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57

第57章 神秘的“火炬”(1)

第二战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一直希望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丘吉尔的态度很坚决,坚持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斯大林的要求。而在国际联盟正式建立后,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阿卡迪亚会议结束后,丘吉尔于1月15日启程回国。当他回到英国时立即发现,由于在战争中屡屡失利,英国公众舆论的情绪低落,他领导的保守党政府遭到了人们的攻击。他决定就信任问题举行一次议会辩论。

1月27日,英国下院就对丘吉尔政府的信任问题开始议会辩论。辩论开始后丘吉尔首先发言,在宣布隆美尔的部队有三分之二的人“受伤、被俘和阵亡”之后,他坦率地称赞隆美尔“是一位极其果敢而机智的敌人……,若撇开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不谈,我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丘吉尔还谈到了政府对苏援助,谈到华盛顿之行的政治和军事成果,最后,他说:“我要求进行信任投票就是因为情况糟糕,而且更糟糕的还要到来。”“我在这时候要求给我非常的支持”,“我就是议会和全国应该责备的人,因为我为他们服务得不够好。虽然发生了过去的错误,而且今后还会发生,可是我若得不到他们的信任和诚心诚意的帮助,我也无法有效地为他们服务。”结果经过3天辩论后,政府获得信任票464张,不信任票仅1张,丘吉尔大获全胜。罗斯福为此还专门给他发了贺电,并安慰丘吉尔说,他要求国会对日宣战时,“这里也有一个人投票反对我们。”

丘吉尔虽然在议会取得了胜利,但战争局势却仍在恶化。在北非,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夺取了班加西。2月12日,3艘被围困在法国布雷斯特的德国巡洋舰成功地穿越英吉利海峡,从英国海军和空军的眼皮底下逃脱,溜回到了德国港口,使英国军队的声望受到很大打击。

就是在这个时候,要求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德军对苏联的压力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英国,与丘吉尔政府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从苏德前线引开至少40个德军师的前景问题进行商讨。当时,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苏联红军面对着四百多万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的猛烈进攻,所以斯大林多次提出第二战场问题。罗斯福同他的参谋部也一道拟订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以便减轻苏联军队的负担。为了使这一计划得到贯彻,还特派总统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和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前往伦敦同英方讨论落实。为此,4月3日,罗斯福给丘吉尔写了一封信:“哈里和乔治·马歇尔所要告诉你的一切,均是我由衷之言。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两国人民很有智慧,完全能够看到俄国人今天所杀死的德国人和所摧毁的装备比你我两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即使还没得到全盘的成功,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只有这样,叙利亚和埃及才能转为安全。纵使德国人发现了我们的计划,也毫不足惧。”

丘吉尔希望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时间,但急剧恶化的战争形势和来自罗斯福的压力,还是使得丘吉尔表示可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随后发表的英苏联合公报指出:“在会谈中,就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当务之急达成了全面谅解。”尽管签署了备忘录,但丘吉尔当时还没有拿定主意。他一直认为英国应当主要在外围作战,用局部性的打击、海上封锁、空袭工业枢纽和居民点等办法削弱敌人的实力,竭力避免在西欧同德国主力激战,以免造成重大的实力伤亡。

于是到了7月下旬,罗斯福派霍普金斯、马歇尔将军和海军上将金,到伦敦与英方会商下一步的战略问题时,丘吉尔又推翻了他的承诺。英国方面固执地认为1942年进攻欧洲条件不成熟,使马歇尔关于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意见未能坚持下去。随后丘吉尔和罗斯福又在没有邀请苏联政府参加的情况下单独举行会谈,在关于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回忆录中说他“更喜欢的方案是,利用伊斯的里亚半岛和卢布尔雅那峡谷,从意大利北展开右翼攻势,直向维也纳”。丘吉尔说:“这个路线得到了参与德黑兰三方会谈的英国三军参谋长的完全同意。”而罗斯福则坚持在英国南部渡海经法国进入德国。最后在丘吉尔的游说下,罗斯福终于表态支持在非洲登陆而不是法国登陆,这项决定是在7月25日做出的。罗斯福要求这一作战计划最迟必须在1942年10月30日执行。丘吉尔还为北非作战计划取了一个更响亮的代号——“火炬”。

接下来,丘吉尔必须要做好一项艰难的工作:向斯大林通报英美改变登陆地点的决定。8月初,由于托卜鲁克失守,丘吉尔前往中东视察,在开罗他做了两项重要任命: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接替奥金莱克的职务;伯纳德·蒙哥马利担任第八军军长。8月10日深夜,丘吉尔直接从开罗飞往莫斯科。8月12日抵达莫斯科。在莫斯科,丘吉尔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他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外八英里的国家别墅七号下榻。

当天晚上丘吉尔就到克里姆林宫拜会了斯大林,他开门见山地说明了来意。英美放弃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对斯大林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愤怒地反驳了丘吉尔的说法,会谈气氛“阴森而沉闷”。不过斯大林的这种愤怒情绪,早已在丘吉尔的预料之中。他事先已想好这次会谈的方式:首先向斯大林通报坏消息,然后谈一些斯大林感兴趣的问题,等气氛缓和后,再说出英美准备1942年在北非作战的“火炬”计划。果然,斯大林虽然对盟友违背协议不满,但对登陆北非作战却非常感兴趣,他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还特别关心“火炬”计划实施的时间,丘吉尔回答说,不迟于1942年10月30日,力争在10月7日进行。“火炬”计划使斯大林以及与会的其他苏联人都感到一丝安慰。

第二天双方会晤时,紧张的气氛已经缓解了很多。丘吉尔答应在1942年下半年同苏军一起攻打挪威的德军,并且同意于1943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才使斯大林大为释怀。在当晚的晚宴中,双方都表现得很友好,丘吉尔告诉斯大林说,他在1920年时曾尽力想扑灭俄国革命。斯大林笑了笑说这些事现在都已被宽恕了。“那都是过去的事了”,他说,“而过去是属于上帝的。”

丘吉尔在8月16日黎明结束访问离开莫斯科。莫斯科之行使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建立起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密切而又严肃”的关系,而斯大林扭转战局的坚强意志,也给丘吉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丘吉尔确信,“大西洋两岸的人们正以超人的力量把这个计划推向前进”。因此,他决定以更大的决心推动火炬计划。

“火炬”行动

结束莫斯科之行后,丘吉尔就开始着手实施“火炬”计划。“火炬”行动是美国地面部队第一次在西线投入战斗的军事行动。因此,“火炬”行动的成败无论对英国还是美国都非常重要。

“火炬”行动的目标是:夺取北非登陆场(在维希政府控制下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境内),随后,登陆部队与在埃及和利比亚作战的英国第8集团军协同行动,歼灭非洲大陆上的意德军队。经过慎重考虑,丘吉尔将实施“火炬”战役计划的任务交给了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丘吉尔则每星期邀他到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共进一次午餐,商讨有关事宜,并在登陆地点、进攻部队部署多少等问题上对艾森豪威尔施加影响。

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时,英美双方首先在登陆的确切地点上产生了分歧,英国方面提出深入地中海,在毗邻突尼斯的阿尔及利亚登陆,然后直捣突尼斯;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此时却顾虑重重,他们认为英国人的方案太冒险,提出在最西边的摩洛哥大西洋海岸登陆,然后穿过阿尔及利亚杀向突尼斯,美国海军部也表示没有那么多舰只可以把大批士兵送到地中海。

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经过协商英美双方得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北非登陆战役计划预定在三大港,阿尔及尔、欧兰、卡萨布兰卡实施。关于登陆日期,双方的意见也不一致。直到9月22日,在丘吉尔主持并有艾森豪威尔参加的联合参谋长会议上,才作出最后的决定,登陆日期定为11月8日。

参加“火炬”行动的有英国的四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美国远征军的一个步兵师,总共七个师的兵力。美驻英国的1.8万人组成第2军,由弗雷登德尔少将任军长,在奥兰登陆。另一支美军2.4万人组成西部特遣队,直接从美国本土开来,由后来名扬四海的巴顿少将指挥。第三支部队由美、英军各9000人组成,编为东部特遣队,由美军赖德少将指挥。

而“火炬”行动开始之前,在北非由蒙哥马利指挥的阿拉曼战役已经取得了辉煌胜利。当时,隆美尔指挥的德、意非洲军团武器缺乏,后勤供给也有相当的困难,每个师的实际人数均不超过5000人。而且他们还处于亚历山大将军和蒙哥马利将军领率的两支大军之间,形势对隆美尔十分不利。1942年3月6日,隆美尔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但每次进攻都在惨重的损失下被击退。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屡遭败绩,这使得他对德意军队在非洲的前景失去了信心。3月9日,隆美尔请他的属下施图姆将军代理指挥军队,自己返回欧洲养病,并向希特勒要求迅速从北非撤军。结果就在这时,蒙哥马利发动了阿拉曼战役,希特勒亲自打电话给隆美尔,要求他立即返回北非前线。但此时德军的颓势连隆美尔也无力挽回。

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英美两军的士气。丘吉尔曾在回忆录中意气风发地写道:“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获胜过;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失败过。”

1942年11月8日凌晨,“火炬”行动正式开始,英美盟军兵分三路,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三处登陆。结果盟军在当天就攻陷了阿尔及尔,10日攻陷奥兰。事实上,盟军到达北非后遇到的第一个敌手不是轴心国部队,而是维希法国部队。当时西北非洲大多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战败投降后,维希政府仍然维持着对北非的殖民统治,在法属北非的法军约有20万人,飞机500架。若能争取他们站在英美盟军一边,就可以绝对保证“火炬”计划的成功。为此英美策划营救出被囚禁的法国将军吉罗,并将其送到直布罗陀盟军司令部。盟军安排吉罗发表了号召北非法军停止抵抗的广播演说,但作用不大。为了减少伤亡,艾森豪威尔只好与在北非的法国维希政权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谈判。最初丘吉尔也支持这样做,在艾森豪威尔离开英国之前,丘吉尔曾诚恳地对他说:“如果我能见到达尔朗的话,尽管我极恨他,但我如能匍匐在地上,爬行一英里路而使他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那我也欣然照办。”

到了11月10日,盟军与法方达成停战协定后,在达尔朗的命令下,摩洛哥司令官才宣布投降。11月13日,双方又形成了一个书面协议,以北非的法国军政官员和平民与盟军合作为条件,盟军承认达尔朗对法属北非行政事务的管理权,而北非的所有法国军队则由吉罗将军指挥。但是,由于达尔朗是个臭名昭著的亲德派人物,盟军与达尔朗达成协议一事就在英美国内引起了强烈不满,许多人把协议看做是一桩卑鄙龌龊的勾当。丘吉尔也为之深感不安,专门打电报给罗斯福提请他注意。罗斯福于是在11月18日发表声明,向公众解释了自己的做法:“目前在北非和西非所作的安排,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两天后罗斯福又对记者引用了一个希腊教会的格言:“在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与魔鬼同行。”达尔朗问题并没有困扰丘吉尔和罗斯福太久,12月23日,达尔朗被年轻的戴高乐分子刺杀身亡,法军指挥权落到了吉罗将军手中。

“火炬”军事行动获得了成功,让人欣慰的是在北非登陆的战役中,交战双方的损失都很小。从11月8日到13日,英美联军共损失2225人,法军和居民损失约490入。丘吉尔对登陆胜利大为兴奋。11月10日,他在午餐会上发言说:“战士钢盔上闪烁的光彩和温暖振奋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他认为,战争的转折点来到了。

盟军顺利登陆后,又于11月底占领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进入突尼斯境内,直逼比塞大和突尼斯城下。随后,英美盟军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在北非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夺战,德军的防线一道道被攻破。对战事失去信心的隆美尔经希特勒批准离开北非,返回德国“疗养”,其职务由阿利姆将军继任。1943年初至2月中旬,德军在突尼斯集结兵力,于2月14日发起反扑,被盟军击败。3月下旬,英美联军向敌人据守的马雷特防线发动进攻受挫。4月6日,新的一轮进攻终于奏效;德意军队被迫于4月中旬撤到突尼斯北部。4月19日,盟军发动总攻,经过18天激战,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到1943年5月13日,在北非的德、意军队全部投降,25万人被俘。这是英美盟军当时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北非登陆战役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大批登陆舰艇实施“由舰到岸”的渡海登陆战役,这也为以后的西西里岛、诺曼底等登陆战役提供了有益经验。

分歧显现

盟军在非洲的不断取得胜利,苏联军队在苏德战场上也渐渐由防御转为了反攻,轴心国大势已去。这种情况使美英两国领导人深受鼓舞,他们非常希望与斯大林会晤,共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