,不再感到紧张时,再引导他寻找感兴趣的东西。一旦情绪放松了,他看到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发出声音或指指点点,这时候我再把他放下,让他去触摸或玩耍,他很欣然地下地去玩了。
“其实内向、胆小、黏人,这些都是表象,本质还是安全感问题,忽略了事情的本质,问题永远也不可能解决好。闹闹现阶段最重要的是给他充分的安全感,而不是什么独立性。一旦安全感建立好了,他自然会脱离大人,独立行事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也不能急于一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安全感作为前提。今天带他去世纪公园玩,也有意外的收获。闹闹到后来,一直是自己走路的,以前他是跟在我后面走,我要不断鼓励他追我;今天他自己走在最前面,开心地跑来跑去,并不时回头找我,甚至我们走了另外一条路,大声叫他都叫不住,可见他那时已经完全放松了对陌生环境的害怕。”
最后,闹闹妈说了自己的感想:“自我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边学习边领悟,这比别人直接给予答案更能让人得到真正的提高。”
“自己悟出的答案比别人给予答案更能让人得到提高”,说得真好。成人和孩子一样,等着别人教,不如自己去“悟”。
重点提示:
很多父母读了不少育儿书,理论、观点了解不少,但是他们难以消化为己所用,相反被各种理论弄得晕晕乎乎,不知该听谁的。事实上,教育孩子不是做菜,可以边看菜谱边学习怎么做,而且没有哪一本书或任何一位专家能解决父母所有的教育难题。自我学习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边学习边领悟,这比别人直接给予答案更能让人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