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艾森豪威尔
10481300000055

第55章 进军莱茵河(1)

阿登战役失败后的德军仍在垂死挣扎着,但是盟军的脚步已经一天天地向德国本土逼近……艾森豪威尔的战略计划天衣无缝,很快,莱茵兰战役就打破了齐格菲防线。之后,巴顿与蒙哥马利抢渡莱茵河的竞赛终于结束了自拿破仑时代以来没有他国部队渡过莱茵河的历史。除了死守柏林,希特勒已经别无选择。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艾森豪威尔的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德军的军事形势更加困难。北非、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克里特、俄国、巴尔干半岛的大多数地区,意大利和波兰的许多地区、荷兰的一些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甚至东普鲁士都已经失守;芬兰和意大利盟国已经失败;德国的三个主要工业区——鲁尔、萨尔和西里西亚有两个受到威胁,一个被苏军占领;德军的预备队也在阿登之役中几乎被全部消耗光。由于希特勒让德国人对阿登战役抱着过高的期望,因而这一战役的失败更加令人沮丧。

尽管德国在西线上仍保有66个师,但其中很多部队的武器装备很差,有24个师甚至连反坦克炮都没有,德军西壁防线快到了一触即溃的境地了。艾森豪威尔所统率的欧洲远征大军当前的任务便是向德国本土进军,准备夺取莱茵河。

垂死挣扎

纳粹德国暂时是不会投降。在某些领域,他的支撑力量是非凡的。

在军工生产方面,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秋天达到了顶峰。仅9月这一个月,德国就生产了4000多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比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个月生产的总和还要多。截止到1944年11月,德军空军新装备了8000多架战斗机,其中5000多架可投入作战;每个月都大约有25艘潜艇完工,其中大多数配有空气管水下呼吸装置;坦克和攻击炮的产量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1月稳定地保持在每月1600门的水平。

同时,在技术水平上,德军的军事装备对盟军仍占有优势。装有76毫米炮的美军新型“谢尔曼”坦克,仍不如德军50吨“马克一V”型和63吨“马克-VI”型虎式坦克;在空中,一些德国的新式喷气式飞机已经出现在西部战线的上空;德军已普遍使用V-1型和V*2型火箭和导弹,并且有报告说德军不久将拥有一种洲际弹道导弹。

德军在喷气机领域取得的进展在盟军最高层中引起了极大不安,对此,美国驻欧洲的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和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的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及时在1945年1月9日达成了协议,把德国喷气机生产中心和石油一起作为盟军轰炸的首要打击目标。这样一来,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每考虑一项行动时,不得不首先肯定可否及时得到足够的汽油和柴油,燃料的短缺迫使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地固守匈牙利的油田。

在兵源方面,纳粹处于绝望的困境之中。战前的8000万人口中,有近1300万人被吸收进武装部队,其中已经有400多万人被打死、打伤或俘虏。为了补充损失,希特勒在1月19日颁布了一项法令,把45岁以下的成年男子从工业转到军队。2月份,为了组建8个新的师,希特勒又下令征募刚满十七岁的青年。

在战术方面,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许多人早就觉得应该放弃阿登战役,把部队撤到最好的防御阵地上。比如,曼陀菲尔一直说,应该把德军部队全部撤出阿登,甚至撤退到莱茵河的后面。德军最高统帅部内就战术方面的分歧和争吵也愈演愈烈。为了能够把部署在阿登的军队调到就要崩溃的俄国前线,东线德军总指挥古德里安曾与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讨论。终于,1月14日,希特勒对这一要求做出了让步。

也是在同一天,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建议希特勒把西部防线撤到莱茵河,但希特勒以其典型的风格驳回了这一要求,他宁可选择沿萨尔姆河和克勒夫河一带进行抵抗。直到盟军的虎钳在豪费利茨合围时,希特勒才意识到,已不可能保住这条前置防线,从而同意撤退到西墙。

可是,德军指挥官们,特别是陆军总参谋部的那些军官,越来越害怕向元首说出他们的想法了,因为希特勒禁止任何人承认存在任何失败的可能性。他们的元首像一个已经逐渐丧失理性,变得神经质,动不动大发雷霆,训斥别人。或者一会儿情绪激昂,一会垂头丧气。在这种情况下,与希特勒形影不离的随从人员,除了希望他能够温和一点之外,不敢有其他的奢求了。

古德里安的下场就是一个例子。古德里安有时在一天里会同希特勒争吵好几次,气得有一次希特勒惨笑着说:“总参谋部今天得胜了。”最终,古德里安还是被解职了。希特勒任命希姆莱去东部战线尽力挽救局面。

希特勒之所以不愿意提到失败,是有他的原因的。

希特勒非常崇拜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每天闲下来的时候,希特勒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腓特烈二世的文章,有些段落他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我使用欧洲的最杰出的军队发动了这场战争,而今天我得到的却是一堆肥料。我已经没有将领了,我的将军们都是无能之辈,军官们已不是指挥员,部队一团糟……如果你读到关于俄国军队情况的估计,他们也一团糟。可是,他们同样地把仗打了下去。因此重要的是人的永恒的质量,这是军事职业真正的基础。”

“归根结底,这些素质表现在忍耐力、不屈不挠和坚定的决心中。这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天赋若非建立在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狂热的决心中,那么它只是一束幽灵之火。这是人类存在中的最为重要的东西……一个人还要有主宰自己的狂热的决心和自信的胆识,才能够创造世界历史。”

确实,希特勒至今还保存着征服世界的狂热决心,坚持认为目前的战争是一个谁能坚持下去的问题,谁能坚持得更久,谁就能在危险中得到一切。同时,为了获得德国民众的支持,希特勒还大肆宣扬说,如果美国人停止战争,“那么,事情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纽约仍然是纽约,芝加哥仍然是芝加哥,底特律还是底特律,旧金山还是旧金山,一点也不会变。可是,如果我们今天这样说‘我们打够了’,我们就会停止存在,德国民族就会停止存在”。

德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也普遍抱着以上这种态度。与1918年不同,当时,德国人民认识到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的时候,革命和造反便遍布了德国皇帝的整个国土。但1945年的情况不同了,一方面,纳粹用其各种各样的恐怖手段,在人民中成功地建立了比威廉皇帝统治更为广泛的权力基础。由于老百姓害怕希特勒对叛逃军人家庭成员进行惩罚,这使他们更加自愿地支持希特勒。另一方面,纳粹用种种欺骗和蒙蔽手段,煽动起德国人民的民族沙文主义,使更多的将纳粹视为民族复兴标志的群众支持战争。这样,许多德国人仍在热切地盼望德国秘密武器将会得到发展。

苏德两国的历史渊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德国民众决定战斗到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在1917年退出了战争,而现在苏军已经在1月20日踏上了德国的土地,并且正在蹂躏德国的主要地区。

当然,促使德国人继续进行战争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盟军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早在两年前的1943年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英、苏等国便就这一条件达成共识。这对于德国人来说,已经排除了任何分别向西方盟国投降的可能性。戈培尔宣布,德国人现在不要指望能从美国和英国那里得到比俄国好一些的对待了。

所以,德国人民的态度可以概括为:如现在投降,便将失去一切,而坚持下去,兴许会有天助。他们现在正为自己家园同时在东部和西部进行战斗。虽然有一些人愿意投降,但绝大多数人以顽强的决心继续战斗。

“莱茵兰”战役

阿登战役接近尾声之时,因希特勒阿登反攻而搁浅的盟军西线进攻计划又重新拾了起来。经反复研究论证,1月中旬,艾森豪威尔把西线进攻计划呈报给盟军最高统帅部。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苏军大举进攻,严重威胁柏林以后,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调出7个师去加强对东线的防御,西线只留有59个师的兵力。但是,他们企图依托沿西部边境线构筑的齐格菲防线和天然障碍莱茵河,阻止盟军向德军本土推进。

齐格菲防线犹如一道坚硬的外壳,保护着德国的西部边界。齐格菲防线北起荷兰安平东南,南至瑞士与德国边境,全长约600公里。防线北段在莱茵河以西,南段在莱茵河以东,防护着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攻破齐格菲防线,即破坏了德国的经济命脉。

为了尽快打破这个防御外壳,向德国本土推进,艾森豪威尔把这个总的军事行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突破齐格菲防线,肃清莱茵河以西的德军;第二步强渡莱茵河,并合围鲁尔地区的德军集团;尔后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为了突破齐格菲防线,艾森豪威尔决定发起“莱茵兰”战役行动。

在该行动中,艾森豪威尔把蒙哥马利指挥的第2l集团军群部署在北部下莱茵河地区,并决心在这里实施主要突击;把布莱德雷指挥的第12集团军群部署在莱茵河中游地区,在中路突破最坚固的部分;把德弗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群部署在南部萨尔盆地,配合中路部队实施向心突击,歼灭那里的德军集团。

具体要求是,蒙哥马利要消灭莱茵河以西和摩泽尔河以北的敌军部队,并准备把主力放在鲁尔以北强渡莱茵河;美军第1和第3集团军要沿着普吕姆一波恩总轴线向东北推进,随后在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的南面发起一次进攻。摩泽尔以南的战线此刻仍然严格地保持防御状态。

这一计划高度体现了艾森豪威尔作为盟军最高统帅的智慧和经验,战役胜利完成后,盟军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史密斯曾评论说:“在我所知的战役中,这一次是最不走样地按照制定计划的指挥官的规定执行。除了一个小小的例外,战役完全按照最高统帅原先的估计发展。”

即便是艾森豪威尔本人,也对此非常满意。以至于若干年后,他还能够清楚地记得那个计划给他带来的兴奋。艾森豪威尔引述美国南北战争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E·李将军的话说:“幸亏战争是很可怕的,否则我们会变得喜欢它。”

但英国人却提出了异议。

英国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布鲁克反对先消灭莱茵河以西的几乎全部德军部队,然后再考虑在某处渡过莱茵河的计划。他甚至把肃清莱茵河以西莱茵兰地区敌军的计划斥之为“分散兵力”。但是,艾森豪威尔却坚信,莱茵河以西的德军部队最容易打,而对那条难以逾越的水障——莱茵河实施渡河攻击将给盟军造成惨重的伤亡。

如果盟军巩固了莱茵河与摩泽尔河的战线,那么就能以最少的兵力守住很大一段河流,从而能够把兵力集中在关键地区。因此,在经过一些激烈的争论以后,艾森豪威尔仍坚持派第6集团军群肃清科尔马口袋的敌军。为确保胜利,他考虑向担任该任务的法国第1集团军提供一个美国军队——弗兰克·w·米尔本的第21军。

布鲁克仍然不满意,经过几个拐弯抹角的提示之后,他终于向艾森豪威尔提出:“我希望把第12集团军群部署在鲁尔以北,英军部队部署在中部。”

艾森豪威尔终于明白了,英国人的真实想法是担心他的计划会耽误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率先渡过莱茵河。艾森豪威尔对这种只考虑自己,不顾全大局的想法非常气愤,便毫不客气地回击道:“鉴于英军会遭受损失,我自然也不急于想把美军放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让他们去送死。我将用整整一个美国集团军的兵力来加强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向鲁尔以北提供必不可少的兵力,以迅速实施我的计划。我的计划根本不是根据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国家获取荣誉而制定的。因此,我必须告诉您,我的看法是,战斗的荣誉怎么也抵不上为它付出的鲜血。”

但是,英国方面不依不饶,大有将此事捅上天的意思。盟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向罗斯福和丘吉尔递交书面报告。报告写道:

“最高统帅确信,只要在作战行动上是办得到的,他就夺取莱茵河北岸诸渡口,而不必等待消除莱茵河整个河岸的敌人后才采取行动。而且,一俟南部的形势能够允许他调集必要的兵力而不致过度的危险,他就以最大的兵力和无比的决心在北部强渡莱茵河。”

这个时候,丘吉尔首相和罗斯福总统正在赴雅尔塔与斯大林会晤的途中,他们打算在马耳他的英国基地暂停一下,召开一个预备会议。艾森豪威尔便派他的参谋长史密斯将军飞赴马耳他,将报告递交给两位元首。结果,史密斯不虚此行,消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部队的计划得到了同意。

英国的参谋长还是有些勉强,他再三强调要在保证把渡过莱茵河的主攻方面放在鲁尔以北的情况下他才能同意该计划。这样,艾森豪威尔在报告中重申,把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置于蒙哥马利的指挥之下,直到战争结束。这就是说,把整个突破莱茵河的重心在攻势的“左肩”,由蒙哥马利所部承担重担。

这下蒙哥马利满意了。他还写信给布鲁克表达了他的喜悦心情:“艾克同意我所做的一切……我们遇上过一些风暴,但是天空现在晴朗了。”

艾森豪威尔对英国人这种斤斤计较的花招没有什么兴趣,他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随他去吧!”

在莱茵兰战役中,艾森豪威尔击败德军的计划设想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行动”、“伐木工行动”和“低调行动”。

第一阶段“真实行动”由蒙哥马利指挥英军第2l集团军群及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共同实施。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动战役。进攻从马斯河上的内伊奈梅根开始,绕过齐格菲防线的侧翼,然后切人该防线后方,进抵在马斯河后面保持静止状态的登普西英国第2集团军当面。由于需要穿过茂密的雷西瓦尔德森林及其后面的一些设防阵地,必须对行动提供支援,辛普森的美军第9集团军承担这一任务。

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要先夺取鲁尔河坝,在朱利希渡过鲁尔河,之后,推进到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然后向北与从北面来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会合。

“真实行动”一开始时进行得很缓慢。美军在2月2日就开始进攻鲁尔河坝,经过一周的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鲁尔河坝。但是,在进驻鲁尔河坝之后,美军发现,德军破坏了防洪闸,这样辛普森横渡鲁尔河的时间被迫推迟了两个星期。

2月23日,第9集团军开始对鲁尔河对面的德军发动进攻,由辛普森发起进攻的时间比德军预料的早,从而达到了战役的突然性。经过5天的激战,到2月28日辛普森击溃了德军,开始向杜塞尔多夫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