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欲望的追逐中,人们常感觉身心俱疲,却又无法停下走向这个无底洞的脚步。但忙来忙去,多的是更大的贪念和对心灵的负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因此,消减欲望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快乐。所以李叔同说:“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不让名利成枷锁,一生轻松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净空法师禅语
名利,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拼命追求、争夺的东西。为了得到它,人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性命。所以,很多人在名利场上,尔虞我诈、你争我抢、埋伏陷阱……在这种环境里,你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受到很大的伤害。弘一法师在此劝诫我们:放弃对名利的追逐,不要让名利成为自己不堪重负的枷锁。
大师的这些道理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很多人为了获取名利而丢掉了身家性命。
杨国忠本是无赖出身,学识浅薄,才能平庸,仅因族妹杨玉环得宠于玄宗才得以重用,由金吾、兵曹、参军跃居右相,并身领四十余使。杨国忠生活腐败,黩武贪功,专横跋扈。他得势之后,一些寡廉鲜耻、趋骛弃竞之徒纷纷投靠他,以图分得一杯羹。
当然,也有一些明智之士对这个暴发户的前途看得十分清楚,陕州进士张篆学问广,名气也很大,有人劝他去找杨国忠,谋取荣华富贵。张彖说:“你们以为他稳如泰山,在我看来,他只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一旦太阳出来,这座冰山就会融化,还能做你们的靠山吗?”目睹时局的纷乱后,他便隐居到意山去了。
杨国忠当上宰相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即就官员铨选问题向吏部作出指示:“文部选人无问贤与不肖,选深者留之,依资据阈注官。”就是说,不管贤才、庸人,升级一律按资排辈。这样一来,那些候补多年、不能升级的人,一个个得到了满意的官职。杨国忠这样做,既廉价收买了人心,又挑选出一批庸庸碌碌、俯首听命的奴才,可谓一举两得。
为满足奢侈豪华已极的生活,杨国忠还利用职权大肆贪污,聚敛财物。在他家中光是丝织品就积存了3000万匹。
杨国忠曾对人说:“我本来出身清寒,是靠了后宫的关系才到了今天这样的地位,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倒不如生前尽情享乐。”杨国忠这番话道出了这个无赖出身的政治暴发户内心世界的丑恶。
杨国忠所干坏事较之前任李林甫犹有过之。由于他的窃朝乱政,致使玄宗后期政治更加黑暗,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当时潼关陷落,长安指日可下,形势万分危急。玄宗依杨国忠的建议放弃了长安逃往蜀中。在前行的途中,随从护驾的禁军将士经过一天多的紧张行军,已无比饥渴劳困,不愿再走。龙武将军陈玄礼对杨国忠早有不满,他对将士说:“今天下分崩离析,皇上蒙此大难,都是由于杨国忠的胡作非为一手造成的。如不诛之以谢天下,怎能平息四海的怨愤?”众军士回答:“我们早就有这个打算了,除掉了这个奸臣,即使我等身获死罪,也不后悔!”
这时,有20多位吐蕃使者因得不到食物,饥饿难忍,围住杨国忠的坐骑在诉苦。禁军士兵突然大呼:“杨国忠与吐蕃人在谋反!”有人发箭射中了杨国忠的马鞍,杨国忠翻身下马,逃到马鬼驿的西门内。众军士将西门团团包围,一齐追上,将杨国忠斩首。为雪心中愤怒,并将其尸体肢解,用枪挑着他的脑袋挂在西门外示众。
其实,历史上像杨国忠这样的人简直是太多了,他们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正如弘一法师劝诫我们那样:名是枷,利是锁,尘世的诱惑就像绳索一样牵绊着众人,阻碍了人的进步。很多人陷入名利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甚至丢掉了性命。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的争夺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
面对名利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就学一学弘一法师吧!他的前半生是辉煌绚丽:他是一位艺术家,艺术修养全面,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都颇有造诣,他的才华让人无比羡慕。可是,就在这人生的最高峰时,他选择了皈依佛门,放弃令人羡慕的名利,过着苦行僧的生活。面对名利,竟如此之淡漠,可想而知,弘一法师心中的境界是多么地洒脱,多么地宽广。相比之下,过于看重名利的人是否要惭愧呢?虽说普通人很难达到弘一法师的境界,但是我们起码不要陷入名利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也不要被名利左右自己的行为。
远离虚妄,生活就会轻松很多
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净空法师禅语
佛理上说,世间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妄缘,都是不真实的东西,是人心向佛的障碍,要想切实地学习佛法,就要远离这些虚幻的东西。
弘一法师对此深表赞同。在一次演讲中,他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乘船渡江时,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水,气势磅礴,非常欣赏。可是不久,狂风刮来,惊涛骇浪,动天撼地,一叶小舟起伏不定,让人害怕。他吓得嘴张得很大,再也没有心思来欣赏江上的美景。风过后,又是一片宁静美丽的风光。他静下心来,想起自己刚才的恐惧,又看看摇船人若无其事的样子。便问:“你不怕这么大的波浪吗?”“怕什么,不就是水嘛!”摇船人说。
弘一法师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波涛,还是静水,它们都是水啊!快乐或痛苦都是生活。被外在东西所迷惑,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真谛。如果一个人一门心思只为名利、财富、地位、声誉等牵绊,就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来发现生活的美。
所以,只有远离这些虚妄的东西,生活才会轻松起来。
从前,有一对父子同耕作一块土地。一年几次,他们会把蔬菜装满那辆老旧的牛车,运到附近的城市去卖。一天清晨,他们套上了牛车,满载着蔬菜,又开始向他们附近的城市出发了。儿子心想他们若走快些,日夜兼程,第二天清早便可到达市场。那样他们就可多卖些钱。于是他用棍子不停地催赶牛车,要牛走快些。
“放轻松点,儿子,”老人说,“这样你会活得久一些。”
“可是我们若比别人先到市场,我们更有机会卖好价钱。”儿子反驳道。
父亲不回答,只把帽子拉下来遮住双眼,在座位上睡着了。年轻人很不高兴,愈发催促牛车走快些,固执地不愿放慢速度。他们走了四里路,来到一间小屋前面,父亲醒来,微笑着说:“这是你叔叔家,我们进去打声招呼。”
“可是我们已经慢了一小时。”着急的儿子说。
“那么再慢几分钟也没关系,我弟弟跟我住得这么近,却很少有机会见面。”父亲慢慢地回答。
儿子生气地等待着,直到两位老人慢慢地聊足了一小时,才再次起程,这次轮到老人驾驶牛车。走到一个岔路口,父亲把牛车赶到右边的路上。
“左边的路近些。”儿子说。
“我晓得,”老人回答,“但这边的路景色好多了。”
“你一点也不在乎时间?”年轻人不耐烦地问。
“噢,我当然在乎,所以我喜欢看美丽的风景,尽情享受每一刻。”
婉蜒的道路穿过美丽的牧草地,经过一条发出淙淙声的河流——这一切年轻人都没有看到,他心里翻腾不已,心不在焉,十分焦急,他甚至没注意到当天的日落有多美。
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宽广多彩的大花园,老人闻着芳香的气味,听到小河的流水声,把牛车停下来,“我们在此过夜好了。”他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做作,”儿子生气地说,“你对这些毫无价值的东西比对赚钱更有兴趣!”
“对了,这是你许久以来所说的最好听的话。不过,有一点你说得不对,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它们反倒很有价值,因为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老人微笑着说。
几分钟后,他开始打鼾——儿子则瞪着天上的星星,长夜漫漫,儿子好久都睡不着。天不亮,儿子便摇醒父亲,他们马上动身。大约走了一里,遇到另一位农夫,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正力图把牛车从沟里回拉上来。
“我们去帮他一把。”老人低声说。
“你想失去更多的时间?”儿子勃然大怒。
“放轻松些,孩子,有一天你也可能掉进沟里。我们要帮助有所需要的人——不要忘记。”
儿子生气地扭头看向一边。
到另一辆牛车回到路上时,几乎已是早晨八点钟了,突然,天上闪出一道强光,接下来传来了打雷的声音,群山后面的天空变成一片黑暗。
“看来城里在下大雨。”老人说。
“我们若是赶快些,现在大概已把货卖完了。”儿子大发牢骚。
“放轻松些……这样你会活得更久,你会更能享受人生。”仁慈的老人劝告道。
到了下午他们才走到能俯视城市的山上。站在那里,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二人一言不发。终于,年轻人把手搭在老人肩膀上说:“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于是,他把牛车掉转头,离开了那个叫广岛的城市。
在人生路上,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但是也有许多的风景值得我们去看。可是,有很多人为了急于做事,而把美丽的风景忽略了。其实,即使事情做成功了,你也会失去了很多。所以,我们不要为了一些虚幻的东西,而失去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即便你获得地位、名誉、财富,你的生活也将比别人少了很多乐趣。
摆脱虚浮之事,人生方显厚重
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清·彭二林禅语
1937年5月,厦门要举行第一届运动大会,弘一法师为其写完会歌后,受青岛湛山寺住持谈虚法师的邀请去青岛弘扬佛法。大师在出发之前,与来邀请之人约法三章:第一,不为人师;第二,不开欢送会;第三,不登报吹嘘。
从这个“约法三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弘一法师把名利等身外之物看得很淡。
人生虚浮之事很多,名利在弘一法师的眼里也是如此。但是,庸俗浅薄之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名利、地位等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从而陷入名利的深潭中。其实,人生之真实、人生之厚重恰恰在于摆脱这些虚浮之事的困扰。
东汉的名士姜岐就是一个能够摆脱虚浮之事的人,因此,他的人生比别人更有意义。
姜岐,字子平,东汉时期汉阳郡上邦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家里良田千顷,牛马成群。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与哥哥姜岑生活在一起,共同侍奉寡母。姜岐不但聪慧有悟性,而且性情恬静,恪守礼教,对寡母尤其孝敬,在汉阳郡内享有很高名望。
在姜岐七八岁的时候,他就表现得非常懂事明理,孝敬母亲。母亲身体虚弱多病,有时病得厉害,一两天不能进食,姜岐总是坐在母亲床前背诵诗文给母亲听,以宽慰母亲;有时还为母亲捶背,解除母亲的忧闷情绪,常常逗得母亲开心地大笑;有时母亲不想吃饭,他也不吃;母亲因心疼他,只好装作没病的样子有意嚼着饭,姜岐此时才高兴地吃起来。
延熹年间,沛国人桥玄任汉阳郡太守。桥玄初到任时,想找一位有影响的人帮助他治理汉阳郡。经人推荐,得知姜岐是有名的贤士,学问渊博,便派人请姜岐任功曹之职。姜岐则以有病为由,不肯应聘。桥玄很不高兴。他认为姜岐借口有病不愿应聘,实际是不愿与自己共事,于是就命督邮尹益亲自去姜岐住处,逼其赴任。
尹益是汉阳郡人,以前认识姜吱,但没有深交。他久闻姜歧是位孝子,便劝谏桥玄:“以小人之见,姜岐从小就以孝顺闻名,家乡人都很敬仰他,他的崇高品德,不仅在汉阳郡内,就是在全荆州也很有名。倒不如让他在家隐居,教化弟子,通过他的影响,使郡县的民风为之一新。这不是比担任功曹更好吗?望大人权衡轻重,三思而行!”尹益的一番话,说得太守眉开眼笑,他挥了挥手说道:“你的话不无道理,那就照你的话去办吧!”
自此,桥玄、尹益同姜岐结成了好朋友,他们时常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
后来,姜岐的寡母去世了,办理完丧事之后,他主动将田产家资全部给了哥哥,自己则同家人到深山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山区林木繁茂,鸟语花香。姜岐面对美丽的山色,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为何不在这里喂养蜜蜂呢?”
这里从来没有人养过蜜蜂,姜岐自养蜜蜂之后,采集了大量的蜂蜜,他将蜂蜜分送给左邻右舍。人们没有见过蜂蜜,不知它为何物。但尝过之后,都觉甜美异常。渐渐地,在姜岐的带领下,这一带山民都跟着他学养蜜蜂。人们吃不了,就将蜂蜜运往外地去销售。
由于大量养蜂,山民们都富了。许多外地人都把家搬到这里定居下来。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姜岐很有学问,纷纷将自己的儿女带到他家,拜他为师。不久这个山区竟有了近千户的养蜂人家,姜岐的学馆也有了凡百个弟子。山区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
砍柴打猎,纺线织布,养蜂酿蜜,教养孩子。这里居然成了世外桃源。
姜岐隐居山林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荆州刺史那里,刺史便聘请姜岐任荆州从事,可他却不肯赴任。刺史又推举他担任汉代选拔官吏必考科目的主考官,然而姜歧仍不愿离开他那世外桃源。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蒲沂县令,他依然没有赴任,直到年迈无疾而终。
在很多人挤破了脑袋都要谋个一官半职的社会背景下,姜歧却能真正做到视名利富贵如浮云,隐居山林,为山民谋福利,他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