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向来是一件乐事,这次出书又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乐事。
从事形象顾问工作十六年,先后在台湾出过四本书,而这是我在大陆第一次出书,自然有种特殊的兴奋感;这本书写作时间拉得很长,从几年前写的报纸杂志专栏,到近期整理出来的大学形象美学课程教材,以及与个人形象咨询相关且不断更新的理论与方法,字数很多,内容完整,堪称十六年形象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也可以说是现阶段的代表作吧!
2008年9月份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北京,直觉这个地方亟须全方位与普及化的形象管理观念,在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起飞,繁华荣景从沿海向内地节节延伸,因奥运而带动起来的文明风气与对人的素质的重视,正是滋养个人形象提升的最佳契机。身为海峡两岸最资深的形象顾问,拥有这个领域中完整的实践经验,似乎肩负着一种使命,就是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尽速移植,相信在这块文化背景极为相似的土地上,我多年的心血,也就是源自于西方但已经过消化整理过的中国式形象管理学,必然会快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在此要特别感谢北京风采网,这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凭借着一股热情,投入形象顾问的培训工作,我们将共同圆梦,圆一个带领中国人优雅走入国际社会的美梦,这个志业需要群策群力方能达成。
最后要将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高龄的父亲已经卧病在床,母亲甘愿日夜照顾,二老对女儿在此时的离家,却仍表示全力支持,正如同自幼至今,他们对我所做的一切选择,总是无怨无悔地支持到底,形象管理未来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我亲爱的父母便是背后那双最温暖的推手。
——李昀
1 形象的形成与定义
形象管理对现代人而言,可以说是一项全新的必修学问,以往在一般人印象中只有公众人物才有形象管理的需求,然而从个人形象的定义上来看,不难发现不论你在不在意,形象是自然形成的。
形象最简单的定义只有七个字:他人眼中的自己。
形象形成的过程可以如图1-1所示来表示:
只要有客体(其他人)出现,形象便会自然产生,在现实生活中,唯独独处时没有形象的顾虑,一个人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和他人接触,包括打电话或网络视频,形象就如影随形地点点滴滴累积起来。而形象的发生经常是双向的,因此又衍生出下面这个循环模式,对照这个模式,我们发现它和传播学中最基本的传播循环模式极为相似,于是形象管理便可以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讨(见图1-2、图1-3)。
然而,对形象一词完整的定义当然不是用前述的七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精确来说,人的形象包含了这个人本身及与之相关的人、地、事、物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而他人经由各种途径,再借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接收后,在脑中形成了综合性观感。因此,此过程中至少包括了四大要素:①形象信息的来源。②形象信息的传播渠道。③形象信息的接收方式。④形象信息接收后的处理。
于是完整的形象形成图如下:
我们就四大要素分别说明如下:
① 形象信息的来源
先谈谈形象信息从何而来,除了这个主体本身,与其相关的“人”,包括主体的家人、同事及亲朋好友等;相关的“地”,主要是指他的居所、办公环境;相关的“事”,则是一个人处事的态度与方法及受此二者影响之后呈现在外的个人遭遇及经历;而最后相关之“物”则指大至代步的交通工具,小至名片、文具、衣饰配件等。因此,形成一个人整体形象的信息来源其实范围极大,只是这其中有些部分是立即可见可知的,而有些部分则需要较长甚至相当深入的交往之后,才能渐渐了解获悉,在重要性上也许这些项目是不分轩轾的,然而在短期及长期亦即所谓第一印象、中期印象与深入印象的形成上,或许有一些比重上的互见消长。
在第一印象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主体本身,人的相貌、气质、举止、谈吐都是形成第一印象的极其重要的元素;而与个人相关之物在此时也很重要,因为人必然不可能身无一物,于是人的基本衣着配饰与随身用品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形象的代言之一。
在中期印象中,不太随身的相关对象开始发挥影响力,比如说一个人的座驾。根据经验统计,开小型两厢可爱车款的多属女性,大致说来驾驶技术欠佳;跑车车主一定爱飙车,为了追求速度感,在路上很可能会蛇行驾驶;四门房车是稳重型人士的最爱,走在路上四平八稳;吉普车应属年轻好动一族,上山越野都是他们的最爱;旅行车最适合合家出游。当然更详细的观察与推断还得加上汽车品牌形象的烘托,于是车子主人的形象就尽在不言中了。
至于车内是一尘不染,收拾得井井有条,还是凌乱不堪,苦无容身下脚之处,这又和相关之地例如居住及办公环境正相关。在人与人交往至某一程度之后,就开始有机会受邀到彼此所属的环境中参观或做客,于是这些地方的布置、摆设及气氛,更确切地表达了主人的品位及生活习惯,这就成为建立长期印象的重要信息来源。
在进一步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或只是身边来往走动的人,也都是我们形象的一部分,因此要建立良好的长期印象,管好自己还不够,亲人、朋友、上司、同事、下属个个疏忽不得。
最后与个人相关的事,点点滴滴,由小看大,时间越长,所累积的观察就越入微,这当然也成为长期印象中极重要的考虑指标。
② 形象信息的传播途径
其次再看看形象传播有何不同的途径,最直接的当然是面对面的接触,再就是小众之间的口耳相传,而传播范围最广、速度最快,效果也最为显著的则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报道。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印象当然最为深刻,只是受限于时空与人际关系的范围,往往无法达到较高的传播效率。
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有时也会如野火燎原般蔓延开来,然而可信度却常遭到质疑,而人们对二手消息的信赖度,往往取决于对消息来源的信任感与价值认同度,你越信任这个放消息的人,也相对地对这个消息越是信任。
大众传播媒体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于是有心想将个人形象与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人,莫不汲汲于打通媒体关节,以求获得各种形式的曝光机会,因此身居形象传播主导地位的媒体,是否能本着社会良心,做公平公正的翔实报道,显然攸关众人形象大业的命脉,而我们也只能期待媒体能以更戒慎恐惧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重大责任,不要让形象信息在传播的途中失真了。
③ 形象信息接收的方式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形象信息的接收。在第一类接触当中所用到的接收器官是最多的。人与人从见面的一刹那,就开始绵绵不绝地展开视觉沟通,用视觉接收到的信息包括一个人本身及其服装配饰的色彩与造型,以及他在动态时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的流露,还包括往往被置于审美标准下衡量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等风度仪态。而这个部分经由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乃是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因此在谈及人的形象管理时,视觉包装可以说是首要的课题。
然而人与人更进一步的了解却是建立在听觉的沟通上。当形象信息以语言的形式传递过来,我们接收到的除了语言的内容之外,其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副语言在听觉的感受上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副语言包括了音质、音调、音量、速度、语气等要素,经过润饰后的副语言如果再加上良好的沟通技巧,就已经充分地疏通了听觉沟通的渠道,使语言内容在传达时可以畅行无阻,而对听觉形象信息的接收也才能顺利进行。
另外同时开启的感官之一是嗅觉。嗅觉其实是动物本能,人类的嗅觉敏锐度虽已大幅退化,但凭嗅觉所产生的好恶与记忆还是相当鲜明深刻,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忽略掉对嗅觉的美化。这其中涵盖了所有不良气味的消除与外加香味的使用,而这两个步骤必须是先后分别进行的,即先消除不良气味,再使用香水来美化,才能产生好效果。如果试图两个步骤同时进行,以香味来遮掩不良气味,不仅徒劳无功,还适得其反,形成极为负面的嗅觉形象。
最后还有一种感官也是面对面接触中经常会用到的,那就是触觉。握手是公认的基本礼节,拍肩搭背是男性之间常用的肢体接触方式,女性间的接触就更为普遍与频繁了,而异性之间的接触则十分敏感,含义也极广,不可不慎。
以上谈到的形象信息接收方式包括视、听、嗅、触四种,只有在人与人直接接触时才能完全发挥,因此形象的建立就以这种接触方式最为深刻有力。
至于小众传播是以语言或文字为主,偶尔加上一些视觉图片的辅助,而大众传播则有些以听觉(声音、语言),有些以视觉(图像、文字),而有些可以借助听觉和视觉同时接收,当然在效果上以最后一种即二元化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及互联网等的传播效果最佳。
④ 形象信息接收后的处理
形象的形成到了最后一个阶段,竟是我们最无法掌握的部分。相同的形象信息从主体发出,经传播到接收,然而最后在不同客体心目中所形成的印象却不尽相同,这就与客体本身的个性、经验、背景、价值观等个别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就不难理解为何任凭一个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百分之百的满堂喝彩,于是“向完美说不”就成了每一个人应有的形象座右铭。
结论
这个完整的形象传播模式,说明了个人形象发生的复杂性。有计划地做好个人形象管理绝非易事,但通过这样的系统化分析,应可完全掌握其中所有环节,为自己规划一份形象战略手册,精准地踏稳每一步,迈向个人形象高峰。
2 形象管理与自我营销
虽然发展了近三十年,个人形象管理学在众多学科中仍属现在进行式。个人形象管理学主要涵盖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美学等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而营销是现代人非常重视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亟待吸纳的一个全新思想,于是在个人形象管理学中,特别发展了一套以营销为中心思想的模式,通过系统化的步骤,不仅提升个人形象,更保证自我营销的成功。
在一般商品上市的过程中,从制造者的角度来看,商品核心部分必须先制造完成,加上精心设计的外观与包装,最后再通过各种营销手法,让商品上市,如此才算完成(见图1-5)。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对商品最初的接触通常是广告,广告宣告该商品的存在并吸引人产生兴趣,然后在实体商店中,消费者可以看见并触摸商品外观,至于真正的核心部分也许才是我们最在意的价值,也就是商品的质量,却必须是在消费行为完成后才有机会测试。照这样的流程看来,消费是有风险的,于是才有所谓试吃、试用等方式,让消费者降低风险。
简单说,消费者接触到商品的流程恰巧与制造者相反,制造者是从内而外,先制造,再包装,最后是营销;而消费者是从外而内,先接触营销而后再看到包装。营销与包装的成败关系到消费者有无机会进入商品核心价值领域,也就是制造的成果,这个概念让制造者认知到单单是将重心放在制造上是不够的,包装与营销才是商品制胜的关键。
在个人形象管理中,我们将这个营销模式导入,现在要营销的商品是人,且不是其他人,而是我们最重视的自己。对自己充满热忱与深度了解是营销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会有激发动机与自我探索这两项先遣任务要达成,接下来就要进入模式中的三步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