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经济学与钱包经济学
在这世界上有两种经济学,一种是书包里的经济学,另一种则是钱包里的经济学。
书包里的经济学是以国家为对象进行论述的,钱包里的经济学则是以每个人的口袋为对象论述的。有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即懂得钱包经济学的人一般都在闷声发大财,很少有精力和动力去宣传自己的想法,懂得书包经济学的人则不得不到处进行宣传,因为这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手段。
那么在投资之中,经济学的用处到底能有多大呢?我们似乎从没听说过有哪位经济学家通过自己的投资赚了大钱,我们听说过的只是几乎所有的大投资家无一例外地都嘲笑经济学家的迂腐。要说经济学家都不会投资,也不尽然,大卫·李嘉图【D.Ricardo】和凯恩斯就是投资高手,但李嘉图是在赚了大钱之后无所事事,闲着无聊才开始研究经济问题的,而凯恩斯破产的次数甚至不亚于那些投机客。
同书包经济学正相反,钱包经济学不仅能够赚到钱,对世界大趋势的预测竟然能做到极为精确,下面摘录一段邱永汉在《股票入门》中的论述:
没有美、日的援助,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中国的经济已经成长起来了,已经完成了在跑道滑行的阶段,腾空起飞了。在我看来,中国大陆的经济,会以香港和台湾的经验做蓝本,先发展加工贸易。对美国的贸易逆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每年会出现300亿美元的顺差。再过些日子,将会取代日本,和美国政府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在这发展的过程中,香港将会起着中国内地与各国联络的桥梁作用,成为一个中继站。当然,其间上海也会赶上来,但是,这起码要过10年以上了。以上的看法,在我,只是普通不过的常识而已。但是,在日本却是极不寻常的。我一直提倡“中国大陆香港化”的论调,指出香港的地位在1997年之后会比现在更加重要。所以劝人们赶紧在香港买不动产。而实际上,我也在香港买了楼。
以上这段钱包经济学的论述似乎不过是对历史的一些简单描述罢了,但你要是知道邱永汉写下这段话的时间是平成四年【1992年】,那就要大吃一惊了。第一句讲到外国援助,这是针对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外国的经济制裁而言的,1989~1991年,中国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不过很快制裁就解除了。邱永汉预言内地会沿着香港和台湾的道路前进,这一点从纺织品出口以及东莞林立的工厂就能看出来。当中国还是贸易逆差的时候,邱永汉就敢预言中国将来必定是贸易顺差,而且对美国的顺差会达到300亿美元【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顺差】,还会爆发政府间的贸易摩擦。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确实起到了联络世界的作用,至少其股市上众多红筹股使得外国投资者也能直接投资于中国企业。
邱永汉的这些预言此后一一应验,但类似的预言似乎从来没有哪一位书包经济学家能够给出,一直到2002年、2003年,还有很多书包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假象,只是此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每年超过10%,那些人才终于闭了嘴。邱永汉的这些经济“常识”不仅让他能够预言未来,还让他赚到了很多钱,他差不多是最早一批投资中国楼市的人,从香港到上海,再到北京,此后才是中国房地产的暴涨。邱永汉最近一次对中国的预言是在2006年,那时中国股市刚刚超过了1000点,他认为至少会再涨9倍,达到1万点,看来他的预言已经接近成功了,否则读者怎么会想到买本书呢?
正由于书包经济学的问题太多,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针对经济学的笑话可以说是最多的,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对经济学家已经普遍失去了信心,因为经济学家们所做出的预测,准确率还比不上天气预报。有一则最短的经济学笑话,只有一句话:经济学家成功地预测出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9次。
下面是一些关于经济学的笑话,供读者批判阅读。
笑话一:经济学家哥伦布
有人说哥伦布是世界???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美洲发现之旅,启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踏上美洲时,又不知道自己到了何处。回国之后,又用错误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正确。最重要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拿政府资助干的。
笑话二:万能的市场
学生问:既然经济学家说市场是万能的,那么我们还要经济学家有什么用?
老师答:因为经济学家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而市场则做不到这一点。
笑话三:经济学家的贡献
学生问:经济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老师答:从短期看,他们干了很多;但从长期看,他们什么也没干。
“书包经济学”的问题,出在它使用确定性的分析工具去解释不确定的世界,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就是不确定【不知是对还是错】,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世界银行在2007年12月公布的新版全球经济统计报告,中国经济至少从统计角度而言缩水大约40%。世界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两次的结果竟然能相差如此悬殊,到底该信哪个结果呢?如果将书包经济学用在投资上,那么除了给我们多一点谈资之外,其实是帮不上什么忙的。然而说它完全无用也是过分了,毕竟能让我们了解很多经济术语的含义也是好的。“钱包经济学”并不复杂,我们只需要一点点常识,完全可以顺利掌握。
货币的本质
有经济学者认为美国人正用其对华贸易逆差占尽中国人的便宜,给我们造成的结果就是房价急剧上涨,另一些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用不公平的汇率抢了别人的饭碗,还有些人竟对早已被抛弃的“金本位”情有独钟,认为黄金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经济学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任何错误理论都能够看似很有道理,但如果深入观察,简单的道理显而易见。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主要功能是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任何一本关于基础经济学书籍都会这么告诉你:最初是没有货币的,最早人们只能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例如,你会制作石斧,我正巧抓了几只野兔,因此我用兔子来交换你的斧子,于是一笔交易完成了。但是这个通常的说法是错误的,最早的货币是“人情账”,这种货币至今还广泛使用。在一个人数很少的小团体内,同外界的交流是很有限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易必然不可能是立即的物物交换,但谁帮助过我或者我帮助过谁大家都会记在心中,为了适应这种进化需要,人类发展出了极为发达的面部识别能力,试想一下,数十年没见过面的老朋友,我们多数人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认出来,而几十年前你住过的房子的门牌号码却很难再记清。虽然人类面部包括的信息远多于门牌号码,但我们的大脑有专门的区域来负责记录人脸信息【因此在大脑某处受损之后会发生人脸识别障碍,病人除了分不清人脸,其他一切正常】,而没有专门的区域来记录简单的门牌号码。大脑进化出这种特殊功能,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使用“人情账”这种原始货币形式。
人情货币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非洲有一种吸血蝙蝠,成千上万只蝙蝠聚集在一个洞穴中,到了夜晚分头出门寻找食物,很明显,有些蝙蝠会交上好运,有些蝙蝠则运气不佳。运气好的蝙蝠吸到的血多于自身的消耗,运气差的却根本吸不到,于是在它们之间进化出了一种合作机制,吸血多的蝙蝠会吐出一部分给那些吸不到的伙伴,然后他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借贷关系,互相所欠的就是人情账,或者叫“蝙蝠情账”。接受帮助的蝙蝠并不需要马上偿还什么,它也没东西可以偿还,只要将来等自己交上好运吸到血之后,再去帮助别的蝙蝠就行了。蝙蝠之间的账可以算得很清楚,任何只接受帮助却从不提供帮助的蝙蝠很快就会被其他蝙蝠排斥。
人情货币具备了货币应该具备的所有功能,它是一种交换媒介,甚至还可以借贷,例如看在某朋友的面子上帮助另一人就是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一种价值尺度,所有人都知道,恩情分大恩与小惠,所谓“大恩不言谢”就是指这个。它是一种延期支付标准,我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很明显你此时根本就无力回报,但将来的某一天等到你有能力回报了再行动也是可以的。它也是一种财富储存手段,这一点可能理解起来稍微困难些。让我们设想有一位很强力的猎手,他常常能够给整个团体带来不少猎物,而且也非常大方地召集所有人共同分享,渐渐地,这个团体的大多数成员发现自己欠他的人情太多了,他们的回报就是让此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但凡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会得到优先分配食物的待遇,群体内的女性也会倾向于和他交往,这就是人情货币的储存手段。
人情货币并没有实际的东西作为支撑,它是完全储存在人脑之中的,也就是说最早的货币形式就是“信息化”的,这同现在储存在银行服务器上的数据差不多。但人情货币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依赖于“人脑”而存在,此人如果是群内成员,那很好办,反正大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要是此人是群外成员,交换起来就很麻烦了,因此对于群体之间的交易,主要还是采用物物交换的形式,但在人类历史大部分时间内,群体之间的交换很少发生,因为当时也没什么可以交换的东西。
随着人类数量的日渐增长,群体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起来,特别是在发明农业之后,不同的地方开始有了不同的特产,于是商品交换也开始普遍起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独立于人脑而存在的货币形式,经过了很长时间之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货币。
货币天生是黄金
有句话叫做“货币天生不是黄金,但黄金天生就是货币”,这反映了黄金作为一种货币形式的重要性。黄金是最早的世界通用货币,属于古代的硬通货,它之所以能得到这种地位可不是偶然,因为它具备了一些宝贵的特性。
第一,它具备稀缺性,没人能够大量生产,因此用黄金作为货币很少有通货膨胀的情况,国家也无法增发黄金【但有些国家会采用降低含金量的办法增发】。
第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元素反应,因此能够长期保存和保值。
第三,它有很好的延展性,可以较方便地加工使用,纯金甚至可以用小刀任意切割,方便商品交换。
第四,黄金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中国人古代也发行铜钱,但这东西到国外就没人认了。只有黄金,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它。
黄金最大的问题是它太重,如果交易量很小的话,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交易量很大就麻烦了。例如现在的股市,每天成交量有几千亿元,如果用黄金支付的话,你要身体足够好才能炒股,那些大户们根本扛不动这么多金子。此后纸币开始流行,它具备了黄金所有的优势,还解决了重量太大这一缺点。当然,纸币是不值钱的,所有人都要相信它能兑换成黄金,此时纸币才有了价值。也就是说,那时的纸币都有一定的“含金量”,每一块钱都对应着一定重量的黄金,在一开始你确实能去银行换黄金,后来就不行了。在美国,罗斯福【F.D.Roosevelt】于1933年曾宣布私人不得拥有黄金。政府也是如此,开始时说好能兑现,后来突然变卦了,你也拿它没办法。
虽说黄金是硬通货,可也有些地方不用这个,比如印第安人就用贝壳,某太平洋岛国居民就用石头做货币。在我们眼中贝壳和石头毫无价值可言,但在那些当地人眼中就非常神圣。岛民用石头做交易的方式很奇特,卖者把货物交给买者,买者就抬手一指,说那块石头给你了,于是买卖就成交了。自始至终,石头原地未动。虽然我们觉得石头不值钱,但那些岛民肯定也觉得我们的黄金不值钱。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William Henry Furness】由于在岛上待过几个月,他讲了这么个有趣的故事:
德国人来到岛上,宣布这里成了他们的殖民地,由于岛上从没有带轮子的交通工具,因此岛上的道路情况非常糟糕,好在岛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但德国人就不行了,因此德国人让岛民去修路,可是岛民对此不理不睬。德国人决定对那些胆敢抗命的人征收罚金,但岛民没有通用的货币,他们的货币就是大石头,要想把石头都搬走,这个成本比修路还要大。可是德国人并没有去搬石头,他们只是在每块石头上用笔画了个小十字,表明这块石头被政府征收了,这招非常管用,岛民们看到那个十字符号都很慌张,赶忙把德国人要求修的路给统统修好,德国人也很仁义,很快派人把石头上的十字符号给擦除了,于是岛民们又“有钱”了,可以继续享受财富的乐趣了。
很多人看到这一段估计会嘲笑那些岛民愚昧,其实我们也并不比他们好多少。在大萧条时期,所有人都疯狂地要抓住黄金,罗斯福不让老百姓藏金,法国央行担心美国人放弃金本位,因此他们打算先把美元换成黄金,但这些黄金并不可能装船从大西洋运去法国,于是法国要求美国把这些金子记在自己的账上。结果就是,黄金还是那个黄金,也???动地方,只是放黄金的抽屉上换了个标签,最后大家都感觉安心多了。这和岛民大石头上的十字符号有很大区别吗?
金本位其实非常愚昧,有个笑话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切:火星人来地球考察,某个火星科学家发现了奇怪的现象,他看到地球人忙着把地下的黄金都挖出来,然后又把挖出来的黄金重新放回银行的地下金库,忙完这一切之后,地球人似乎很开心。火星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为什么把地下的金子挖出来,再放回地下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如果说这么忙是为了提供货币,那成本就太大了。弗里德曼曾经做过一个计算,他发现用黄金做货币的成本竟然达到GDP的4%。在后面我们还会看到,一味维护金本位导致了货币紧缩的发生,这是大萧条的直接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
时间到了20世纪中叶,这时候冒出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上去似乎是个挺可怕的术语,其实它的意思非常简单。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黄金差不多都跑到美国的银行里了,战后重建的时候就碰到个棘手的问题,国库里没有黄金,该发行多少货币呢?那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们慌了神,于是大家就在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这个地方开会讨论。会后决定,各国货币的基准变成了美元而不是黄金,然后美国人再给大家好多好多美元,同时承诺你拿美元过来,我就能换给你一定数量的黄金。达成的协议大家都挺满意,于是这一体系维持了好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