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选运动过程中,艾森豪威尔曾主张进行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争。这个办法的目的是,如果美国不能从欧洲盟友那里搞到士兵,就用亚洲盟友的。然而,转向亚洲的政策同样也是无前途的。连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用三年多的时间都未能打败一向被华盛顿一些人士瞧不起的“亚洲人”,那么南朝鲜傀儡政权的军队则更是力所不能及的了。
出路只有一个:尽快签订和平协定。但是,在签订和约的路途上又出现了一个预想不到的障碍。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突然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好战性。他企图利用北朝鲜和中国战俘问题,破坏和平谈判,并使战事再起。他狂妄地宣称如果需要,南朝鲜军队将单独战斗到“最后胜利”。美国极右势力也跟着叫嚷“不消灭共产势力决不罢休!”
李承晚和美国右派的战争叫嚣,再次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美国的反战运动方兴未艾。要求停止战争的无数信件、请愿书、呼吁书飞向白宫。一封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致艾森豪威尔的呼吁书说:“全世界90%以上的居民,对朝鲜战争怀有愤懑之情。你一点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你只能指望大型报纸、电台、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的帮助。”这份致总统的呼吁书还指出,关于朝鲜战争可以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和全世界蔓延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战争永远不能遏制共产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共产主义在半个世界的胜利而告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将是何种结局?谁知道呢?有可能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胜。”呼吁书的作者代表明尼苏达州的选民坚决要求停止在朝鲜的军事冒险。
当艾森豪威尔进入白宫的时候,这个陷入僵局的战争已经进行了2年6个月零26天。当时他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他的党内最强硬的分子所赞成的,那就是扩大战争,进行大规模的海空攻势,以“击败共产党中国,然后粉碎鸭绿江以南的全部共军,从而统一朝鲜”。这同麦克阿瑟于1951年致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著名的备忘录有某些共同之处。另一条路是为了获得一种光荣的和平,即在杜鲁门政府时期所确定的范围内,继续进行板门店谈判,求得“体面解决”。
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最先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选择后一条道路,在分裂的朝鲜的敌对双方军队之间寻求停战。他要使美国力量“不再消耗在这种外围战争上去,这种战争对于同共产主义作斗争来说,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希望”。他相信结束这场战争是美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1953年3月,艾森豪威尔在内阁会议上说:“在朝鲜对共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攻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金钱的代价。”而且,作为一名军人,艾森豪威尔完全懂得,对中国发动进攻的后果严重而又难以预测。他说:“这一进攻如果终于发动了的话,就很可能不得不在得不到我们主要盟国的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因为他们对于任何这种冒险都是反对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朝鲜打仗,没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因为打过鸭绿江就会冒犯国际舆论。”
为了尽早地结束这场“令人伤脑筋”的战争,在就职典礼前,艾森豪威尔就在杜勒斯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的陪同下,前往朝鲜考察。他们得到的印象是,“美国在亚洲只采取了杂乱的不协调的守势,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长期、全面的战略计划”。
艾森豪威尔进入白宫之后,就采取各种步骤,逐步解决朝鲜问题。
4月11日,在板门店达成了关于交换病伤战俘的协议。
5月22日起,杜勒斯访问印度,同尼赫鲁会谈了三天。杜勒斯希望他的话能通过外交途径传到中国人的耳朵里去,他告诉尼赫鲁说,美国“愿意光荣地结束战争”。
5月29日,美国内阁中再度提出了朝鲜问题。副国务卿史密斯回顾了停战谈判最近进行的情况。他也提到了他从俄亥俄州参议员共和党人布克·希肯鲁伯那里听到的一个消息,那就是“单独干”的情绪在国会中正在增长。史密斯对内阁说,他相信“这是由于国会对于要是美国在亚洲单独行动对付共产主义就将落在美国身上的严重义务,认识不足”。他说,从国会对停战谈判的抨击,可以看出某些国会议员担心,无论如何“停战会使共产党中国被接纳入联合国”。甚至在6月间,当板门店谈判取得进展的时候,李承晚又顽强地反对“任何使朝鲜处于分裂状态的协议”。这位78岁的南朝鲜总统通知美国说,他要求:
“第一,不可更改地答应,如果停战后90天以内召开的国际政治会议没有能统一朝鲜的话,美国就帮助大韩民国以武力统一朝鲜。第二,同意如果政治会议开会90天而仍然没有产生解决办法时,就重新恢复战争。”
6月6日,艾森豪威尔写信给李承晚,扼要说明了美国的立场,他在信中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以战争来进行统一朝鲜的斗争呢,还是以政治和其他方法来追求此项目标……我深信,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大韩民国有必要接受停战。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希望以武力达成朝鲜的统一而使这一苦难丛生的战争拖延下去。”艾森豪威尔还答应:“美国政府,在取得必要的国会拨款的条件下,准备继续给予大韩民国以经济援助,这将使它得以在和平状况下恢复它的饱受摧残的国土。”
然而,李承晚拒绝停战的条款,说:“按照目前的条款,停战对我们意味着死亡。我们一贯要求应该把中共军队赶出我们的国土,即使在这样做时,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南朝鲜国民议会表决“一致反对停战条款”,同时汉城和其他南朝鲜城市到处爆发了所谓“反对停战的示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奉命于6月26日会见了李承晚,耐心地向他说明了美国的立场,并许诺战后美国帮助南朝鲜重新建设。并使李承晚明白,“在任何情况下美国都要实行停战”。经过两周的会谈和施加压力,李承晚让步了,并且书面答应使他的军队处于“联合国军的指挥之下”。7月11日,他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说,为了尊重艾森豪威尔的意志,他将不以任何方式阻挠停战的实施。在同一天,李承晚写信给杜勒斯说,虽然他对于停战条款心存疑虑,但是他将放弃他的信念而对美国的政策让步。李向杜勒斯提出保证,虽然南朝鲜不同停战发生关系,但是南朝鲜政府将遵守停战,以便“给联合国一个通过政治协议来统一朝鲜的机会”。杜勒斯在7月17日对内阁说,由于罗伯逊“耐心而坚定”地同李承晚进行交涉的结果,罗伯逊的任务完成了。
1953年7月26日下午9时38分(美国时间),白宫接到板门店关于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的消息。艾森豪威尔准备在10点钟发表广播讲话。他坐在广播室内维多利亚女王赠给白宫的那张雕花橡木大写字台前等候广播的时候,一个摄影记者问道:“你有些什么感想?”
艾森豪威尔微笑着答道:“战争过去了,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久就能回家来(艾森豪威尔的儿子曾赴朝参战)。”
他对美国听众的演说并不长,他表示对战斗和伤亡的结束非常高兴。然而,他仍认为,有必要提醒美国人民,“我们仅在一个战场上赢得了停战——而不是世界和平。我们现在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停止我们对和平的追求。”他引用林肯的话来结束他这次低调的演说:“不与人交恶,而与人为善。”
对此,美国政治评论家约瑟夫·格登指出:“朝鲜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和外交战略的转折点,它标志美国第一次试图通过诉诸武力来阻止共产主义军事扩张的冒险行动,而且是这类冒险行动的漫长路上的第一步。果不其然,就在朝鲜战争刚开始两个月,美国就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送去了第二批军事援助,以资助其与当地的起义者作战,后来这场起义演变成了越南战争。无论结果如何,美国在以后的十年中,把国家的资源,加上声望名誉,越来越多地投到东南亚、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了保持这种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里,也要消耗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一半,并使美国的无数儿子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枕戈待旦。”
“在美国不甚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约瑟夫·格登进一步写道,“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缝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南北僵持状态,同共产党,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尽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艾森豪威尔主义”出笼
1956年12月6日,在新一届总统选举中,艾森豪威尔以1000万张选票的绝对优势战胜了他的对手史蒂文森后,实现了他连任总统的梦想。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并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而是打着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幌子,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填补所谓“政治真空地带”。正如中东地区一些公众舆论所指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是一个奴役新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国家的人民的大规模计划,是地地道道的殖民主义,是一种新的侵略工具。”
在连任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艾森豪威尔正式抛出了他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他说:“新兴力量和新兴国家在全世界崛起进行斗争。从北非的沙漠到南太平洋的岛屿,1/3的人类进入了一场争取新的自由——摆脱极度贫困的历史性斗争。”他说世界到处刮起了“改变之风”,共产党人想使这些风朝着他们的方向刮,以便剥削第三世界;冷战的伟大战场已经从局势比较稳定的欧洲、朝鲜和福摩萨转移到局势剧烈动荡的非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
苏伊士事件使艾森豪威尔惨痛地认识到,第三世界对美国的重要性。他告诉美国公众说:“没有人能独自生存,如果第三世界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它就要变成共产党。如果其他国家不繁荣,美国的繁荣甚至也不能维持下去。”他要求民主党和共和党必须正视现实,采取适应当前斗争的新的对外政策。艾森豪威尔最关心的是,如果第三世界“赤化”,西方将得不到原料,美国的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削弱和影响。
为了维护美国垄断阶级的利益,1957年3月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会所通过的美国对中近东的政治纲领,它的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咨文里,企图把它说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新的、“被迫”采取的步骤,是为了“保证”和平和自由免受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而由美国政府承担起来的沉重“负担”。其实,这个政策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中的第二个新阶段。在美国的扩张计划中,中近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近东问题专家霍斯金斯,早在1954年出版的一本书里就说明了美国对待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他曾露骨地宣称:“中近东各国人民的政治趋向,对于任何想夺取世界霸权的集团说来,都是一个首要问题。”
近东对美国所具有的意义还在于,这个地区不仅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石油蕴藏量的2/3,而且地处欧亚非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夺取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和英国的垄断组织之间,早就进行着剧烈的斗争。美国统治集团很早以来就梦想在近东的主要阵地上将英国排挤出去;取代这个老牌的殖民国家的地位,建立自己的独占统治。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纲领规定:(一)同中东一般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进行经济合作和援助以发展他们的经济;(二)对这个地区希望获得军事援助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执行军事援助的计划,(三)在近东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以“保护”这个地区的国家免受“国际共产主义的侵略”。为了这个目的,美国拨出两亿美元由总统支配。艾森豪威尔宣称,美国“对于任何其他国家人民并不谋求建立政治或经济的统治,而只是关心中近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只是对他们提供援助”。
美国渗透中近东的历史事实证明,美国对于这个远隔几万公里的地区兴趣的增加绝不是偶然的,绝不是关心近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这个兴趣的发生不仅由于本地区的巨大的地下资源,也出于帝国主义的战略考虑。
当“艾森豪威尔主义”刚出笼的时候,美国垄断组织在近东拥有的石油资源总值计2750亿美元。为了开发这些资源,美国垄断组织已向近东国家投资20亿美元。美国垄断组织从其投资中攫取的巨额利润,比之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石油公司的利润要高出好多倍。石油垄断组织获得的利润,在美国为10%,在南美为25%,而在中近东则为75%。正因为如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中东地区给予特别的关注。
美国统治集团竭力想利用英法两国地位的削弱,而在近东出现“力量真空”的借口来为自己的侵略政策辩护。按照这种理论,如果在世界某一部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因为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而被迫撤退,那就会形成一个空白地带,即一种“真空”。为了保持西方世界的势力,美国就应当来填补这个“真空”。每当需要为美国的侵略意图寻找论据时就提出这种理论,这是美国殖民主义的明显反映。正因为如此,中东各国人民才把美国的“真空理论”看作是对自己的最大侮辱,是对他们内政粗暴的干涉。
因此,“艾森豪威尔主义”一出笼就像瘟疫一样遭到中东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他们知道,这个侵略性的“主义”,既不是为了保护中近东各国人民,也不是为了帮助他们。
美国的政客们把艾森豪威尔给中近东国家以“援助”的诺言提到了首要地位。他们指望,刚取得政治独立的阿拉伯各国人民都有着尽快消除自己经济落后的愿望。埃及总统纳赛尔说:“我们的主要愿望就是提高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反对外国的奴役和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