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的船长邓蒂斯,因为受情敌的陷害而被关入伊夫堡监狱十几年,在黑黑的牢房中,邓蒂斯的思想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表面冷酷的复仇者。
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而言,模式本身是不稳定的,它的可塑性极强。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思想模式曾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现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与以前大不相同了,现在回头再看反映那时的电视节目,我们有不相识的感觉。
如果将一个现代人放在极其闭塞、落后的环境里,时间一长,他也会与他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心理平台不论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模式如何变化,都必须有一个生理学方面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所发生的变化必须符合“自我心理平衡”这一原则,或者说变化的本身也是为了减弱心理冲突的最终选择结果。
尽管思想模式随周遭的变化而变化,但社会与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文化背景下,并没有变得千头一面,这个世界还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差异还是最根本的,这是客观事实。
这说明,在我们人类思想模式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可轻易改变的东西,是它决定着我们变化的方向,是它最终决定了差异所在。
几年以前,笔者参加了一次中学同学的大聚会,这些同学当中有许多人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甚至也很少听到他们的消息。
当然,20 年的岁月使许多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原本很厚道的人,变得极为狡猾;有些原本不善言辞的人,变得伶牙俐齿……然而,当了解完同学们各自的状况以后,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人生无意外”。
这些同学绝大多数人的经历及结果,都可以在中学时找到影子。
岁月带给人们表面上的那些变化,比如说知识的多少,生活地点的变迁,人生的种种经历等等,其实对他们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个人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或者变化极微小,思想模式的变化永远受这种本质所制约,所以一个人万变不离其宗。
《基督山伯爵》中的邓蒂斯再如何变化,他还是那个善良的船长,《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永远也不会变成岳不群。
但对这个本质的东西,大家都能感觉得到,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更不知道它是如何而来的。
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名词来称呼它,只好将它称为“心理平台”,它是我们一切思想模式的基础。
所谓的心理平台我们是这样定义的:它是藏象与人类大脑达成的某种精神协议。
其作用是制约大脑情志变化的规模和程度。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个人来到一片沼泽地,四面都是沼泽,只有中间有一个极小极小的岛,他要在这片沼泽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在这个小岛上居住下来。
于是,他开始盖房子。
但不论他多么努力,这个小岛的面积限制了他盖房的规模,在规模上他没有任何选择。
在这个小岛上,他可以任意建造他喜欢的房屋样式,或者是楼房,或者是平房,但就是不能超越这个小岛,否则他建的房子就是危房。
小岛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平台,而岛上的房屋则是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心理平台制约着我们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
每个人的心理平台都不相同,而且它具有超稳定性,伴随人的终生。
心理平台一般有三大功能:第一,心理平台是一个缓冲区。
心理学的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精神的范畴里,作为一个人,我们的心理结构从根本上说是为生理系统服务的,如果不服务于这个大局,心理结构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往往不注重心理服务生理的事实,单纯地去研究人们的心理,从而使心理学有变成新玄学的可能。
而在我们的理论中,人的心理平台其实就是一个缓冲区域。
当电影特技演员从高空落下时,下面通常都有一个缓冲垫,以减少冲击力。
而心理平台就是一个减缓人类情志对藏象系统冲击的缓冲区域,而这个区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意识、潜心理。
当一个人情志失常时,它的冲击力会伤害到藏象生命系统,有了这个缓冲区域,其冲击力就会在这个区域全面化解,就会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第二,心理平台是一整套控制机制。
其实缓冲只是一种万不得已的预防保护措施,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让冲击发生。
因此,心理平台本身又是一种控制机制,它协调、控制着人类情感爆发的方式及程度,它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是“平衡”。
比如说,“愤怒”是一种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情绪,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愤怒”之时。
但如何来表达这种情绪?每一个人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有的人会以强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有的人则可能用沉默的方式表达。
但不论是哪一种表达,都与他们的性格密切相关,都与他们的神经特质相互匹配。
这是一套心理平台早已设计好的程序,一个人很难超越。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本性上来说都是“平静”、“平和”的,“人之初,性本善”这话一点没有错。
我们的一切改变,都是因为我们不能摆脱诱惑所致,都是受某种文化意识污染的缘故。
反过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回归自我本性,这绝不是思想境界的要求,而是我们生理原初设计的要求。
这一点我们从养生学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世界上不论哪一个民族,尽管文化差异很大,但在养生这一点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心态平和”,这是所有长寿者的共同特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
其实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全世界的宗教也都具有医学价值。
不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或者其他什么宗教,教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从信仰当中获得心理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因此宗教的流行有其深厚的生理学基础。
第三,心理平台是两个精神主体对话、沟通的平台。
藏象精神主体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纯阳不生,纯阴不长,它与人类的大脑精神之间也是相互交流的,而交流的场所就是心理平台。
从这一点上看,心理平台又是两个精神主体沟通的桥梁。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节的要点:严格地说,人类的心理平台和思想模式,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人类的心理平台源自藏象生命体的精神主体,而人类的思想模式则源于大脑精神主体。
心理平台制约着思想模式,而思想模式则服务于心理平台。
但两者的共同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规范与制约人类的情志变化,达到两个生命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源自藏象精神主体的平台,需要是一贯的,其核心就是平衡;它的结构是稳定的,一旦拥有,终身不变。
而源于大脑精神主体的思想模式则是不稳定的,它会随周围的压力而发生变化。
但任何形式的变化都必须体现平台的根本需求,即平衡,不能让不受控制的情志冲击藏象系统。
也可以说,人类的心理平台是先天,而思想模式则是在平台的基础上后天建立起来的。
心理平台对思想模式有制约与控制的作用。
当外界压力造成模式与平台冲突时,即模式不能体现平台需要时,心理平台会促使大脑模式发生改变,以解决冲突。
例如,邓蒂斯入狱前与出狱后,思想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为了缓解模式与平台的冲突,重建个人内心的平衡。
当模式与平台的冲突无法缓解时,平台会促使模式最终崩溃,在极度混乱中寻求平衡,精神病患者往往属于后一种,这也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原则。
那么,藏象精神主体在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法来搭建人们的心理平台呢?我们认为是通过儿童的梦。
这个问题我们下章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