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20

第20章 与人为善,为己积福(2)

佛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就是告诫世人,要去帮助那些危难之人,通过帮助危难之人,就是在为自己积阴德。所以,不管是有无佛缘之人,都要把“善”字常记心间,都要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敢于对恶行恶事说不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攘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净空法师禅语

这段禅语说的是:只要听到恶声,就念一声阿弥陀佛来消除,愿一切人不再有恶语与恶行。只要看见有人做善事,就念一声阿弥陀佛来赞扬他,愿一切人都有善行。没事就念阿弥陀佛,佛常在眼前,就能做到念念不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往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

这句话是劝诫世人要止恶扬善,它之所以能深深地锲入弘一法师的内心,因为止恶扬善是大师历来的主张。1927年春,弘一法师在杭州吴山常寂光寺坐关。当时的杭州有一股“灭佛驱僧”的浪潮。弘一法师听说竟然有这样的事,很是不安。于是在当年3月,写信给旧友堵申甫,请他按照名单,把那些倡导“灭佛驱僧”的人约请到寺中来。当时“灭佛驱僧”口号喊得最响的人,其中大多数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过的学生。

那天,所有被约之人到齐后,只见弘一法师慢慢走了出来,步履沉着,仪态端庄肃静,面露悲诚之色。他亲手写了一些字条,然后把字条分给大家,这些人看着自己手中的字条,默默无语。弘一法师自始至终没有说话,就用这些字条阐明自己的立场,以及他对是非善恶的明确态度。

从那以后,“灭佛驱僧”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在权臣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对于严嵩及其同党,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几乎都得让他们几分,唯有浙江淳安知县海瑞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同党,一点不讲情面。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诈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更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更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更,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诈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的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所以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海瑞秉公办事,执法如山,其爱憎分明的作风,垂范于后世,让人钦佩不已。

凡是正义之人,必然是爱憎分明之人。他们对善行、善事会赞赏、效仿;对恶行、恶事则是憎恨,不姑息迁就。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做到爱憎分明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在做善事的时候,可能遇到许多的障碍。当然,越是艰难,越是能够显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修为的高低。

待人处事要有一身正气

以和气连人,则乖诊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皓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李叔同禅语

从字面上来说,这段话可以这样解释:用和气迎人则暴民平息,用正直接物则奸邪消除,用正气处事则疑惧消释,用平静养身则睡梦安稳。

在这里,我们重点说说“正气处事则疑惧消释”。这句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如果自己处理事情有一身正气,别人即便一时对你有误解,迟早也会了解你的用心的。弘一法师告诫自己的弟子:不要怕别人误解你,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义的,时间长了,人们自然会知道是怎么回事的。

唐代的徐有功就是处事敢于仗义执言、挺身而出的人。

在任蒲州司法参军时,徐有功为政宽仁,不忍惩罚。老百姓佩服他的恩德,数次互相约定说:“谁要是犯罪受了徐参军的杖责,大家一定要斥骂他。”不久,徐有功累迁至司刑丞。

时值武则天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但又担心唐朝的大臣密谋诛杀自己。于是便有了周兴、来俊臣、丘神彰、王弘义等酷吏想方设法诬陷无辜,滥用极刑的残酷做法。这些酷吏在天下招徕游手之徒,让他们几看到快马飞驰的人就抓起来,一概以谋反论处。官吏争相以罗织罪状,尽力低毁为能事,而武则天总是以升官、奖赏为鼓励,因此一国上下天天都在告发叛变、揭发罪状。朝野震恐,但却没有一个大臣敢站出来仗义执言的,唯独徐有功屡次犯颜,与武则天争曲直论是非。武则天越是厉色诘问,徐有功就越是正义凛然地与之据理力争。

当时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派家奴去贵乡监督息钱的征收,因为事先与县尉颜庆豫打过招呼,所以家奴们回去时带着弓箭就从市井中过去了。不久李冲随父亲越王李贞起兵反周,兵败被诛。魏州人上告颜庆豫参与了李冲的谋反。负责官员认为颜庆豫赶上了永昌特赦,应判流放。但侍御史魏元忠认为颜庆豫是合谋,不是支党,应诛杀并且抄家。武则天下诏同意。徐有功说:“永昌赦令说‘与李贞一同做恶事的人,魁首已经伏诛,支党中未被揭发的减刑’。思寻‘已经伏诛’这句话,应该是魁首无一漏网了。颜庆豫在赦令下达后被揭发,这应叫做支党了。现在以支党为魁首,这是让放生者再去死。赦免了又治罪,不如不赦;放生了又杀掉,不如不放生。窃以为朝廷判得不当。”武则天生气地问:“什么算魁首?”徐有功回答说:“魁,就是大师;首,就是元谋。”武后又问:”颜庆豫,怎么能不是魁首呢?”徐有功说:“那魁首,李贞就是了。他已经伏诛后颜庆豫才论罪,不是支党是什么?”武则天理会了他的意思,于是免颜庆豫一死。当时左右及在廷内外卫仗的几百人,全部缩着脖子连大气都不敢喘,而徐有功却神色安定语言祥和,一身正气,没有丝毫的畏惧妥协之色。

像这样,凡武则天下诏打入大理寺的,徐有功都挺身而出谏议放他们出来,前前后后有百十家人因为他的仗义执言而获得了宽恕。但是徐有功这种仗义执言的做法与那些酷吏的利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任秋官郎中期间,一次,风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

人被诬陷判了死刑。武则天对宰相们说:“古人以杀止杀,我今天以恩止杀,想通过诸公放任知古等一条生路,赐给他们再生之机,可以吗?”来俊臣、张知默等坚决请求依法处置,武则天不许。来俊臣便把裴行本带来要再核验一遍他先前的罪过。徐有功麦道:“来俊臣违背明主的再生之赐,亏损圣人的恩信之道。”于是武则天把七人的死罪都免了。酷吏们对他恨之人骨。一次,徐有功劝谏武则天给一个大臣免死罪没有成功,秋宫侍郎乘机弹劾他故意要放出反囚,犯了附下周上、析言破律的二重死罪,要求将他收监处死。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但还是免了他的官。

没过多久,武则天想起用徐有功为左肃政台侍御史。他推辞道:“臣听说鹿在山林中奔跑,但到厨房里就命系庖厨了,形势本夹就是如此。陛下把我起用为法官,臣就一定会秉正执法,这样肯定会因此而被论罪处死。”武则天执意授官,还特意褒扬了他。天下人听说徐有功重新当了宫,都兴冲冲地互相庆贺。徐有功谏武则天将赦令放宽,上疏痛斥了从唐末到周初苛严的吏治,请求武则天允许自己对天官遴选的不公平、法司断案的无视法律和深加诋毁,以及三司扣押奏章不上报的事情进行按验劾发,这些意见武则天都采纳了。

然而好景不长,徐有功因为一件事情被牵连了。润州刺史窦孝湛的妻子庞氏被家奴诬告,说她夜里搞妖祟。给事中薛季昶判庞氏死罪。庞氏之子窦希碱上诉喊冤,徐有功了解了冤情,要改判。薛季昶干脆弹劾他与恶逆为党,应判弃市之罪。徐有功正在办公,令史们哭着告诉他这件事。徐有功说:“难道只有我死,而那些人永远不会死吗?”坦然地走开了。武则天叫他来问道:“先生近来断狱误放了许多人,怎么回事?”徐有功答道:“误放,是臣之小过;好生,是陛下的大德。”武则天默然不语。庞氏终于被免除死刑,而徐有功则第二次被贬为民。

后来徐有功又被起用,不久任为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和他一起办案,诬告他放纵逆党。没多久,皇甫文备犯法人狱,徐有功把他放了出来。有人问:“那家伙曾陷您于死地,您今天却让他活了下来,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所说的是私忿,我所守的是公法,不可以私害公。”他曾对好友说:“太理寺,是人命所系之处,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

徐有功在担任司仆少卿期间去世了,享年68岁,武则天赠官司刑卿,中宗即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唐武宗会昌年间追溢徐有功为忠正公。

对人对事就应该像徐有功一样,要拿出点正气来,敢于仗义执言,这样做事不光是为了帮助别人,也是为了求得自己内心的安宁。虽说保全自身是每个人的本能,但应该站出来的时候还是应该站出来,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安逸而畏畏缩缩,这样终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是恶是善,转变全在乎自己

心跳噩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清·印光大师禅语

这段禅语告诉我们:“晚上睡觉做恶梦,是你平时做了一些恶事要受到惩罚的先兆。虽然现实中有善也有恶,善恶转变全在于自己,如果做过坏事而真心悔改,专心念佛的话,那么恶因缘就会变为善因缘。”

弘一法师借用这句禅语告诫世人:做人要心胸坦荡,做事要问心无愧,这样从来就不会心神不宁,半夜做噩梦。那些半夜噩梦惊醒,整天疑神疑鬼的人,一定是做了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要想摆脱这种噩梦的惊扰,只有弃恶从善,真心悔过。尤其是那些曾经犯下错误的人,只要能真心悔过,一心向善,同样会有善缘的。

晋代周处,字子隐,义举阳羡人。他的父亲周鲂,曾经担任太守之职,但在周处少年时就不幸去世。所以,周处从小便失去了父教。他20岁时就臂力过人,喜爱骑马射箭,四处打猎。他不拘细节,性情凶悍粗鲁,恣意而为,简直成了乡中的一害。乡亲们都十分怕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愿跟他交往。

久而久之,周处也知道自己为乡亲们所憎恶,便有了悔改之意。他见父老乡亲们大多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里觉得奇怪,便问他们:“如今天下太平,再加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都如人意,为什么你们还郁郁寡欢呢?”父老们回答道:“现今地方上三害未除,哪里能快乐得起来啊!”周处问道:“是哪三害?”父老答道:“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随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河中蛟龙,常伤人畜,又是一害;至于第三害——”说到此处,父老们有些犹豫,但还是直说了出来:“恐怕要算是你了。”周处听罢此言,沉默良久。经过考虑后,他决然说道:“这三害我都能除去!”父老们欣然说道:“你如果真能除去这三害,那么真是我们地方上的一大幸事!”

周处毅然孤身深入山中。他搜寻到白额猛虎,与它一番拼搏,终于杀死了这只伤人性命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入水中,去搏杀那条蛟龙。这条蛟龙与白额虎相比,其凶猛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在水中或沉或浮,一连三天三夜,毫不知倦。而周处比蛟龙更勇敢,他紧紧跟随蛟龙,与之恶战了三天三夜。最后,蛟龙不敌周处,终于被周处奋力斩杀,血染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