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16

第16章 拥抱苦难,摘取成功(1)

生活常会遇到各种障碍或挫折,遭遇很多困难或失败。李叔同说:“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的确,只要你还能忍耐,还在坚持,你就有希望在最后一秒扭转乾坤。因此,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做命运的主人,这样就能摆脱失败的困扰,走向成功。

危急时刻,更需要放手一搏的勇气

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清·印光大师禅语

“在当今世道,有些人的见识简直很浅显,局势已经到了危急的关头,犹如一个人睡在积薪之上,下面的烈火已经烧燃了。局势已经危急到这个时候,怎么可以悠闲度日呢?要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

弘一法师对这句深有感触。

1938年3月,弘一法师去厦门居住。当时,敌机敌舰经常骚扰厦门。徒弟们就劝他到内地去,弘一法师拒绝了。他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倘遇变乱,愿以身殉。”并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殉教室”。当时的情况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如果不去躲避的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就在这危急关头,弘一法师没有退缩,没有躲避,而是用自己的决心和行动来鼓舞大家,不要放弃,不要害怕。

面对险恶的境地,我们需要实力,但是更加需要勇气,以及不可战胜的信心和毅力。试想一下,既然消极放弃也是失败,为什么不大干一场,放手一搏呢?这样,或许还会出现成功的机会。

三国时的蜀国大将赵云,一身是胆,在危急关头,毫不畏惧,毫不退却,一招“空营计”退敌兵,一时传为佳话。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一战中击溃夏侯渊,曹兵大败,各自逃命。黄忠斩了夏侯渊,提着头,到刘备那里献功。

刘备大喜,设宴庆贺,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忽见一小将前来禀报:“曹操要替夏侯渊报仇,亲领20万大军,驻守在汉水北山下。”刘备与众将议道:“现如能夺取曹军的粮食,必定会挫伤他的锐气。”黄忠说:“老夫愿意担当此任。”刘备说:“曹操非夏侯渊之辈,不可轻敌。你可以与赵子龙一起领兵前往,遇事可以商议。”黄忠与赵云商量劫粮计策,赵云说:“夺粮之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去,如何?”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你先去?”赵云说:“你我都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俩抓阄,谁抓着谁就先去。”黄忠同意了。结果黄忠抓着先去。赵云说:“既然将军先去,我就协助你,我们约定时间,如将军按时返回,我就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还不返回,我就带兵前去接应。”于是二人约定为午时返回。赵云回营,对部下将领张翼说:“黄忠明日去曹营夺粮草,若午时不归,我即前去相助。我营面临汉水,地势险要,你要谨慎守寨!”

当夜黄忠率领人马,偷渡汉水,直奔北山而去。正当东方欲晓,看见曹操的粮食堆积如山,只有少量军士看守。黄忠令部下一齐下马,准备放火,突然曹操部下张郃队伍赶到,将黄忠拦截,围困起来。

赵云在营中等到午时,还不见黄忠返回,急忙上马,带着骑兵前去接应。一路冲出曹军的几次包围,杀至北山下,救出黄忠,及时杀回本寨。

曹操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命张郃、徐晃两员大将追赶。守营的赵云部下张翼,在寨门前迎接赵云入寨,望见后面尘烟滚滚,知道是曹军追来,就命令士兵关闭寨门,上敌楼防卫。赵云上前阻拦说:“休闭寨门!听我安排。”于是大开营门,停止擂鼓,收起战旗,然后在寨外壕沟中埋伏了弓弩手。赵云自己却不进营内,单枪匹马,巍然立于大营门前。

徐晃率领兵马追到赵云营前,天色正黑;见营中寂静无声,一人单枪匹马立于门前,顿时心生疑惑,怕营中设有埋伏,不敢轻易入内。就在曹军踌躇之间,只见赵云举枪一招,两边壕中弓箭齐向曹军射来,曹军惊慌大乱,天色又黑,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赵云大战曹军,汉水边收军器无数。消息报到刘备那里。第二天刘备和孔明一同到赵云营前察看,军士又将赵云大开营门诱敌之事细述一遍。刘备极为赞赏地对孔明说:“子龙真是一身是胆啊!”

赵云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巧用“空营计”,吓退了勇猛的曹军。这种放手一搏的勇气确实值得人敬佩。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在危急关头,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而惊慌失措,或者因为害怕而失去了斗争的勇气,结果,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消极地等待,毫无作为地接受命运的到来,还不如鼓起勇气站起来进行抗争。也许拼命一搏会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甚至能够逢凶化吉,化险为夷。

吃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刺猬!——李叔同禅语

怎样来形容婆婆世界的苦处呢?弘一法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苦处多得就像刺猬身上的毛。这其实就是弘一法师对佛学的理解。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弘一法师能够放弃世人羡慕的舒适生活,进行苦修,造就了他那常人不能具有的吃苦精神,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吃苦对于弘一法师来说是不算什么的,他愿意也乐意接受,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吃苦的环境中才会得到锻炼,从吃苦中获得收获。

其实,苦难的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培养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气的途径。能够忍受住苦难生活的磨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害怕了。

明朝开国大臣宋濂就是这样一个不畏艰难险阻的人。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

宋濂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他守信,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

到了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但是也知道自己所在穷乡僻壤缺乏名士大师,于是不顾疲劳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文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华服奇丽。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看到怕吃苦的人会成功,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苦与甜的相对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先吃苦,吃得下苦,才能享受到最后的香甜。

磨难更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清·天如禅师禅语

天如禅师说:“人活着就像受刑被杀一样,关在牢中,又被强盗追赶,被水淹火烧。这样你才会一心求救,巴不得脱离苦海。”弘一法师非常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磨难更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更容易成功。

1905年,李叔同抱着救国之志去日本求学,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临行前写下“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以表心志。在日本一共学习了6年,在这期间参加了同盟会,决心用革命来救国救民。回来后,加入“南社”,曾填词“魂魄化成精卫鸟,血红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以抒发自己的胸怀。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国家重新陷入混乱之中,军阀割据,年年混战,而国民党内腐败不堪,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想象当初发下的誓言和的豪言壮语,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后来,他又想通过教育救国,振兴中华,可是赶上家道中落,最后的梦想也破碎了。

最后,他决定遁入佛门,潜心研究佛学知识。虽吃了许多的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取得不朽的成就,此生没有白活了。

弘一法师一生历经苦难,受尽折磨,但他从来没有怨言,并不以此为苦,而是把吃苦看做人生前进的阶梯,最终取得巨大成就,修成正果。

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是一个屡经磨难的人。

清朝末年,统治腐朽,国家软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不堪忍受清王朝残酷压榨和外国侵略者疯狂掠夺的各地人民群众,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英勇顽强的抗争,终于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奉旨至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在太平军节节得手后,他眼看办团练已无济于事,即上奏并获准按戚继光的办法组建新军,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宫,编练成一支军队,史称湘勇或湘军。

湘军组成之后,曾国藩即发布《讨粤匪檄》,誓师出战太平军。两军初战时在岳州、靖港,湘军连战连败,曾国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奉诏任湖北巡抚。不久清廷怕他拥兵自重,无法驾驭,又解除他的署任,让他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其后,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来援,设计将湘军水师的轻便快船诱人鄱阳湖,再一举封锁湖口,使仍在长江中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成为“王翼之鸟,无足之虫”,再用火攻,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第二次投水自杀,被随从捞起。此后,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曾国藩挺了过来,都忍受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说:“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我不能显示我得软弱,不肯求别人的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

但是,曾国藩要向朝廷汇报战况,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就用了“屡战屡败”来说明战况。他的部下李元度看见后,就对曾国藩说道:“大人,我认为如果您把奏章中的‘屡战屡败’四字改为‘屡败屡战’的话,境界就大不一样了。文字虽然毫无不同,但次序如此一颠倒,满篇精神就大变了,这几个字表明了大人您决不屈服,毫不退缩的意志。跌倒下了再爬起来,你是不会被打垮的,这样朝廷就还会对大人您给予重任的。”曾国藩听了之后,非常同意,说:“你的建议正好符合我的心意。就照你的意思写吧。”

本来,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连续失败,朝廷对此已经非常的恼火,已经有了罢免曾国藩的想法。但是,当曾国藩的奏章送到京城之后,京都的皇帝与重臣们读后,只觉曾国藩及其率领的湘军精神可嘉,不觉得其屡屡失败有什么罪过,并且继续任用曾国藩征讨太平军。正是因为依靠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屡败屡战,如履薄冰,不断地走出逆境,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曾国藩终率领湘军,会同左宗棠、李鸿章等指挥的部队,逐渐实现了对太平天国的“天京”的战略包围,并在同治三年六月,攻破了“天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名垂青史,主要的原因是在面对困难环境时,没有像常人那样产生畏惧和退缩之心。困难的环境并没有使他们屈服,而是激发了他们身上潜在的力量,让他们迸发出惊人的气概。困苦、坎坷打不垮他们,反而使他们变得更刚毅、更强大。这就是强者成功的秘诀。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不怕磨难的精神,在磨难中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产生作为强者的意识和行动,以适合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成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