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降低过敏法:即用放松的方法克服紧张恐惧。首先是放松肌肉,由上而下沿着头→臂→胸腹→大腿→小腿→脚的路线进行,然后再在想像中进行意念放松,使松弛作用与极度焦虑的表象结合起来,经反复练习,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2、场面替换假设:考场上,要假设周围都是自己所熟悉的同学、老师。运用情境迁移法把紧张的考场想像成轻松愉快的场合,把失败的情景转换成成功的情景,从而轻松自然地保持常态,让怯场自然消失。
3、扫烟囱法:即情绪疏导法,如运用自我暗示"这一次我一定能考好"代替不良情绪;如回忆最成功的考试过程中的心境和欢快景象,冲淡烦躁;如复述和默诵……或采用深呼吸法,默记数字,让意念替代不安、焦虑等等。
学习疲劳
疲劳是指人们长时间连续地从事某一活动,使活动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学生由于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后,本来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这种现象称为学习疲劳。
一、生理疲劳
生理疲劳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工作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如平伸臂膀,用力弹手指,很快节奏就会放慢,原因由于肌肉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比补充更快,废物的积累比废物的排除更快,两者失去平衡而产生疲劳。神经系统--大脑的活动也是一种生理过程,也有能量的消耗,紧张的智力操作后,大脑能量将过分消耗,从而带来疲劳。生理疲劳表现为动作失调、姿态拙劣、感觉迟钝、能力下降,甚至肌肉或脑神经麻木、痉挛等。
二、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并不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原因所致。若是学习单调机械或没有兴趣,就会产生厌烦或懈怠,学习质量下降、速度减慢。其表现为思想迟钝,反应速度降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尤其突出的是情绪浮躁、焦虑、厌烦、怠倦、感到无聊等。心理疲劳可以说是主观的疲劳,因此要消除这些疲劳,其主要方法是激发动机、改变态度、增加兴趣等。生理疲劳是因为长时间的学习活动导致的疲倦,是干不了;而心理疲劳则是倦于学习,是不想学。
暂时疲劳可以经过适当的休息而使精力得到恢复,如果学习者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不能得到适当休息,疲劳往往会积累为慢性疲劳,造成学习过程中的恶性循环,而且这种疲劳不容易消除,往往需要通过心理调节或长期的疗养才能好转。
三、疲劳降低学习效率的生理机制
学习疲劳的产生,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直接关系。由于长期学习,大脑皮层细胞会产生强烈的兴奋,使皮层细胞能量消耗,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或者扩展到周围区域,这就是疲劳或由疲劳引起的睡眠机制。
卫生部近来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有的中、小学生一看书就睡不着觉。这是由于大脑皮层有关部位被迫持续而过度地工作,使大脑皮层有关部位过度兴奋而不能抑制,即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遭到破坏所致。大脑皮层若是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增高、大脑供血发生障碍、失眠;在心理方面则会导致心情忧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怎样科学用脑
一、用进废退
掌握"用进废退"的原理自然界有一个规律,即"用进废退",作为人的生理组成部分--大脑,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据脑科学研究:人脑是主宰和统帅整个机体的司令部,脑对整个机体有生理协调、心理协调、智能开发三大功能。大脑的150亿个神经细胞不断地交换信息,这就形成了记忆、想像、思维、创造等方面的功能。脑的发展趋向取决于脑的营养和脑的运动力,单纯的体育活动,对脑也有益,但主要受益的还是经受锻炼的肢体。只有加强脑运动(即多用脑),并增加营养,才有可能促进脑的健康,并通过脑来协调与控制全身功能,达到真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据抽样统计,世界一些著名学者、科学家的平均年龄超过普通人8-12岁!有关资料表明,在用脑较少的人群中,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较高,原因是脑力劳动者的老化波形出现较迟,越是懒于思考的人,越是容易出现老化波形,经常使用大脑,神经元较发达,神经细胞活力也较强,就越不容易衰老。
二、注意用脑卫生
1、劳逸结合。搞好劳逸结合,积极地消除疲劳生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狗的头盖骨去掉一小块,换上有机玻璃,从那里观察狗脑的活动。他们先在狗的眼前打开一盏灯,发现狗大脑的某一部分血管扩张,血液相应增多;他们又给狗吃东西,发现另一块地方变红了,而原来红的部位却变白了。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大脑的不同区域指挥着不同类型的行为和不同内容的活动,长时间干一件事或读一种书,可能造成大脑某区域的长期充血现象,出现脑功能抑制。为了不使大脑某一部位的细胞因连续长期工作而疲劳,应该适时转换兴奋中心,以延长大脑兴奋时间。首先要学会休息。真性疲劳,是指一个人由于连续学习、工作,大量体力脑力消耗,精力不支造成的疲劳,它必须通过睡眠来达到恢复。有的人晚上睡眠不错,可早晨起床后读了一段时间的书,脑子也会发胀。但它并不是由于体力、脑力大量支出造成生理补偿不足所引起的,而只是由于大脑某一部位长时间集中兴奋而产生的局部疲劳,称为假性疲劳。它的休息方法就与前者有所不同。休息一般可以分成两种,闭目养神或睡眠,称为消极休息或静态休息,它对消除真性疲劳有效;改换不同的活动方式以消除疲劳,称为积极休息或动态休息,它对消除假性疲劳有效。
其次要学会张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弛"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张",也是为了在紧张的智力劳作之后,让顿悟和灵感悄然而至。元素周期表就是在梦中得到原型的。著名的苏格兰诗人司各特说过:"我一生证明,睡眠和起床之前的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创造性的任何工作"。所以,当急切盼望灵感的天使快快到来而久未偿愿时,主动让大脑得到休息,倒可能"蓦然回首",发现"它"原来正在"灯火阑珊处"!因此,要掌握一些松弛的艺术:①呼吸松弛法,人烦闷焦躁时,呼吸短促而变快;安稳平静时,呼吸深长而均匀;激动气愤时,觉得喘不过气来;专心致志时,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②静思松弛法:日本生活医学研究所长川烟爱义创立的"超觉静思法"其要旨是"端正姿势,调整呼吸,闭目养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境界。"
第三要学会睡眠。美国心理学家拉斯勒特的实验证明,每晚减少1/3的睡眠时间,连续五天后,智力测验成绩要降低50%左右。美国心理学家詹金斯在研究人的睡眠实验中发现,人们在学习后马上睡眠也能促进记忆。他们让两位被试同时记下十个无意义的音节,识记后,一个马上入睡,另一个则不许睡眠。结果睡觉的那个人记忆很少下降,而没睡的人记忆则迅速消退。一个人经过一小时睡眠后,遗忘率为33%,八小时后遗忘率也只有40%,相反,还是同一个人,如果识记后不睡眠,一小时后的遗忘率就达59%。
第四要学会运用"经穴"按摩法,消除疲劳,改善大脑等器官的功能。
2、合理分配用脑时间。首先,每个人的脑功能高峰时间是不同的。有人早晨脑子好使,有人晚上脑筋灵活,应尽可能在脑功能高峰时间做最重要和最困难的学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全学年中是有变化的,学习任务不应平均分配在四季和每一个月中。第一学期(冬秋季)可多安排一些,第二学期(春夏季)可相对少些。
其次,注意学习材料的质量和数量、教法和学法。学习材料过难或过多,超过能力所限,则学习难以持久,容易疲劳。因此教材安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于难度大的作业和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应逐步增加练习量。学习材料的质量和数量必须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方法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疲倦。在教学中,若方法多样、形式活泼、内容交错、激发兴趣,就有助于克服疲劳。
再次,适当安排各学科的学习时间。各学科的疲劳值是不相同的,若安排不当,困难学科相对集中,则学生易陷入疲劳。研究还表明,学生一周内每天的学习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安排,星期一至星期四可以重一点,不宜在星期五布置太多作业,并占用双休日。
第四,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日本心理学家田中宽一的研究指出,如果作业时间以算术级数增加,则恢复精力所需要的时间以几何级数增加,例如30分钟的作业需要10分钟休息,一个小时的作业需要20分钟休息,一个半小时的作业时间则需要40分钟休息。通过休息恢复精力是先快后慢,在学习过程中,休息过长会使注意力减退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休息应以短为主,以积极的休息为主。
3、改善用脑的环境条件。首先,氧是大脑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教室内应空气流通,课间应到室外进行一定活动,早晨、黄昏可以到森林、公园、草地等处活动或学习,吸收充足的氧气。其次是防止噪音。在思考问题时,周围的声音强度以不超过20分贝为宜。当噪音超过肋分贝,则可能导致人的神经活动的紊乱。三是光线要柔和适当。四是学习的桌椅高低和形状要科学。五是环境的颜色和教室的布置也要有利于脑的学习,如周围多用浅黄色和黄绿色等。
4、防止消极情绪的干扰。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努力做到"学而忘疲"。防止学生负担过重,分数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师生关系或同学关系不好等,会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而紧张、抑郁的心理状态,挫折感和冲突的压力都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因此,对青少年学习者来说,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止消极情绪的干扰,是讲究用脑卫生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大脑的物质基础
人的大脑虽然只有1500克左右,重量只占体重1/50,但耗费的营养物质却很多。比如:大脑需要的血液量就是其他器官的30倍,需要的氧气占全身需要量的1/5,全身蛋白质每80天更新一次,而大脑中的蛋白质3小时就更新一次。学习需要依靠大脑内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血液来作为能源。如果能源不足,脑功能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营养。首先要选择一些健脑的食品。其次要合理安排膳食时间和质量。"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是符合学生科学用餐的规律的。还要有保证充足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