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体制
南朝军队体制,主要分为中军、外军两部分。
中军又称内军。南朝中军以六军为主,即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所统军队。此外,有左、右、前、后四将军,称为四军。宋武帝刘裕曾恢复屯骑、步兵(梁为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军队,以扩大宿卫宫城及京都的兵力。还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所统军队,谓之三将。萧梁曾改骁骑将军为云骑将军、游击将军为游骑将军,另置左、右骁骑将军,左、右游击将军,位在云骑、游骑将军之上。上述诸军皆为中军,但六军是中军主力。中军中的左、右卫宿卫宫阙,其余众军平时保卫京师,战时出兵征讨。宋武帝曾下令:“有征讨悉配以台见军队,行还复旧。”所谓“台见军队”,主要是指中军。南朝中军兵力总数不见记载,但从多次出兵数量看,最多当不过10万人左右。南朝中军实力远不如魏晋中军,甚至不如南朝某些大州都督所拥有的兵力,这也正是南朝内轻外重政治军事形势的特点。
六军中的领军将军,是中军首领,资历名望轻些的为中领军。史称:“领军将军一人,掌内军。”齐、梁、陈各代大体如此。领军将军权力很大,南朝人称其为“端戎”。
南朝太子东宫宿卫兵,由太子左卫率、太子右卫率所统兵。刘裕曾增置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翊军校尉共21人,太子虎贲中郎将10人,殿中将军10人,他们或领兵,或为太子身边的高级侍从武官,以加强东宫防卫,保卫皇位合法的继承人。宋代东宫宿卫兵数量多时有万余人。东宫设太子詹事,职比尚书令和领军将军,总管东宫军政,统率东宫宿卫兵。宋世曾规定,东官兵不得入台城。东官兵由太子直接掌管,不隶领军。但朝廷有事出征,可以征调。
南朝外军,即各地都督所统军队及地方州郡兵。沿东晋旧制,南朝都督几乎遍布于全国,扬、南徐、南兖、徐、兖、青、冀、豫、荆、江、湘、雍、梁、秦、交、广、益、司等州都曾置都督。南朝都督所辖少则一、二州,多则八、九州,最多者至十六州。凡都督皆领兵,有些都督拥有军队数量十分可观,所以当时人说:“群蕃岳峙,锐卒精旅,动有万数。”南朝都督皆兼任刺史,既总数州军事,又总民政,独揽一方大权。各地都督军队总数当为中军数的若干倍,有时某一都督统兵多者,也可超过中军数。南朝外军兵力除布防在与北朝接壤的沿边镇戍外,内地主要分布在荆、扬、南徐等州。荆州驻扎重兵,以接应南北争夺的襄樊前线,扬、南徐二州为京都两翼,其雄厚兵力则为拱卫首都建康。南朝都督由中央任命,君主当然有对其征召调遣的权力,对他们也还有一些具体的限制。如宋孝武帝大明(457~464)年间,曾命令。刺史守宰,动民兴军,皆须手诏施行。”都督概兼刺史,这自然是对都督的限制。但南朝某些都督军队实力既超过中军,又独擅一方军政大权,完全有条件抗命不遵,乃至起兵谋叛。南朝齐、梁两代开国君主都是凭借方镇军队起事,夺得皇帝宝座的。
中央以六军中的护军将军总统都督外军,资历名望较轻的为中护军。史称:“护军将军一人,掌外军。”又说:“今护军总方伯。”因此,护军将军权力也很大,当时谓之“总戎一。但中央对外军的调遣,一般通过皇帝下诏,而护军将军直接指挥都督军队的记载不甚明显。
州郡兵是州、郡所领军队,属地方军。南朝时期,州、郡皆有兵。宋初,北魏犯境,弘农郡太守窦应明曾率郡兵500人参与抵抗。宋元嘉末,孝武帝亦曾令州郡“并出兵”讨伐叛逆。南齐时,曾发南康、庐陵、始兴郡兵征交州。各州、郡根据大小领兵不等。州、郡无权擅自出兵,受所隶都督节制,有战事时直接听命于中央。
南朝中外诸军的领导权总归于皇帝。征发调遣时,皇帝颁诏,尚书下符。南朝尚书八座中有五兵尚书一人,专总兵事。尚书诸曹郎中有中兵、外兵等曹。宋代虽曾一度废五兵尚书,但中兵、外兵曹郎仍设置。中军、外军、东官兵,中央都有权调遣。南朝除皇帝而外,总领中外一切军队的职位,叫都督中外诸军事,凡任此职的可以调遣中外各军。南朝开国之君,都曾在前朝任此职务,因而凭借军权争得皇位。
兵役制度
南朝通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并用。南朝世兵称为军户,仍与普通民户分立户籍,军府统辖,军户不经放免,子弟要世代为兵。但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士兵逃亡、私家分割等原因,南朝世兵的数量日渐减少。再者,由于军户的低贱身份,使其战斗力日见低落。世兵数量的减少和战斗力的低下,反映了南朝世兵制的衰落。因此,南朝兵士来源不得不以征兵与募兵进行补充。征兵即征发民丁为兵。南朝曾多次征发民兵,如宋元嘉末北伐,曾以兵力不足,征发南兖州“三五民丁”。所谓“三五民丁”,即户有三丁者,出一人为兵;户有五丁者,出二人为兵。所征民丁接到命令10日后,就要到指定地点集合。南齐时,齐武帝也曾发扬、徐二州民丁为兵。南朝的征兵,不是经常性的制度,仅在有重大战事时临时征发。征平民为兵,常为临战应急。因未经训练,军纪和战斗力极差,所以他们在军队中并不占有主要地位。南朝军队的主要兵源来自招募。募兵时多招募有军事技艺的劲勇为兵,战斗力强。这是维持军队数量,尤其是维持军队战斗力的可靠途径。南朝募兵极为盛行,内外军队大多由招募者组成。如宋元嘉末与北魏大战前,就曾招募“天下弩手,不问所从,若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宋明帝即位时,四方反叛,曾派人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南齐时,防戍北边与北魏对垒的军队,多为募兵组成,对外用兵,也多用募兵,永明年间,因北魏声言南下,齐武帝曾“广设召募”。梁、陈也都是以募兵为军队主力,其开国之君梁武帝、陈武帝都以募兵起事。南朝各代方镇所统的大量军队,大都是靠召集宗族乡里或流亡农民组成的。总之,南朝时期,募兵是军队的主要来源,通过招募集兵是最重要、最流行的方式。募兵不是终身为兵,应募为兵者,在一定期限后,就可以免除当兵的义务,因而兵士身份地位提高了,其战斗力也增强了。
军队的兵种
南朝军队有水军、步兵、骑兵等兵种。南朝的地理特点是江河湖泊星罗棋布,又曾先后以黄河、淮水、长江为守,因而南朝水军极为发达、南朝各代出兵,或以舟师为主,或必辅以舟师。如宋元嘉末,与北魏大战,太子刘劭总统水军,当时沿江战船相接,达六、七百里之远。梁代平定侯景之乱,荆州水师起了重要作用。陈宣帝在位时,平西将军、郢州刺史鲁广达曾领舟师4万,进驻江夏。南朝水师战船种类很多,见于史籍记载的,大船有金翅、青龙、平虏、楼舰等名称,大舰上置重楼,高达10余丈。此外,又有蒙冲、斗舰,梁徐世谱又创制拍舰、火舫、水车,这些船大多用于攻坚陷阵,如拍舰,上装以拍竿,可以拍碎敌人船具。拍竿本是舰用重型兵器,出现于东晋初,称“桔槔”,至南朝始称“拍竿”。蒙冲,专用于冲锋,划船者和战士皆在船仓内,刘裕征后秦时曾用此类船。火舫,是在船上装以火攻之具,战斗时焚烧敌人舟舰。梁朝侯景军中有一种“舟乌舟了”快艇,配160桨,“去来趣袭,捷过风电”。南朝除水军为主要兵种外,步兵地位也很重要,宿卫守边,攻伐征战,都主要由步兵担任。骑兵在古代战争中战斗力最强,南朝也拥有骑兵,但因其地理环境特点,骑兵远不如水军与步兵发达。南朝虽也常以骑兵出战,如宋元嘉七年(430),就曾命骁骑将军段宏率8000精骑,随到彦之北伐。齐、梁、陈等朝也常以步骑配合出战,但从总体上看,南朝骑兵不甚发达。所以,刘宋元嘉末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分析南北双方军事形势时说:“我步彼骑,其势不敌。”说明南朝军队脱离了适宜水军的南方地理环境后,就要以步兵为主了。
军队编制
南朝军队编制的最高一级单位是军,军有军主、军副,负责指挥全军。军的基本兵力有多少,史无明文,根据一些史料推测,一军大约有兵2000余人。军以下的单位是队,队有队主、队副,负责指挥全队,一队拥有的兵力,也没有明确记载。但宋武帝刘裕进军讨刘毅,攻破江陵时,“大城内,(刘)毅凡有八队,带甲千余”,又金城(内城)内“尤有六队千余人”。据此推测,则每队大约拥有兵力200人左右。队以下有幢,幢有幢主、幢副,指挥全幢。一幢兵100人,幢主相当于曹魏时的都伯。幢以下又有什、伍,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伍有伍长,什有什长。南朝军队的基本编制由上至下依次是军、队、幢、什、伍。
军队训练
南朝各代比较重视中军的训练。刘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专修宣武场,以操练步兵骑兵。其后,宋孝武帝又在玄武湖大阅水师。南朝各代皇帝都在宣武场讲武,训练步兵、骑兵,在玄武湖训练水师。讲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平时训练军队,战时便于指挥战斗。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宣扬国威。
后勤制度
南朝的军事后勤工作,由中央设专门部门管理。制造弓弩枪槊铠甲等兵器战具诸事,由尚书库部郎负责,具体由少府、尚方、东冶等部门制作。南朝中央设南、北二武库,兵器制好以后,入武库储存,由尚书库部郎掌管。建造战船,装配水师等军,则由都水使者、尚书水部郎负责。军队粮食衣着供应,由度支尚书主管。关于外军后勤供给,各地都督府下也有武库、粮仓等后勤设施。军队出征时,由武库配给兵器甲仗。如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劭谋反,将原来发给诸王及各处的兵仗,全部收存武库。刘宋末年,桂阳王休范谋反,形势危急,来不及发放兵器,开南、北二武库命将士自取。萧梁天监四年(505)北伐,主帅萧宏为梁武帝之弟,库部发给的兵仗全为精品,因而军容甚整。军队出征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专派吏、民运送军粮兵器等辎重。兵士出征之后,尚书省还要按期供应兵器、战具、粮食等军资。或从京师运送,或命令各州郡运送。当时交通不便,在战争中后勤辎重供应较为艰难,因而对战争的成败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