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李叔同讲禅
10512300000024

第24章 心无妄求,知足常乐(2)

真实厚重的人生是什么?是追求名誉、地位等这些在别人眼里的虚浮的东西吗?显然不是。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呢?其实,唯有舍弃名誉、地位、财富等虚而不实东西的束缚,才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实、厚重的人生,我们都应为此而不断努力。

抵住诱惑才是快乐的君子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钱氏家训》中禅语

在这句话中,“花繁柳密”被弘一法师看做是“种种诱惑”,弘一法师对此深有体会,他在面对“种种诱惑”时就没有动摇过。

李叔同出家后,目的很明确,就是做一个出家人,认真潜心研究佛学。因此,世俗中的种种诱惑对于他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他曾经被邀请到北大任教,他曾被政府邀请出任大员,他曾被许诺高官厚禄……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诱惑,但是,他没有动摇,每次都“谢绝”了。如此的坚定,才成就了李叔同“念佛救国、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

历史上的段干木同样也是这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段干木是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得意门生。他不愿为官,把精力用在了经商方面,由于他经营有道,讲求诚信,极重信誉,所以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巨商。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之后,魏斯当了魏国的国君,也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早已闻知段干木的才名。一天,魏文侯决定亲自去拜访段干木,请他出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

当魏文侯一行来到段干木家时,侍从对段干木的家人说明了来意,请家人告之段干木,希望他同魏文侯一见。段干木得知魏文侯来访,对他能礼贤下士,内心确实十分感激。但他已经淡薄了名利,无意仕途,便叫家人转告魏文侯:“段干木巳到外地购货去了,不在商铺。请大王不必久等。”魏文候没有见到段干木,只好扫兴而去。但是,段干木在魏文侯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魏文候更加敬重他了。

一天,魏文侯乘车又路过段干木的家门前,他特地站在车上,手扶车前的横木,专注地盯着段干木的家门,想着段干木能从家中走出来,和他一起共商大计。侍从见此情景,劝说道:“大王,段干木虽有名气,但太骄傲自大了,连大王您都不放在眼里。我看他只是徒有虚名罢了。他的那点学问,怎能跟大王您相比呢?他不值得大王如此敬重!”

“不要胡言乱语!段干木有治国之道,有不贪图权势利禄的美德,不光值得寡人敬重,所有的人都应敬重他。虽然他现在隐居穷街陋巷,但他却受到百姓的拥戴。”魏文候说。

侍从仍不服气地说道:“如果他真有一些本领,那为什么又不敢进宫辅政呢?听说上次您去他家,他根本就不是下乡购货,而是跳墙逃跑了。这哪里是君子的所为?”

“那么,我问你,段干木同寡人到底有何区别呢?”魏文侯问道。

“您是国君,他是贱民,国君和贱民怎能相提并论?您是一块闪闪发光的黄金,而他就像弃之路旁的石头。”侍从答道。

“错了,你完全说错了!我同他的区别是:他注重品德的修养,而寡人则注重的是权势的争夺;他注重的是道义,寡人注重的则是扩大疆土。权势同品德比,孰轻孰重?疆土同道义比,孰贵孰贱?这样一来,是非曲直不是很明白吗?你们因不明是非,不识宝玉,所以只能做一个侍从,而永远不能做我的大臣啊!”魏文侯语重心长地说着。

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东西对人的诱惑简直是太大了。面对诱惑,每个人的态度都不一样。有的人在诱惑面前投降了,这样的人德行就不高,意志就不坚定;有的人在诱惑面前站稳了脚跟,没有倒下,这样的人德行高尚,意志坚强。这些德行高尚的人、意志坚定的人才是真君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不过多奢求,身心才能自在

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明·妙叶禅师禅语

弘一法师用这句话告诉我们:金钱、声色、名利这些世人追求的东西,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它们是使人们堕入地狱苦海的工具,我们不应该执著于此,而是要厌恶它们,抛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这些东西的束缚,自己的身心才能自在。

弘一法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饮食住行极其简单,从不过多奢求,所以他不会受到身外之物的束缚,身心很自由。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宁波,住在七塔寺,夏丐尊居士听说了,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许多的云游僧人,有四五十个。住的地方很简陋,床铺分上下两层,他住在下层。

他对夏居士说,到宁波已经三天了,前两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夏居士问:“那家旅馆条件很简陋吧?”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气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马湖小住几日。大师的行李非常简陋,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打开铺盖,把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子,用衣服当作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居士说:“这毛巾太破了,帮你换一条新的好吗?”

“哪里!还能够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就把那条毛巾打开来给夏居士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师的做人本色,对于吃穿要求很少,也很容易知足,所以他的出家生活过得很自在。

古往今来,有很多不看重名利、不追求富贵的人,因为他们对名利、富贵毫不在意,甘于清贫,所以,他们的生活始终悠闲安逸。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好友,他就是这样一个自在的人。

刘秀称帝后,严子陵知道定会封他做官,可他生来厌恶官场,不愿意享受朝廷俸禄。于是,他隐姓埋名,在齐县境内富春山中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一天到晚,垂钓于溪水之中,怡然自得。刘秀取得天下后,便派人到处寻找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辅助。刘秀让人画了他的画像,派各级官吏四处寻访。

有一天,一个农夫上山砍柴,发现了正在富春江边垂钓的严子陵,觉得他就是画像上的人,便上报官府。刘秀立即命官吏备好车马,装上优厚俸禄,想把严子陵请出富春山,然而宫车去了又回,均无多大收获。

这天,官吏又一次来到富春山,严子陵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普通打鱼人。”使者不管他怎么解释,硬是把他推进了官车,快马加鞭,送他到了京城。严子陵住进了刘秀特意为他安排的房子,每日饭菜相当可口,数十名仆人为他效劳,然而对于这些他不屑一顾。

侯霸与严子陵也是旧时好友。此时的侯霸已今非昔比,他接替伏湛做了汉朝的大司徒。侯霸听说严子陵已到皇宫,就让手下侯子道给严子陵送去一封书信,表示对严子陵的问候。

一见严子陵,侯子道恭恭敬敬地把信递了过去。此刻,严子陵正斜倚在床上,听到是大司徒侯霸派人送信,仍然面无喜色。接过信,大概一看,便放在了桌子上。侯子道以为严子陵因为侯霸没有亲自看望而不愉快,忙又说:“大司徒本想亲自迎接您,因为公事繁忙,一刻也脱不开身,晚上,他一定抽空登门拜访,请严先生写个回信儿,也好让我有个交代。”严子陵想了片刻,命仆人拿出笔墨,他说,让侯子道写。信中写道:“君房先生,你做了汉朝大司徒,这很好。如果你帮助君王为人民做了好事,大家都高兴;如果你只知道奉承君王,而不顾人民死活,那可千万要不得。”他说到这儿停了下来,侯子道请他再说些什么,严子陵没有吭气儿,侯子道只好拿着信回去了。

侯霸听完侯子道的话面有怒色,觉得严子陵不把他这个大司徒放在眼里。于是把严子陵的一番话,报告了刘秀,谁知刘秀却说:“我了解他,就这倔脾气。”

当天,刘秀去看望严子陵。皇帝亲自登门,这可是件大事儿,得远迎才对。可严子陵根本不理,躺在床上养神。刘秀进来后,看到他这副情景,并不恼火,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严子陵的肚子,亲切地说:“老同学,你难道不念旧情,帮我一把吗?”严子陵说:“人各有志,你为什么一定要逼我做官呢?”刘秀听后长长地叹了口气失望地走了。

刘秀封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他不肯上任,仍旧回到富春山中过他的隐士生活,种种地,钓钓鱼。

建武十七年,刘秀又召严子陵入宫,严子陵又拒绝了。

严子陵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间,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事实上,他的无意仕途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像严子陵这样的贤士,必定对名利场上的险恶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其为名利争来斗去,倒不如做山野村夫反而悠然自得,这才是真正悟透生活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如意,整天生活在压抑之中,感觉生活太沉重。可是,这些人要不要自己反思一下呢?是不是自己的欲望太多?是不是自己的奢求太多?为了财富、名利这些身外之物,把自己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从而使自己的身心不自由,生活也不自在了。

克制贪欲,内心才会纯净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弘一法师说,贪欲乃人之本能。和贪欲斗争,其实就是和自己的本能做斗争。因此,要想赢得这个斗争实在不容易,如果不能够获得这个斗争的胜利,那么我们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终生要被它左右。如此看来,贪欲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

曾经有人问弘一法师大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弘一法师回答说:“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永远无法满足它,这也是人性最大的弱点。要想克服这个弱点,还是有办法的,正如弘一法师所说的那样,远离贪婪这块乌云,还自己内心一方纯净的天空。

有人认为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欲望一旦产生,就会发生膨胀,根本就没法控制。其实,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那么要怎样做呢?我们可以学习弘一法师那样,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有一次,李叔同从温州到杭州去,在温州时向庆福寺借过一副碗筷,到杭州以后,就托人转交给庆福寺。碗筷无论怎样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是庆福寺的,就不容得别人侵占损坏。还有一次,他的弟子丰子恺给他寄来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但是宣纸很多,而写字所需的宣纸较少,于是他就写信询问丰子恺,多余的纸怎么处理。丰子恺原本想准备充足一点,剩下的就让大师自己随便处置,但是又没有说明白。弘一法师认为这些纸的所有权模糊,一定要问明白。

我们可以看出,在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根本没必要在乎,可是,弘一法师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在他的心里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贪欲。

可见,贪欲并不是无法克制的。自古以来有许多人都做到了这一点,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塑造了的伟大人格,令世人称赞和羡慕。吴隐之就是以酌饮“贪泉”水,情操仍不渝的一个人。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县人。年轻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他忍让几十年,诸多将相公卿仿佛走马灯一般起落浮沉,来去匆匆,连皇帝也换了好几个。“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上下下乱纷纷”,而他则一直身居要职,并且步步高升。许多人认为他是吉星高照,官运亨通,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能戒除食欲,恪守操行。

在晋隆安之年,朝廷选任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魏晋时代的广州,治所在番禹,辖境相当于现在两广的绝大部分地区。北有五岭,南临大海,山清水秀,佳果终年不绝,所产南珠等各种珍宝更是驰名中外。吴隐之携家小、部属,赴广州上任,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当他们抵达离广州20里的石门时,发现激石远处有一泓泉水,据当地人说凡是饮过此泉水的人,无不陡起贪念,故名之日“贪泉”。

贪泉臭名昭著,无人不知,当地居民又添油加醋,说是只要口沾一滴贪泉水,就会立即燃起万丈贪欲之火,连六根清净的世外高僧,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道也概莫能外。路人传言,神乎其神,自命清高的过客避之犹恐不及,生怕玷污污了自己的清名;利欲熏心之徒也假装正人君子,一提起贪泉便掩耳捂鼻;一般人都认为岭南贪污成风,“风”源便是贪泉。

吴隐之不信邪,他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岭南官吏丧失清操的真正原因,我已经知道了。”于是,他走到贪泉旁边,俯身舀起一杯泉水,“咕嘟咕嘟”喝下肚去,仿佛酌饮美酒一样。喝完咂咽嘴,除了甘甜可口之外,也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

吴隐之微微一笑,当即赋诗日:古人云此水,一款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全诗大意是:古人说这泉水,只要一口沾唇也会顿生贪念,要得千金。假如伯夷叔齐来到这里,不管怎样大饮特饮,他们那清廉之心,也绝不会改变一毫一分!吴隐之一语道破了他酌饮贪泉,不渝清操的真谛:人贪与不贪在于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果然,他在广州任职期间一尘不染,更加清廉。虽然广州物产丰富可他平常吃的不过是过是些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衣服等都十分朴素。当时有些人还以为他是故意装装样子,以显示自己的俭朴。不过时间一长,才知道他真是个清官,不是故作姿态。由于他以身作则,广州地区的贪污陋习也大为改观。朝廷嘉奖吴隐之的廉洁克己、改变风气,进号为前将军。

吴隐之直至逝世,屡屡受到朝廷的褒奖和赏赐,并赐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无不以此为荣。吴隐之更用自己的廉洁奉公换来了世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