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战斗手册:16条生存法则
10381000000027

第27章 法则12 不像主力的部队才是真主力(2)

人其实应与动物一样,当形势不利时,学会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么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么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到浅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这些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古时候,

"李耳化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之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使人理智克制。

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全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静东论学历,是大学本科;论才华,在机关数一数二;论年龄,正当年富力强,但是每一次提升都没有他的份儿,而那些比他能力差、比他水平低、比他进机关晚的人却一个一个成了他的上司和领导。原因就在于:静东只知道显露自己的才华,认为自己这也比别人强,那也比别人好,在处处表现出一种骄傲的态度,从而使一些能决定他命运的人产生反感,认为他尽管有能力,也有才干,但是不谦虚,太骄傲,目中无人。每次考察干部,那些人都是这个意见。而那些善于委屈顺从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却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好评。可见,能屈能伸是一种战术,只要掌握技巧与分寸,便会无往而不胜。

12.3主力也需要帮助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如果需要别人帮助,那么似乎就显示不出自己的能耐,好像成功者都是不需要帮助似的,其实,人们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并且取得成功,共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从来都没有独自取胜的先例。所以,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那么,你是否研究过怎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呢?从古代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中有借势、借机、借德、借智、借力之分。

借势就是借助或倚重别人的力量为自己造成一定的声势。中国古

代最讲究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它的势,一旦势形成则功可成。在现代经

营术中,有很多乘势而兴的例子,就像买电脑,人们首先是到北京的中关村电子城,那里的产品形成了比较好的势头,所以赢得了人们的信赖。也有许多公司为了打出产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为他们的产品进行广泛的宣传,这就是自我造势。在一次广告效应调查中显示,跟着电视广告买名牌的顾客占70%,这充分说明了借势的重要性。借机就是把握事物发展的有利时机,或借助于别人创造的时机,通过良好的运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现代理论来讲,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但只有自身准备充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这种机遇,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捕捉机遇是在瞬间完成的。借德就是仰仗于有德者的威信、信誉,使自己的声誉尽快建立起来,用现代理论来讲,声誉是事业的命脉,失德者必自毙。借智就是集中人才的智力优势,广泛的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最科学的方案,来保证事业的成功。借力就是依靠别人的实力做自己的事业。由此可见,不论古今,要想成就大事业,先要发展自己的实力,在借助别人的力量的种种情况中,借力最不可取。

借力有一种经典的方式,那就是人们往往需要凭靠有钱有势的"巨人肩膀"去实现他的企图。一旦认定了想要攀附的目标,其专注投入的劲头绝不亚于在半空中盘旋以便发现美餐的鹰隼,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蒋介石发迹的历程中,没少使用这种非常"手段"。1916年5月18日,沪军都督陈英士遇刺身亡。当时蒋介石仅仅是陈英士府上的一个团长。陈英士一死,大家都作鸟兽散,蒋介石也被迫脱下军装,跑进租界混碗饭吃。可是,下一步投靠谁呢?一天,他偶然在街上遇见自己在都督府时混熟的酒肉朋友陈果夫。恰好陈果夫认识上海滩的大人物虞洽卿。蒋介石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他所巴望的靠山吗?陈果夫没有食言,蒋介石顺利地见到了虞洽卿,但蒋介石当时只不过在陈英士手下做过团长,在帮会中却没有太高的地位,因此并不受他人的重视,被安排在商行中做一个小职员。蒋介石虽极力讨好虞洽卿,无奈在帮会中没有辈分,总不受重视。他知道,要想尽快出人头地,必须设法进入青帮,拜过硬的老头子。于是,他特意准

备了厚礼,希望虞洽卿能帮他介绍。虞洽卿最终耐不住蒋介石的软磨硬泡,答应把他介绍给上海滩的青帮大亨黄金荣。有了虞洽卿的电话和推荐信,黄金荣自然不敢怠慢。没多久蒋介石就拜过牌位,成为黄老太爷门下的弟子,从此事业兴旺起来。也许连虞洽卿、黄金荣自己也没有料到,十年之后,这个落魄失意的蒋介石竟成了威风八面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虞、黄二人已成为蒋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作恶工具了。蒋介石拼力攀附青帮势力,为他的前程铺就一条光明大道。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就具备这样的眼光和执著劲儿,借助人际关系的力量轻而易举地站到了权势与名利的更高阶层。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做人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是绝对不行的,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就像唐初的重臣李力,他本来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力能如此尽忠故主,肯定是一个忠臣。李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能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如他偷偷摸摸,就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

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种愚忠,实际上李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一致认为他是个正人君子。从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普遍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运用"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句耐人寻味的诗,"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藏了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们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从而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其实,主力所需要的帮助还有一种形式,就如同张释之的例子,他是西汉南阳堵阳人,为人耿直,敢于谏言,严守法规,受到朝野称赞。在西汉文帝时,他因家里很有钱而当上了骑郎。有一次,汉文帝刘恒向上林尉打听管理动物的情况。上林尉回答不出来,便让一个名叫啬夫的动物园管理员从旁代他回答。啬夫的回答令文帝十分满意,认为啬夫很有口才,并打算越级提拔他。张释之对文帝说:"我担心这样做会使天下的人争相仿效,都夸夸其谈而不务实。"文帝觉得这话有理,就没有提拔啬夫,而是将张释之提升为公车令。又有一次,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进入宫门时没有下车行礼。张释之追上去将他们拦住,责备他们不恭不敬。文帝知道这件事后,又将张释之提升为中郎将、廷尉。由于他办事公道,很得人心,当时的人都称赞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当时有个叫王生的隐士,精通道家学说。有一次,他应召进入宫中,一个人坐在朝堂正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