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人将幽默、笑,叫做"精神上的消毒剂"。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过分。笑、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
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高兴和悲哀等不同情绪,对于身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说,当你悲哀忧愁的时候,多么好的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即使你勉强地吃下去,也会由于"气裹食",感到胃里膨闷胀满,难以消化。这就是因为悲伤和忧愁,通过大脑影响了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产生了生理上或者病理上的改变。
人们为什么在沮丧忧虑时,食欲会减退呢?这是因为当你在沮丧忧虑的时候,你胃壁的血液量就会减少,使得胃粘膜变得苍白无力,胃液分泌也随着减少了的缘故。你在大怒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胃部空虚的饥饿感觉呢?这是因为你在激烈发火时,胃粘膜会充血,血液增加,胃的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大量增加的缘故。同样地,如果你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下,那么,胃液会受情绪的影响,分泌过多,侵蚀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久而久之就容易发生溃疡病了。由此可以看出,笑和幽默的对立面--悲哀、忧愁、沮丧、愤怒等等消极的情感和情绪,无疑地是"精神上的腐蚀剂"。这样一来,就更可以衬托显示出笑的积极作用了。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我建议青年朋友每天看些、听些能使你开怀大笑,或者是耐人寻味的幽默的笑话、漫画、相声、喜剧、书籍、杂志等等。总而言之,我劝你每天都要尽量去寻找笑料,纵情地笑、开怀地笑,使劲儿地大笑。因为这样的笑,能够使你的心、肺、膈、肝等内脏器官,得到短暂的运动锻炼活动;能够清除呼吸系统里的异物;能够加快血液循环;能够加速心脏的搏动;能够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这样,你的"五脏六腑"功能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也就增强了免疫的能力。另外一方面,由于你的脏器功能的增强,可以刺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前面已经讲过的"儿茶酚胺"的激素,它可以激发你身体内部产生出一种天然的麻醉剂。于是就会帮助你减轻疼痛和不舒适的感觉,帮助你解除厌烦、懊丧、忧郁和紧张心理状态。
研究幽默与笑的一位心理学家说:"笑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驱除疲劳、排除忧虑、解除烦恼、心情开朗、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又因为笑可以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使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所以人在笑时面颊红润,容光焕发,眼睛明亮,显得格外年轻动人。"
那么,作为"笑疗法"的笑,应该怎样笑法?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感的力量和笑的表现,要看是由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感受了什么事物来决定的。因而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法,就不必拘泥于什么笑的方式。不过,我认为作为心理疗法的笑,和美学家所说的笑是一种"艺术"、笑是一种"美"等等,还不大相同。因为我们着眼于"疗效",而不是去"欣赏"笑的美。
凡是发自内心、触动情感的"真心诚意"的笑,不管它是开怀纵情的大笑、含蓄深沉的浅笑、含情脉脉的微笑、风趣十足的一笑,等等;只要它们能够迷人、动人、感人,就可以程度不同地,达到心理治疗的疗效。电影《三笑》里,秋香对唐伯虎三次变化不同的笑,几乎都使痴情的唐伯虎"灵魂出窍",给他带来了快乐、宽慰和希望。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种心理疗法的"笑",起码应该有两个必须重视的基本条件。第一、应该笑的自然,不要勉强,不要为了笑而笑;第二、当你认为可笑时,就尽情地去笑好了,至于怎样笑法,完全可以不必去计较,因为我们不是在演戏,也不是在进行什么交际活动,因而无须过多地考虑笑的方式。封建社会里的大家"闺秀",闭锁在"闺房""绣楼"上,碍于封建礼仪,不敢纵声大笑,因而常常闷郁成病,这在现代化社会里,应该作为笑话或悲剧来看待了。
据说一位担任高中班主任的中年女教师,"教导"她的大学生女儿说:"女孩子家,不要笑得前仰后合!"这位母亲规劝的理由是,这样的笑法太"野",不成"体统",让别人觉得你"缺乏教养"等等。其实,这种"教育"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每个人笑的方式,往往决定于情感的强度,而情感的强度如何,又决定于外界刺激物的强烈程度。因而,当你面对十分开心、惹人发笑的景物时,你本应大声地笑,但你却抑压自己的情感表现,"唇不露齿"地微笑、或者不笑,久而久之,势必会引起不健康的心理。人们爱说,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文化水平,决定着人们具有不同的乐趣,以至会表现出不同的笑法。但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就未免太死板、太拘泥了。所以我想再重复地讲一句: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笑不必分做什么"雍容大方"或"庸俗鄙陋"。而且实验证明,越是纵情地大笑,疗效也就越大。
总之,我们应该知道,生活中不能没有笑!你与其吃药、打针,不如使用"快乐牌"的"精神消毒剂"让我们大家一起去追求笑、寻找笑,甚至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一些措施来使大家都发笑。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种想法未免离奇,其实,这在国外已有先例:七十年代,在英国的一所大学里,创建了一个"幽默教室"。在那里,人们可以用各种手段发笑;而且经常举行关于幽默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许多人建议:建立一些城市娱乐中心,作为促进人们集体大笑的设施。我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坏,这对于促进人们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会大有益处。
除了对自身健康有好处完,另外幽默和微笑对于人际关系上的和谐交往,也很有必要。它可以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加强情感的交流,缩短人们彼此间的心理上的距离,使人们彼此更加亲密无间,促进团结。
苏联女作家库兹涅卓娃写的《生活在召唤》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什么东西能比真诚的笑来得更美好呢?笑可以使人愉快、高兴、精神焕发。由衷的笑可以使剑拔弩张的敌对双方互相谅解,能使素不相识的人们马上亲密起来。"大约经过二十年后,在法国的巴黎出现了一个叫做"在国际关系中运用幽默协会"的组织,这个协会的宗旨就是,让笑成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使各国人民更加相互了解的一种手段。
你能说"笑"不是一种疗法,不是一种精神"武器"吗?
(八)、音乐疗法
如果有人现在对你说,音乐是"巫术"、音乐是"魔法",我想,你一定会认为说这样话的人是太愚昧无知、太迷信落后了。可是,在古代,以至在现在,世界上某些未开化的落后地区,的确把音乐看成是巫术或者是魔法的。
埃及的古书里,曾记载把音乐当做一种自然药物,而加以利用的事例,认为音乐能够祛邪降福。西方研究音乐心理学的一些学者于是认为,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和使用音乐疗法的国家。实际上,最早使用音乐疗法的并不只是古埃及,还有我们的华夏古国。
古代埃及人发现了音乐的疗效作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音乐会产生奇迹般的疗效。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科学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就把音乐看做是一种"魔法"。在古代的东方和西方,除了在庆典祭礼时,都伴有音乐外,巫师们是唱着咒语为病人治病的,因而音乐被看成是"巫术"。
音乐疗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正式地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它出现在本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后在美国首先应用于临床实践上,到了七十年代才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美国对音乐疗法的研究进展较快,现在有三十九所大学,开设了四年制的音乐治疗专业,专门培养"音乐疗法工作者"。
西方心理学界认为,音乐疗法的第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是十八世纪末叶的I.M.阿特休勒。他第一次对病患者使用音乐来配合情绪和精神的节奏,发现音乐对精神病患者的反应有促进的作用。
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已发现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感情,能起重要的作用。《礼记》中的《乐记》写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意思是说:音乐的作用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品德,能深刻地激发人的感情,能移风易俗。《乐记》中还写道;"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大意是说: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大众就会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而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又节奏鲜明的音乐流行的时候,人民群众便会感到康乐和幸福。
你看,《乐记》这本古书里的记载,不是把音乐对人心理的作用,刻画得既鲜明而又很深刻的吗?
1981年上半年在瑞士,一批实验心理学家们聚会,研究音乐疗法的效果与可能性,他们提出了四千年前中国就曾使用音乐使人道德高尚的经验。由此可见,国外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音乐疗法这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那么,"音乐疗法"究竟有哪些"神奇"作用呢?
根据史料记载传说,一位名字叫做大卫的音乐师,在竖琴上弹拨出优美的曲调,曾使所罗门王忧郁不安的精神宁静下来;同样地,音乐家弹奏作曲家巴赫谱写的戈德堡变奏曲,治愈了凯瑟琳伯爵的失眠症。
你也许会觉得所罗门王也好,凯瑟琳伯爵也好,这些毕竟是"传说"罢了,不足凭信!那么,我再向你介绍一些有确凿根据的现代科学的实验例证。例如,波兰作曲家塔迭乌什.纳坦松创办的弗罗茨拉夫音乐治疗研究所,研究工作者把四百零八名病人分成两组做试验,一组采用音乐疗法辅助治疗;另一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接受音乐疗法的病人用药量显著下降,特别是镇定药和止痛药用得更少。又例如,在国外有人试验,高血压病人听一首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血压能下降十三至二十毫米水银柱。英国剑桥大学口腔科治疗室,用音乐代替麻醉剂,成功地拔牙二百多例。在国外,甚至有人用优美的音乐来促进奶牛、母鸡的产奶、产蛋量,以至番茄等的生产量。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终生喜爱音乐可能是长寿的妙方!"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位名叫唐纳德.阿特拉斯的医学副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后,在1978年所得出的结论。这位副教授不仅是一位思想活跃的博士,还是一位交响乐的积极爱好者和业余作曲家。他汇编了三十五名著名交响乐队指挥的名将事迹,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是七十三点四岁。他说,美国男人的平均寿命是六十八点五岁,因而这个差别在科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三十五名指挥名将中,没有一个是五十八岁以前死去的。他们不仅寿命长,而且音乐作品多,被世界公认为是积极主动的非凡超人的天才家。阿特拉斯博士发现,三十五名指挥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1.他们对自己的音乐指挥工作感到满意;2.他们的精神总是愉快的。
我觉得这些音乐指挥家所以能长寿、精力不衰,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他们终生和音乐为伴,受音乐熏陶,使他们悠然自得、无所牵挂,生活富有生气,不会感到烦闷、抑郁,因而延年益寿。
美国外科医生莱歇文博士,在1981年出版了《音乐与医学》这本书。他在书中指出,音乐和医学过去一直是,将来也仍然是相互密切不可分割的。莱歇文说:"音乐是最情真意切的艺术。"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把音乐夸大为是"万灵妙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疗中心的里奥里达斯博士说,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辅助手段"。这种提法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接下去再谈谈为什么音乐可以起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这个问题。
所谓音乐疗法,主要是对人的大脑皮层起刺激作用,影响情绪,从而收到疗效。音乐可以使人血压正常、肌肉松弛、脉搏放慢,从而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力充沛,消除紧张、压抑、忧虑和烦恼的情绪。这已经几乎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了。
现代生理学家们发现,人体的各种节奏,例如,心跳时的脑电波等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趋向于和音乐的节奏同步同调。如果播放缓慢、庄重与平静的古典音乐,那么,人们的身体节奏就更能够和这种音乐相适应、相平衡。生理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生理仪器,对心理失常的人进行了观测。结果发现,当他们听舒缓、庄重的音乐的时候,他们的心跳平均至少每分钟减慢五次,血压也稍有下降。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来音乐可以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许多人们喜爱的曲子中的许多部分,能诱导出一种使人陷入冥想状态的脑电波,它能使身体活动放慢,全身放松,精神轻松。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婴儿在妈妈哼哼的催眠曲声中,能够甜蜜安详地睡着?为什么当人们干重体力劳动活时,往往用歌声或者音乐广播来减轻紧张沉重的感觉?就是因为音乐可以直接地影响人们的大脑。
西方学者研究古典协奏曲的一些缓慢乐章,发现它具有一种奇妙的效力节奏。这种缓慢乐章每分钟六十拍,通常都有一把低音大提琴,像人的脉搏一样在跳动。当人们听这种放松的音乐的时候,身体就会趋向于按照它的节奏活动;心脏跳动的次数也会放慢到每分钟六十次,而每分钟六十次则是缓冲大脑的理想系数。于是,人体就会放松,头脑得到安谧。
如果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讲,音乐疗法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好的疗效作用,就是因为它用的是"乐音",而不是"噪音"。有一句唐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咱们可以把它解释为,南方的客人,乍来到炎热夏季的大西北时,聒噪的蝉鸣使他感到心烦意乱,神经紧张。为什么这位南方人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呢?就是因为蝉翅在振动的时候,发出的声响是一种噪音;而这种噪音对刚从南方来的人说来,还很不适应,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噪音。噪音对人体的健康会起不良影响,它主要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其注意力分散,容易疲劳。根据试验研究证实,即便是微弱的噪音,也会使人容易疲劳,而减低劳动效率达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个人如果长时期受八贝尔以上的强烈噪音刺激,首先就会使他由于不能适应而使听觉逐渐迟钝,严重的可能造成耳聋;其次,由于中枢神经不断受到强烈刺激,呼吸、心跳就会加速,因而加重了心肺的负担,产生头痛、失眠等一系列症状。极强烈的噪音,象喷气飞机喷出的气流声,甚至会造成人的死亡。
谈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什么叫做"贝尔"?"贝尔"是嗓音响度的计算单位。一贝尔响度,大约相当于离人的耳朵两步远的轻轻耳语声,或者是微风吹动下的树叶的沙沙声。静驶的汽车能产生五贝尔的噪音;大声说话有六至七贝尔的响度;在十米以外的铆钉机会产生九至十贝尔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