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班做儒家下班做道家
10068800000023

第23章 少则得,多则惑: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1)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可谓无处不在,如果凡事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必然会忧郁缠身、闷闷不乐。相反,如果能做到上善若水,为而不争,就会拥有平和的心态,就会体会到生活的轻松与人生的美好。人无完人,岂能无过?为而不争,这也是一种境界! 抱着这样的心态去生活,你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

舍得,先舍而后得

【道家箴言】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舍得,是先舍而后才得,而不是先得而后舍。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得到了小便宜。但实际上,那却令自己失去了更多,如当我们得到了廉价化妆品时,却失去了原本的美貌;当我们得到了便宜的食物时,却失去了身体的健康等等。因此,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小利,而在一念之间,犯下极大的错误。否则,待到后悔之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战国时期虞国的国君,便因贪眼前的利益,而丢失了整个国家。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如果您肯将垂棘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听后,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又怎么办呢?”

于是,荀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它们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

“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荀息的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喜上眉梢,于是,决定按他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并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有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恩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

“而今,如果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那么,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明天就会攻打虞国。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面对这番说辞,虞国国君若有所思,可是,因其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根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最后,还是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而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就在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并且,荀息还专门去虞国找回了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了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大的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小失大。从引言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的生存哲学:从灾祸中吸取教训,可以得到幸福;从幸福中丧失警惕,或许潜伏着灾祸。因此,人生不必那么在意得到多少,又失去多少,淡菜依然可以飘香,并且,平淡中还别有一番滋味。

古往今来,无数的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这如同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永远也得不到快乐是一样的道理。人生在世,我们得到的越多,就越容易迷惑,进而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而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才学会承认,其实生活,并不需要什么无谓的执著,也没有什么真的不能割舍。唯有学会与世无争,生活才会变得更简单、快乐。

其实,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应该是最大的“得”吗?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所有的得,这才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莫过于“死”,当这一刻来临时,我们便会抛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这最大的得与失,我们尚且无法掌握,又怎么好计较那些所谓的“得失”呢?

就我们个人而言,固然有得有失,就世间万物而言,道理不也都一样吗?这就像天空中的云来云往,四季中的雨来雨往,我们所处的世界,总会有晴朗与阴雨的地方;又正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世间的一切总是继往开来、生息不断的。因此,所谓的得与失,到头来根本就一无所得,也一无所失,我们又何必争得个你死我活呢?那岂不是愚蠢至极!

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道家箴言】

重为轻根,燥为暴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因为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当我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是否想过自己的内心便充实了呢?人与物之间是无从比较的,真正的无价必定表现于无形,就像大师的雕刻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价格与实体之上,而是创作者对作品付出的情感,以及其附在作品上的生命感悟。

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祁奚,就是一个从不斤斤计较的人。

祁奚,字黄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历经晋国景、厉、悼、平四世,可谓是四朝元老。悼公继位后,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蕨大夫。祁奚在位约六十年,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

然而,祁奚毕竟年事已高,于是,他向晋悼公请求告老还乡。

晋悼公问祈奚:“你退休以后,谁接任你的职务较为合适呢?”

祁奚回答说:“解狐这个人可以。”

晋悼公大惑不解,问道:“解狐不是跟你有仇吗?”

祈奚说:“君问我谁适合担任中军尉,并非问谁是我的仇人。”

事不凑巧,当晋悼公正准备立解狐为中军尉时,解狐却死了。无奈之下,晋悼公又征求祈奚的意见,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中军尉。”

晋悼公见祈奚推荐祈午,于是问道:“祈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祈奚回答说:“君问谁适合担任中军尉,并非问谁是我的儿子。”

祈奚在推荐继任者问题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后来的事实证明,祈奚的举荐确实具有独到的眼光。祈午担任中军尉后,“好学而不戏,守业而不淫,柔惠小物而镇定大事,有质直而无流心”,“军无秕政”,的确是中军尉的合格人选。

祁奚以公而无私赢得了朝野内外的赞誉,他的言行,也随之成为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祈奚退休以后,晋国大臣范宣子审查一个叛乱案件时,抓了一个叫叔向的大臣。叔向的弟弟参与了叛乱,叔向却不是同党。

叔向有可能以叛乱罪问斩,但他却一点儿也不畏惧,还说道:“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难道就不管我的事吗?”

祁奚听说后,就去找范宣子,请求范宣子赦免叔向。他对范宣子说,叔向惠而有谋,是国家栋梁之才,以其弟之故而杀之,是弃国家社稷于不顾,这样做,是非常愚蠢的。范宣子听了祁奚的话,于是,赦免了叔向之罪。

祈奚见目的已经达成,就准备回去。随从说,你这次专为叔向的事而来,已经办成了,你不去见一下叔向吗?祈奚认为自己救叔向,是出于公心而非私谊,所以,就没有见叔向而是直接回家了。叔向的一个部下准备去向祈奚道谢,叔向劝他不要去,但那个部下执意还是去了。

祈奚说:“我救叔向,不是为了他那条命,而是为了公家,我无恩于你们,你们也没有必要谢我。”

祁奚因不计较名利,后来选择了告老还乡;因不计较仇恨,而选择了推荐解狐;因不计较亲疏,而推荐了最适合做将军的人选;因不计较回报,而果断地帮助了叔向,于是,他成为了大家都敬佩的人。儒家推崇德行,而道家也一样,生命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唯有心存善美之人,才能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自己辉煌灿烂的人生。

人生在世,如果计较的太多,势必难以让自己的心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不平衡的心理,便会使我们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环境之中。也许,我们会时而焦躁、时而矛盾、时而激愤等等,这些负面的情绪,会使我们误解人生的意义。有时,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玩火烧身。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保持一颗平常之心,顺其自然即可。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请看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做到无欲无求。

命运的主宰是自己,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常常思考、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而学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无欲无求天地宽,只要我们做好自己,那就是最大的胜利,就能获得最大的安慰。

其次,学会享受平淡的生活。

生活一直都是美好的,只是我们的欲望太多,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于是,我们每天都在明争暗斗。当我们身心疲惫之时,不妨抽出一点点时间,在一个暖暖的午后,泡一杯咖啡,读一本心灵宝典,让自己享受一番平淡的生活,学会欣赏平凡的魅力,学会感激自然的恩赐。

最后,请返回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如同母亲的胸怀一样博大,如同上帝的施舍一样慷慨。当我们烦闷时,不妨去外面走一走,回归自然。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朵朵的白云,听着那婉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心灵会慢慢趋于平静,快意便不经意间涌上心头。

人生于世,宜当有情有趣,宜当亲人近之、朋友敬之,宜当宽宏大度些,凡事都不应该过于计较。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总是计较来计较去,不但烦人又烦己。而且,还往往大事办不成,小事也办不好,还不如不去计较。因此,对名利,不如淡然处之,才能看清楚生命中哪些是自己想要的无价之宝。

患得患失,会失去更多

【道家箴言】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人:当他得到或失去某些东西时,便会整个身心都被笼罩在患得患失的阴影之中,而自己的心房,也被得失困扰得没有一刻安宁。这些人,如果给他十两银子,他会想象别人肯定是得了十两金子。于是,整天神经兮兮,心情忐忐忑忑、惴惴不安,试问,如此之人,其生活哪来轻松与愉快可言?

而对于得失之道,鲁国人闵子骞便深知其中的奥妙之所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鲁国人,非常有智慧。

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蔓延,而此时,闵子骞正在担任单父的宰相。

当时,正值麦田秋收的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为了这件事,当地的一些老人,向闵子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一位老人也表示认同:“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做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然而,尽管乡中的父老相亲们再三请求收割,但闵子骞却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果然将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乡亲们都埋怨闵子骞,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便立即派使臣向闵子骞兴师问罪。

对于此事,闵子骞却平静地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也许,单父的百姓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

“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来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不可否认,闵子骞是一位智者,他深知老子得失之道的精髓。他有着自己的得失观,之所以拒绝父老乡亲们的劝谏,眼睁睁地让入侵的鲁军抢走了麦子,是因为他认为,这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却没有滋长百姓们能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这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聪明的闵子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高高的长颈鹿,可以吃得到高树枝上的叶子,却没办法穿过那矮小的门走进院子;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树枝上的叶子,却能轻而易举地走进那矮小的门。由此可见,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往往当我们得到之时,也是我们失去之日,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看待一个事物的好于坏,而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问题,即得就是失,而失亦是得。

其实,命运一直都非常公平,它让我们在一处失,必会让我们在另一处得,就像当我们得到了金钱时,便会失去真挚的感情;当我们得到了高位时,便会失去对生命的认知;当我们得到了名望时,便会失去自己的自由。所以,生活中的我们,不应该太过计较得失,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旅途之中,最终都会得到平衡。

如果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意义,我们便不会再去为仕途的一帆风顺而争得鱼死网破了;也不会再为商场的争名夺利,而疲于奔命了。因为,生活已经让我们懂得,即使拥有得再多,总会有失去的时候;而即使失去得再多,也总会有得到补偿的机会。所以,在得与失之间,我们更应该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进而领悟人生的另一层含义。

患得患失,是人生最常见的心理隐患,亦是人生的精神枷锁,更是附在人身上的阴影。我们可以看见患得患失者,整天或为得失所忧,或被得失所累,生活一直都郁郁寡欢;而那些不为得失所惑者,却整天笑容满面,轻松自在,生活也简单、快乐得多,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得知后者的人生智慧。

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

【道家箴言】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胜,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第七章》

人生在世,我们想要的东西总也争取不完,当我们挣了一千元时,便想争取再挣一万;当我们挣到一万时,便想争取再挣十万;当我们挣到十万时,却又想争取再挣一百万。如此的周而复始,我们活得不累那才叫怪。由此可见,世间的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当我们沉迷于争名夺利的游戏时,便自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享受生活了,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有得必有失”。

其实,得与失都只在自己的看法,魏文侯便能看透得失的利弊。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突然比往年多出了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