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国的王昶在家训当中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以一时的委屈为了后来的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为了最后胜利的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为了强大,那么人世间就根本不会有办不到的事情!古语所谓:“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实则都是真正有才华有头脑的人藏起锋芒、韬光养晦的表现,说通俗点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保存自我,创造时机。
韬光养晦是生存之道,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其实,对敌示弱、献媚甚至不惜用苦肉计,为的就是麻痹敌人,以求得喘息、发展的空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装糊涂”,学会韬光养晦,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解决困难,更快地接近成功。
做人做事不要太张扬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常。——净空法师禅语
不管做人做事,都要懂得深藏不露。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向外张扬,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以失败收场。弘一法师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他一贯主张,人生应该做到“有口若哑,有耳若聋”,低调做人。
弘一法师多才多艺,在艺术、佛学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从来不在人前炫耀自己。正是因为他具有不张扬的性格,才使得他远离外界的干扰,悉心学问,从而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皆是不张扬之人。在事情没有成功之前,他们绝不会张扬行事。当然,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行动,而是藏而不露,暗中积蓄力量,以便取得更好的成就。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就是这样的人。
楚成王和楚穆王时,楚国是南方诸侯国的盟主。公元前613年,楚穆王驾崩,由他的大儿子熊旅继承王位,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继位后,并没有像其他的新君主一样,雷厉风行地做一些事情,而是终日同宫娥、嫔妃寻欢作乐,不问政事。有个名叫刘须的大夫,惯于察言观色,他细观楚庄王举止,认为楚庄王极为贪色。于是,他派专人去郑国,将自己昔日出使郑国时见过的一个绝色女子郑姬,以重金买到楚国,献给楚庄王。楚庄王一见郑姬,喜得眉飞色舞,高兴地对刘须说:“刘须,真是贤臣啊!”刘须得到楚庄王的赞赏,又去越国买来越女,这天姿国色的越女的到来,更是把楚庄王彻底迷倒。从此,他终日深居后宫,同郑姬越女饮酒作乐,还经常带她们到云梦泽打猎游玩。就这样一连混了三年,不理朝政,不出号令。朝政一片混乱,楚国危急。
此时,晋国上卿赵盾已乘机召集宋、鲁、郑、卫、陈、蔡、许七国诸侯盟会,重新订立盟约,共尊晋国为盟主。楚国的忠良见此情形,纷纷议论:“晋国是楚国的强敌,近年一直与楚国争雄。如果楚国不攻打晋国,晋国也必然会攻打楚国。现在,晋国公然无视楚国,独自盟会诸侯,当了霸主。长此下去,楚国必亡于晋。我们必须力谏庄王,与晋国争霸。”
武将伍举冒死寻机会进入后宫觐见庄王。只听得钟鼓齐鸣,眼见一群宫娥正在翩翩起舞,庄王则右抱郑姬,左拥越女,面带微笑,津津有味地赏音乐、观舞蹈。伍举实在按捺不住,疾步过去跪倒在庄王面前:“大王请了。”庄王斜着眼睛看了一下,见是伍举,问道:“将军来此何事?”伍举说:“启禀大王,刚刚有人问了个十分奇异而又有趣的问题,臣下不解。臣知大王聪明过人,特来请教。”庄王说:“是什么有趣的问题,连将军都不理解?那你说来听听吧!”伍举说:“有一只五彩的大鸟,停留在郢都的凤凰山,三年不动、不鸣也不飞,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庄王笑着说:“孤王知道,这不是平凡的鸟。三年不动是在定意志,不飞是在长羽翼,不鸣是为了体察民情。虽然三年不飞,但是飞必冲天;虽然三年不鸣,但必定是一鸣惊人。孤王已经知道你的来意,你且退下吧。”伍举将这个情况转告给楚国的忠臣,大家听到这个情况很高兴,都在等着楚庄王的“一鸣惊人”。
可是又过数月,庄王依然如故,楚国的前途令人担忧。大夫苏从说:“大王如此言行不一,楚国必将灭亡,我等也难免一死。与其看到楚国灭亡而后身死,倒不如现在进谏而死,也落得忠臣的美名。”苏从闯进后宫,一见庄王,倒地大哭。庄王问:“大夫为什么如此伤心?”苏从回答说:“我哭是因为我自己将死,楚国将要灭亡啊!”庄王说:“你如何将死?楚国又如何将亡?”苏从说:“臣下听说‘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大王沉溺于鼓乐声中,不理政事,故楚国将亡。大王要‘谏者斩’,我今来进谏,必定死罪。”庄王听后,抚掌大笑。忽然站起来,左手一把拉起苏从,右手抽出宝剑,郑重地说:“有此忠臣,不愁楚国得不到大治。即日就息钟鼓,罢游猎!”说完,便一剑砍断了系钟鼓的绳索,斥退了正在歌舞的宫女,并且立即上朝理政。
此后,庄王实行改革,修明政治,发展生产,扩充军伍,决心同晋国一争霸主地位。几年的工夫,楚国实力逐渐强大,陆续向周围用兵,征服了南方的许多小部族,打败宋国,又打败了洛阳南边的戎族,在周朝王室附近阅兵示威,使得周天子也派人慰劳他。后来又把中原霸主晋国打得落花流水。过去默默无闻的楚庄王,几年功夫竟然做了各诸侯的霸主,真是“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干成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学会深藏不露,隐藏自己的锋芒,不要露于别人,因为这时时机没有成熟。如果锋芒露得太早,必然就像弘一法师所说的那样,“若浮于外,未久必败”。就拿楚庄王来说,刚刚登上王位,手中大权还拿稳,还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小人。这时,如果就要进行改革,势必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很可能遭遇失败。因此,他故意装聋作哑,暗中查明贤愚忠奸,待时机成熟之后,立即行动,一飞冲天。
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人士也是这样,在没有成功之前,你或许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其实,他们是在暗中积蓄能量,到了关键时刻,立刻挺身而出,一鸣惊人。
事到临头要避免惊慌失措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李叔同禅语
这是弘一法师的名言,意思说:“没事时要戒掉苟且敷衍偷懒的毛病,有事时要避免慌乱造成的惊慌失措。”弘一法师的“有事时,戒一乱字”,就是用来告诫世人,遇到突发事件时有的人会惊慌失措,这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遇事慌乱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因此,事到临头要避免惊慌失措。
公元73年,东汉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在他手下担任代理司马。窦固为了抵抗匈奴,想采用汉武帝的办法,派人联络西域各国,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才干,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班超带着随从人员36人到了鄯善国。鄯善原来是归附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很不满意。但是这几十年来,汉朝顾不到西域那一边,鄯善王只好勉强听匈奴的命令。这次他看到汉朝派去了使者,便殷勤地招待他们。
过了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他们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他起了疑心,问随从的人员:“你们看得出来吗?鄯善王对待咱们跟前几天不一样,我猜想一定是匈奴的使者到了这儿。”话虽这样说,毕竟只是一种猜想。
刚巧鄯善王的仆人送酒食来,班超装作早就知道的样子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几天了?住在什么地方?”鄯善王和匈奴使者打交道,本来是瞒着班超的。那个仆人被班超一吓,以为班超已经知道这件事,只好老实回答说:“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有三十里地。”
班超把那个仆人扣留起来,立刻召集随从人员,对他们说:“大家跟我一起来到西域,无非是想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就变了。要是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人,我们的尸骨也不能回乡了。你们看怎么办?”大家都说:“现在情况危急,死活全凭你啦!”班超说:“大丈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趁着黑夜,到匈奴的帐篷周围,一面放火,一面进攻。他们不知道咱们有多少人马,一定着慌。只要杀了匈奴的使者,事情就好办了。”大家说:“好,就这样拼一拼吧!”
到了半夜,班超率领36个壮士偷袭匈奴的帐篷。那天晚上,正巧刮大风。班超吩咐10个壮士拿着鼓躲在匈奴的帐篷后面,20个壮土埋伏在帐篷前面,自己跟其余6个人顺风放火。火一烧起来,10个人同时擂鼓、呐喊,其余20个人大喊大叫地杀进帐篷。匈奴人从梦里惊醒,到处乱窜。班超打头冲进帐篷,其余的壮士跟着班超杀进去。他们杀了匈奴使者和30多个随从,把所有帐篷都烧了。
班超回到自己的营房里,天刚发白。他请鄙善王过来,鄙善王见匈奴的使者已被班超杀了,就表示愿意服从汉朝的命令。
回到朝廷以后,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司马,又派他到于阗去。明帝叫他多带点人马,班超说:“于阗家大,路程又远,就是多带几百人去,也不顶事。如果遇到什么意外,人多反而添麻烦。”结果,班超还是带了原来的36个人到于阗去。
于阗王见班超带的人少,接见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好。他决定不下,找巫师向神请示。那个巫师本来反对于阗王跟汉朝交好,他装神弄鬼,对于阗王说:“你为什么要结交汉朝?汉朝使者那匹浅黑色的马还不错,可以拿来给我。”于阗王派国相向班超去讨马。班超说:“可以,叫巫师自己来拿吧。”那巫师得意洋洋地到班超那儿取马。班超也不跟他多说,立刻拔出刀把他斩了。接着,他提了巫师的头去见于阗王,责备说:“你要是再勾结匈奴,这巫师就是你的榜样。”于阗王早就听说班超的威名,看到这个场面,也吓得软了,说:“愿意跟汉朝和好。”
假如班超在遇到上面的两种情况的时候不是从容应对,而是惊慌失措阵脚大乱,不知该何去何从,别说把事情做好了,恐怕连自己和手下人的性命也难保了。
在许多的时候,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是惊慌失措,自乱阵脚?还是沉着冷静,从容面对?其实,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对策,万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惊慌失措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一个成功的人,在挣扎中学会心机,在“刀口”下学会镇定,在“冷枪”中学会微笑。世上本没有什么落魄沉哀,当你最后的一丝斗志也逐渐消磨时,也是敌人强弩之末。请时刻牢记:冷静地面对艰难困苦,才能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处事接物要有一份从容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李叔同禅语
弘一法师这句话说的是:真正有涵养的人,在处事接物时总能保持一份淡定从容。这也是弘一法师的真实写照。从弘一法师的经历来看,不管他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处理什么问题,从来没有出现过心神不宁、慌乱失措的状况,其从容淡定的处事态度令人叹服。
“淡定从容”是一个人应对一切事情都要保持的状态。弘一法师告诉我们:如果遇到事情就出现慌乱,那么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清朝中叶,有个叫庄有恭的著名书法家。这庄有恭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是讨人喜爱。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小小年纪就能在遇到事情时保持淡定从容,有节有度。
庄有恭十一二岁时,一次与伙伴们放风筝,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那风筝便飘飘荡荡地掉进了隔壁镇粤将军官署的内宅。其他孩子都傻了眼,呆呆地站在宫署门外,连呼“可惜”,懊恼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唯独庄有恭漫不经心地说:“既然掉在将军署中,取出来就是了,有什么好懊恼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说:“将军的官署,平民百姓怎么进得去?”“即使混进去了,不被当成小偷,打个半死才怪!”庄有恭自告奋勇地说:“那你们在这儿等着,看我进去取风筝。”说着,就慢慢地凑近官署大门玩耍。守门人见是个小孩,也没有在意。庄有恭突然跳入门内,直向内宅奔去。待守门人发觉时,庄有恭已在数十步外了,急得守门人连呼:“站住!”并在后面使劲追赶。
当时镇粤将军正在客厅里与客人下象棋,听到呼声,连忙起身而出,拦住庄有恭,将他带进客厅询问。庄有恭不慌不忙地说明了来意。镇粤将军见他眉清目秀,一副伶俐相,心中已有几分喜爱,问了他家中的一些情况。庄有恭对答如流,镇粤将军更加高兴,又问:“你读过书没有?”庄有恭答道:“正在读。”将军问:“那么,你会不会对对子?”庄有恭蛮有把握地说:“对对子是小事一桩,有什么不会?”将军一听,暗想这小子好大的口气,于是又问:“你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道:“一个字的能对,一百个字的也能对。”将军哪里肯信,对他说:“好,那我就出副对联让你对对,若对不出来,我可不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