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套体系维持不下去了。道理很简单,参加这个体系的政府都不老实,不肯按掌握黄金数量的多寡发行相应的纸币,偷着多印增发。打个比方,假设我有10吨黄金,我能发行1亿元钱,但我要是偷偷再多发行一些,比如发行了1.2亿元钱,似乎也没人发现,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不多发行些呢?反正老百姓也不知道。这个把戏可以一直玩下去,但到了1971年实在是玩不下去了,因为很多外国人要求把美元换成黄金,而实际上黄金太少,美元太多,于是美国政府又一次耍无赖,说这个价我不换了。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暴涨。
货币一旦没有了固定的基础,任何政府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了,于是浮动汇率制就诞生了,道理也不复杂,假设A币兑B币是1:1,但A国出了个垃圾总统,拼了命地发行纸币,如果汇率还是固定的,它就可以把钱都换成B币,让B国跟着倒霉,为了防止这一事件的发生,汇率必须是浮动的,此时汇率可能就是20:1、50:1、100:1……这样货币疾病就不会传染。当然,这只是浮动汇率的好处之一。
利率和存款准备金
由于2007年以来通货膨胀率的高企,中国央行频频使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来给经济降温,2007年几乎是货币紧缩的一年,央行一共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自1984年以来一共就调整过21次准备金,而2007年一年内就贡献了10次。
通俗地讲,利率就是货币的租金,就像房租那样,例如按照存款每年3.87%和贷款每年7.29%的利率来算,银行向你借1万块钱,你每年拿到的租金是387元;你向银行借1万块钱,你每年付出的租金是729元。而且多数人并不会存定期,他们图方便,都采用活期储蓄,其利率甚至还不到1%。由于利差巨大,所以中国的银行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银行。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前几年还坏账缠身的银行,突然间一个个都“容光焕发”起来,其实原因就在于众多“房奴”向银行贡献了大量的利润,这些人是最优质的客户,省吃俭用也要还钱。也正因为这个利差太大,银行都想方设法要把钱贷出去,这使得市面上人民币充斥,流动性泛滥,房价暴涨。加息可以将货币的租金提高,于是钱就不太容易流到市面上,因为很多人会选择把钱存银行或不向银行借钱。利率是央行用来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货币的租金就能够调整整个经济体中货币的流通量。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还需要一些历史知识。商业银行的历史并不太久,它的发端起于英国古时候的金匠铺,这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银号,他们替客户保存黄金等贵重物品,客户拿走金匠铺提供的凭证【一张纸】,将来凭这张纸可以再取回自己的财物。早期的银行家们很快发现,客户并不关心自己取回的黄金是不是原先带来的那块,他们只关心重量是不是准确。这一点很重要,这样银行家们就可以将黄金自由地借出去,并收取贷款利息。随后银行家们又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很明显,那些存款客户不可能同一天来取款,因此他们的金库里只要保存很少的准备金就可以应付日常的取款要求了,这意味着他可以将大部分存款借出。虽然现在早就不用金子作为货币了,但我们仍然习惯用准备“金”这一名词。
这一套系统虽然听上去不错,但实际运行起来却并不完善。19世纪时美国每隔大约20年就会爆发一次银行群体挤兑事件,然后造成大量的小银行纷纷破产倒闭。这主要是由于某些银行片面追求利益,贷出了远超过自己资产规模的款。那时的老百姓也不像现在这么信任银行,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跑去拿回自己的钱,结果就是银行破产,所有人的钱都化为乌有。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美国更是大批银行倒闭,整个经济体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原本各家银行都是凭自己的意志来控制准备金规模,但看到实际风险太大之后,美国联邦储备条例要求各家银行把一定比例的准备金放在中央银行的金库里,在美国这一比例大约是10%。中国现在提高准备金并不是害怕挤兑,而是应对流动性风险。明眼人早已看出,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会创造出新的货币,假设某银行拥有1000万存款,执行了10%的准备金比例,它贷出了900万,但它贷出的钱借款者并不一定立即取走,仍可全部或部分留存在银行,就等于银行的存款又增加了,相应地贷款总额也就更多了。就这样一级一级连锁反应,从理论上看最后将创造出10倍的货币供应。
经济增长和货币本质
现在我们已经触及到了货币的本质,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货币,你就能对“房价为什么会涨”、“美国是不是通过贸易占中国人便宜”之类的问题有了独立、正确的判断能力。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把美元和人民币分别用贝壳和石头来代替。
美元=贝壳
人民币=石头
【以下内容都以此为标记】
贝壳和石头也曾是某些人的货币,虽然我们觉得这些玩意儿不值钱,但那些使用它们的人肯定也会觉得我们把一张纸当做钱实在是不可思议。于是我们把纸币分成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它代表的意思:购买力,另一样是它本身:一张纸。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出了无数的商品货物,于是必须要有相应数量的石头发行,物价才能稳定,例如,此前只能生产100个单位的商品货物对应着100个单位的石头,现在经济增长了,能够生产1000个单位的商品货物,那就需要有1000个单位的石头才行,如果此时石头少于1000个单位,物价就跌了,如果石头多于1000个单位,物价就涨了。一切都只是个相应的比例以及供求关系。现在你就明白金本位的问题出在哪儿了,控制货币供应增加的应该是商品货物的增加,而不是黄金产量的增加,前者可以稳定物价,后者天知道会涨价还是跌价。
中国人碰到的问题是,这些多出来的石头如何才能有效地发到老百姓们手中。好在美国人帮了我们的忙,他们疯狂地买我们生产的东西,但他们支付的是贝壳,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按照大致1:8的比例发行相应的石头,于是这个问题简单地解决了。又由于美国人买下的都是有用的商品,这就使得新发行的石头能够真正到达创造财富的人手中,否则就要通过政府项目来增发石头了,而政府项目向来是没有效率的,石头不会到达真正创造财富的人手里,而是到达有关系的人手里。
什么东西铁定会涨价
此时你能一眼看出为什么房价总是涨了。如前所述,为了保持物价的稳定,商品货物增加10倍,就要增加10倍的石头供应量,但我们住的房子可没办法增加10倍,因为土地向来就是稀缺的,不可能大规模生产。假设大家都要住在市中心,但市中心的房子供应量只增加了两倍,此时石头已经增加了10倍,于是房价就涨了5倍。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术。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房子的供应速度减慢,于是房价涨得更加快。
与此同时,你也一眼就看出为什么股市一直在涨了。因为有无数老百姓带着一辈子积蓄的石头赶来股市,很明显石头多于股票数量,于是股票价格就只能狂涨,什么时候老百姓都带着石头离开股市,股价就跌了。
现在你能知道为什么MP3、液晶显示器、电视机等的价格总是在跌了,因为这些东西的生产速度可以非常快,几年下来产能就能扩张好几十倍。在2007年物价一片暴涨的情况下,闪存、内存、数码存储卡的价格竟然几乎跌去了80%~90%,人们惊呼内存熊市到来了。例如1GB的内存从年初的800多元一路下滑至年底的170元,并且在2008年还有望跌破100???。这充分说明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有很大关系。
通过以上这些解释,你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精确的结论:房价肯定会一直上涨。对于那些还没买房的人,这个结论有些残酷,但没办法,事实就是如此。而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财富增长非常快,石头供应量也非常快,但房子供应速度实在是跟不上。
中美贸易谁赚谁亏
说完了房价问题,再来看看中美贸易。这是个极有趣的话题,中国人觉得和美国人做生意吃亏了,而美国人同样觉得和中国人做生意吃亏了。有趣的是,在双方都觉得吃亏的前提下,生意竟然还能继续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大,真是天下奇闻。商人们有个金科玉律:千做万做,亏本买卖不做。看来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不仅都没吃亏,反而都赚了不少呢。
我们再用之前的方法分析这个问题:美国人用大量的贝壳就从中国换回各类生活用品,对美国人来说,要制作贝壳真是轻而易举,银行服务器上改动几个数据就能产生大量贝壳。那位火星的科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美国人用一些废物就从中国换回去大量好东西,中国人手里拿着上万亿的贝壳,可看上去还挺开心的,还把这些叫做外汇储备。但火星科学家真的来中国走一番就明白了,中国每年的商品货物产出大量增加,这就是那些贝壳的神奇力量。虽然现在的中国人愿意多工作少消费,使得出口大于进口,但只要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他们自然会倾向于消费,这完全不需要别人操心。好多经济学家竟然担心中国人不爱花钱,真是可笑之极。要知道当年的美国人也是很勤俭的,储蓄率很高,而且连年贸易顺差,可现在完全找不到当年的样子了。
看来中国人在中美贸易中是赚了,那么美国人呢?这就更简单了,他们用贝壳就能换回去大量的商品,这个便宜可赚大了。但这就像吸毒上瘾,一旦觉得这么玩很有意思,就会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日本人、德国人、韩国人会慢慢意识到,这些贝壳其实是一点价值没有的,一旦他们都这么想了,现在的体系又要崩溃了,到那时候美国人会怎么办?贬值货币以求减少债务是唯一的办法了。
美国人买房,中国人埋单
龙永图在一次谈话中表达了这么一个观点,他说:“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老百姓没有改变观念,每个人都想买房,其实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他觉得美国人也不是人人都买房,在美国三成人群买房,六成人群租房,实际拥有住房的人并不多。毫无悬念的,他的说法遭到了国内网友一致的声讨,我想要阐明的问题是,在美国买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和中国的情况有没有可比性。深入研究之后,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
房产投资计算
前几年有个叫做罗伯特·清崎的日裔美国人写了本畅销书,名叫《穷爸爸富爸爸》,书中大谈他的财商教育,他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关于平民投资房地产的。为此,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一个同学想要买一套位于凤凰城的房子,房主开价10万美元,他们还价7.9万美元后成交。由于房主自己还欠7.2万美元的房贷,所以这位同学给了房主7000美元,同时接手了7.2万美元的债务,这笔生意就完成了。房子到手之后他立刻就租了出去,有趣的是房屋收取的租金减去每月的还贷,竟然能盈利125美元,也就是说这笔生意能带给他一年1500美元的净收入。过了几年,房产市场开始升温,他就以15万美元的价格出手了,很快他就有了8万美元的投资收益。随着房产市场的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加入类似的投资房产的行列之中。
以上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了两点美国和中国明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在美国买房所支付的首付非常低,虽然他们也规定至少支付20%的首付,但银行可以要求保险公司针对贷款进行保险,这样一来,贷款量就可以增加到90%,换句话说,你只要付10%的首付。除此之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技巧,例如,假设你要买50万美元的房子,按理说你只能贷款40万美元【即总价的80%】,但银行可以找个估价师把房价估成62.5万美元,这样你就可以贷款50万美元【也是总价的80%】了,也就是说你一分钱首付都没有,同时银行也赚到了更多的利息,大家都开心。即使你这人信用不佳,从银行贷不到钱,你还能通过次级贷款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借钱。
其次,在美国,房租的收入竟然能够超过每月的还贷,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就拿一套上海普通楼盘为例,处在上海内外环之间,一套130平米的房子售价150万元,首付30万元,贷款30年,每月需要还贷近7500元,可是同样的房子每月的租金只有2000~3000元。也就是说按照富爸爸的玩法,他每年要净亏5万多块钱。富爸爸描述的情况发生在20世纪,这种典型的无风险套利很快就会有无数的跟风者,所以其中的套利空间会越来越小,直到没有,其特征就是房价的持续上涨。由于房价的上涨,每月的按揭利息会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大超过租金。这时候继续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就是“上涨”本身了。
上面说的这两点其实完全是一个意思,即:在美国贷款的成本非常非常低,任何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借到钱。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笔贷款的流向。发放房贷的机构不止银行,还有联邦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家庭抵押贷款公司【Freddie Mac】以及其他次级贷款公司,它们贷出款之后可不会等30年慢慢收回,它们会把这些老百姓的欠款打包,变成债券,在市场上卖掉,资金可以马上回笼。现在的问题是,这么大一笔房贷债券卖给谁呢?想想看,中国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还能买别的什么呢?现在事情很清楚了,中国人民不仅贡献给美国人民大量的廉价生活日用品,还贡献给美国人民住房,使得他们不至于没房住。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因为还有日本人、韩国人、阿拉伯人等等世界各地的人也在投资美国的各类债券。
次级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