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于市场经济时代下的社会就不一样了,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商业社会,商业社会的伦理是盈利或者亏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得失”。盈利谓之“得”,亏损谓之“失”。所以,选择厕所也许有无数个标准,但考虑到我们生存在一个商业社会中,那么,标准只会趋向一个,那就是“得失”!
我们换个例子就会看得更明白:有两个顾客,一个是很友好地与你交流是不是要买,但变的可能性很大;另一个态度很恶劣,但马上就要买,请问,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
同样,你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公司高管,但对你比较冷漠;另一个人是业绩很差的同事,但对你很热情。你是愿意多与冷漠的公司高管在一起,还是愿意与业绩很差的同事在一起?
在生活中,我们有无数个标准,你喜欢什么标准,你就怎么做。但商业社会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得失”。你可以选择那个态度好的顾客,但商业的真相是,态度很好的顾客通常在决定购买的时候,容易反复不定。道理很简单,他对你很好,他并不欠你的。态度不好但决定要买的顾客,通常不会变,道理也很简单,态度不好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她要付钱给你!
多么简单的得失观!
同样,你可以选择那个热情而业绩差的同事,但他与你交流的内容是什么?人都有两面性,你有“狼性”的一面,也有“羊性”的一面。热情而业绩差的同事与你待的时间越长,你的羊性越多。相对应的,冷漠的公司高管与你交流什么?交流更多的一定是做管理者的心得,而这样的心得一定是理性而冷漠的,他的冷漠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是高管,高管的交往方式是君子之交,自然淡如水。
所谓“成功”,所谓“成就”,所谓“快乐”,所谓“喜欢”,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我们可以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可以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市场经济的成功逻辑却是“得与失”:关键不是对与错,也不是好与坏,关键是“对的时候”、“好的时候”,我们获得什么;“错的时候”、“坏的时候”,我们失去什么。没有得失,就无所谓对错,也无所谓好坏。脏的厕所或干净厕所只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脏”与“干净”其实是相对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你觉得很脏的厕所,也许在农村就是很干净的;而你觉得很干净的厕所,到了国外可能就是脏厕所。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就会得出不同的标准,无所谓对错。
你是谁?你应当是谁?你在做什么?你应当做什么?在这里,成功的要素不是“你是谁”,而是“你应当是谁”,成功的要素也不再是“你在做什么”,而是“你应当做什么”。
同样,你快乐吗?你应当快乐吗?你喜欢吗?你应当喜欢吗?在这里,成功的要素不是“你快乐吗”,而是“你应当快乐吗”,成功的要素也不再是“你喜欢吗”,而是“你应当喜欢吗”?
成功的思维是从得失出发:
成功的人因为利益而谦卑地活着,不成功的人因为理由而NB地死去!
我们还是有很多人,宁愿按自己的感觉体系行动,他们宁愿走5分钟,去找那个传说中的干净的厕所,也不愿意立即上这个脏厕所!他们宁愿与那个态度好的顾客交流,不成交也接受,却不愿意与那个态度恶劣、正在付钱的顾客交流。他们宁愿与那些业绩差的同事交流,去倾听那些对自己热情与赞扬,也不愿意面对高管冷漠而理性的分析。
所谓成功,所谓成就,所谓快乐,所谓喜欢,其实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愿意”是一个人自由意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没有人干涉你做愿意做的事。与此同时,忍受客户的态度从而赚到钱,那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但也不会有人强迫你忍受你不愿意做的事!
成功之人与不成功之人的差别就在这里,在一个自由竞争、公平交换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为了利益而谦卑地活着,还是为了理由而NB地死去?这不是对错问题,这是得失问题!
成功的思维是考虑得失而不是对错。我们要问的不是哪一个是对的,而要问当选择“干净”厕所的时候,能获得什么?当我们说宁愿花更多时间去上干净的厕所时,以得失观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为了得到同样的结果(上厕所),我们要选择那些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结果,为此宁可多付成本。这样的人在用人的时候,对别人的要求会比较高。为了达到同样的结果,他会用那些他喜欢的人,因为这样他会感觉安全,感觉舒服。
反过来看,上脏厕所的人在用人的时候,对人的要求会比较低。为了达到同样的结果,他不仅会用那些他喜欢的,还会用那些他不喜欢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结果,所以他甚至会去忍受不安全与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懂得,所谓的脏厕所或干净厕所只是一个比喻而已,“脏”在这里意味着“缺陷”,“干净”则意味着“完美”。
比如,你与客户接触时,会碰到对你粗暴的客户吧?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会碰到不满意的上司吧?那些可以上脏厕所的人说,我要得到结果,要赚钱,所以我可以容忍客户带给我的不舒服;而选择干净厕所的人,大多会选择不去赚这个客户的钱,宁愿再等5分钟去赚别人的钱,尽管后面可能没有客户,或者来的仍然是一个你不喜欢的客户。
同样,那些喜欢干净厕所的人,进一家公司之前,内心首先希望碰到的是一个自己喜欢的老板。那些无法容忍上司的人,大多也会选择离开不喜欢的公司,尽管在下一家公司碰到的上司可能更差;或者碰到了一个好上司,但这家公司却很差。
在大前提(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的时候,请以得失论对错。在市场经济下,还有什么比合法赚钱更正确的?
像巴菲特一样行动:
绝不要亏损,绝不,绝不!
有人问在股票市场上纵横驰骋数十年的“股神”巴菲特,作为一个投资人,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巴菲特的回答是:
“第一条:绝不要亏损(Rule No.1:Neverlosemoney)。”
“第二条:如果碰到问题的时候,绝对不要忘记第一条(RuleNo.2:Neverforgetrule No.1)。”
有一次我看动物世界,上面讲到大自然中所有动物最基本的生存原则是:每一次攻击不一定成功,但每一次防守却必须成功。因为做不到这一点,你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绝不要亏损!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生存原则,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被市场淘汰。巴菲特这样说过:“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但股市与上帝不同的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但遗憾的是,我们有多少人懂得这一点?比如在地铁,你坐在那里,不给身边的老人让座,这似乎很“赚”,但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你知道自己生存的最基本的底线是什么吗?让座到底是盈还是亏?是得还是失?
当然你也许会说,怕什么?我的老板又不在身边,他又看不见,我不让座又不会影响到我的职业生涯。
是,不让座时,老板正好在身边看见,这样的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如果老板在你身边,你就给老人让座,而老板不在你身边,你就不给老人让座,这说明你让座与不让座不是你的原则——这恰恰就是致命的地方:老板在时工作一个样,老板不在时另一个样。
这样下来,你的一生是“亏损”,还是“盈利”?一个靠外人监督才会自觉的人,一生会有多大的成就?
所以,在地铁上不给身边的老人让座,是赚还是亏?这种行为当然是一种亏损(losemoney)的做法!你让座,失去(lose)的不过是身体的舒适,而收获的却是一种做事的原则——只要这件事值得做,那么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做。
而按这样的原则做下去,你一生会收获多少财富?为什么有人会耍小聪明,老板在一个样,老板不在另一个样?道理很简单,他们违反了巴菲特的第二条原则:“绝对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04 交换基因
自私什么时候成了一种美德?
富人原理:
想占便宜吗?先让别人占便宜我记得小时候读过这么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达依尔,他对宰相说:“官不能再封了,你已做到顶了,若要再封,恐怕只有我让位了。现在重赏你财物,你要些什么?”
这位宰相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内,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4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摆满棋盘的64格里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
国王慷慨地答应了宰相的要求,他下令将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1格内放1粒,第2格两粒,第3格4粒……还没到第20格,袋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么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即使拿来全印度的小麦,国王也无法兑现他对宰相许下的诺言。
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多少麦粒呢?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增长方式叫“几何级数增长”。几何级数增长的特点是开始的数字不算大,但到了后面,就会大得吓人。比如,麦子堆到第3格的时候不过4粒,到第5格的时候,不过32粒,但到了64格的时候,却大到你难以想象,那到底是多少?
这样说吧,到了64格的时候,直接写出数字是140万亿升。如果造一个宽4米、高4米的粮仓来储存这些粮食,那么这个粮仓就要长3亿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7500圈,或在太阳与地球之间打个来回。
市场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增长机制,每个麦粒的名字叫“个人利益”,或者通俗点说,叫“自私”。每个格的名字叫“交换”。亚当·斯密更通俗地把这种格子叫“看不见的手”。人与人之间通过货币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人传两个,两个人传4个,4个人传8个,8个人传16个,这种增长就是几何级数增长,每一个人的利益像麦子,摆到“交换”这样一个格子中,就会出现天文数字的增长!
“个人利益”或“自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就像所有的麦粒只在一个格子中,是一种恶习,因为一个人要想进来,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必须失去。在没有交换的环境下,任何谋求自我利益的行为,都会伤害到其他人。
但有了很多格子,交换情况就不一样了,在存在交换的情况下,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得到另一个格子中,用自己的东西去交换。自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是一种恶习,而在开放的交换环境下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体现为一种伟大的客户价值精神:我们想要别人的东西,那么首要的就是去理解别人,看看别人需要什么。你必须提供别人想要的,你才能够从别人那儿交换来你想要的。
价值是由交换实现的,为交换而生产是市场经济的规则。交换的背后是客户,只有客户获取了价值,你的工作才有价值。这就是伟大的市场经济精神。在这里,交换不仅是获得财富的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存的心态。
你想要获得你想要的吗?那你就提供别人想要的!
想占便宜吗?先让别人占便宜!
你想快乐吗?先让别人快乐!
想获得自尊吗?先让别人有自尊!
想要被跟从吗?那就先服务与牺牲!
穷人原理:
勤奋的人为什么不一定富有?
一个商业社会的逻辑,其实也是一个团队成立的逻辑。组织在本质上就是互惠互利的,一个人要想成为组织领导者,就必须懂得这种组织原理,否则就是不懂领导之道——欲取之,先予之。比如就公司而言,公司与员工之间本质上就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公司用什么与员工交换?是工资或报酬。那么员工又用什么与公司交换?对,是绩效。
从交换的意义上讲,“绩效”不仅是员工对自我价值的衡量,也是公司对员工服从制度的投资。
也就是说,员工的承诺与遵从是一件代价很高的行为,在我们没有提供员工想要的结果之前,我们是不能用权力得到员工的服从的。由此我们也就发现了一个成功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在管理公司的时候,如果不把员工的“自利”与“自私”放在首位,不关心员工的利益,员工又为什么要关心你的利益?
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当然,这个结论一定是成立的)那么,我们突然发现在管理公司的时候,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不懂得去经营员工的利益,导致员工没有动力。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一个人真正的利益,是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的。帮助员工懂得这一点,就是在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利益通过交换转化为共同的利益!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穷人原理”:你之所以穷,并不是你不够勤奋,而是因为你很大程度上不为结果勤奋,不为他人的利益勤奋。在市场经济下,利益从何而来?不是从自己的勤奋而来,而是从客户的认可上来。因为劳动价值是客户决定的,为客户着想的人,是获利最多的人。
穷人与富人的产生都源于一个简单的逻辑:交换!交换背后的心态其实是一种双赢心态。既不是你赢我输,也不是我输你赢,而是双赢。这显然是以客户价值为前提的一种心态。所以,在四大基因中,客户价值应当是最核心的基因,利他就是利己,没有一个人因此受损失,多方共赢。这是市场经济下,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必须拥有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