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权博弈
1064400000048

第48章 1一战爆发,美联储大发横财

第九章 为财富而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本章导读

没有人会单纯地为了战争而战,因为一旦战事形成,一切不会仅仅是战争那么单纯。依据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次大战,事实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将会百姓的死亡,领土的割让,经济的破败等等,更重要的是还会带来沉重不堪的战争经费。这些,几乎对于每个参加战争的国家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两场战争曾经让他们暴富,让他们无比成功,所以,他们乐于谋划战争,支持战争,甚至积极酝酿战争。

尽管,一场战争可以带来多大的利润难以想象,但有一点人们不会否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就是那个通过向交战国家出售军火敛取了巨额财富的获利者,也正是有了这些金钱,美国才会有后来的经济快速发展。

一场战争的军火销售能有多大,能从中获得多少钱财?

你只需看看下面这个数据就可一目了然,目前,全球最大的100家军工企业的销售总额达1560亿美元,占军工生产总额的75%。天价的数字,甚至会是某些国家几年的生产总值。而要得到这些钱,只需要发动一场战争。在巨额的诱惑面前,美国的银行家们没有理由不去做,不去策动一场规模越大越好的战争,尤其是这场战争不是发生在本国的土地上。

如此看来,大家就会很容易明白,到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是谁获得了利益,谁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九章1一战爆发,美联储大发横财

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拿破仑

相信,初次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感到战争的无情与残酷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它的爆发卷入了40个国家,15亿人口的参加,且死亡的人数高达1000万,伤员更是不计其数。其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领域,除了北美洲之外,恐怕没有幸免,无怪乎被视作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场全球大劫难。

对于这场战争的原因,恐怕有人会讲到1914年的斐迪南大公刺杀事件。可是,一次刺杀就足以引发这么大规模的战争?其背后是否还有隐情?

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追根溯源,就不得不提到德法两国之间的恩怨。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发动普法战争。此役中,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并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事后,两国结下世仇。为了防止法国报复,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采取结盟政策,联合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共同围堵法国,限制其经济发展。法国也不甘示弱,拉上俄国和英国组成“三国同盟”。从此,欧洲形成两大阵营。

在1914年之前,两大阵营彼此僵持,并展开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这种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国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债务泥潭。但高度武装的各国却仍不放弃相互仇视,关系日益微妙而紧张。

危悬一线,两大阵营的矛盾一触即发。当时,恰巧美国驻意大利大使亨利?怀特受指派去拜见英国外长巴福尔。在同亨利?怀特交谈的过程中,巴福尔的语言泄露出来自己的不满——“我们真是呆子,因为在德国建造了许多船只和抢夺了我们的商业之后,我们竟找不到一个理由向德国宣战。” “关于战争并不是一个‘是非’的问题,而是如何保持我们优势的问题。”(见尼芬斯所著《亨利?怀特:美国外交三十年》)。可见,战争只缺少一个突破口了。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导火线被点燃。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之后,俄国在塞尔维亚的请求下,出兵援救。这回,原本相互就有冲突的两大阵营立即都警觉起来。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战争一步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两大阵营之间的彼此宣战。没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既然要打仗,各国就必须为自己的军队掏钱。可1914年时,两大阵营的国家都已因过度的军备竞赛而不堪于重负。他们自身的财力,已被维持庞大的常备军及购买现代化的武器系统耗尽了。据统计,1914年时,仅仅奥匈帝国用在建造军舰的费用就为4051966英镑,而英法等花在在造舰上的钱要比它多得多。可见,两方选择战争,也是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烽火即将燃起,军费却没有着落,欧洲各国政府心急如焚。此时,两大同盟国同时将目光盯住了大洋彼岸美国。当时的美国,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国家;,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更重要的是——1913 年,美国通过联邦储备法,创立了拥有 12 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体系,这样它就能够调动全国的资金,向国外提供信贷。况且,美国当时的财力足以同英国等大国相抗衡。

如果能拉拢这样一个国家来为自己做金融支援,战争就不怕打不赢了。两大阵营的领导者们都想到了这一点,并先后向美国伸出了邀请之手。但美国总统威尔逊却在1914年8月4日发表了《中立宣言》,表示要坚持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因为,在1913年以前,美国还是一个依赖外债的国家,现今经济刚刚有所起色,不宜匆忙参战。

不过,国家不参战不等于美联储的银行家们会没有反应。追逐利润的天性让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战争本身需要大量的战略物资,尤其是战争贷款和战备军火,而这些交易不同于一般的小打小闹,其天价的利润是其他任何贸易所不能比拟的。若能在不触动政治和外交的神经下,进行战争贷款和兜售军火,华尔街的财富无疑将急剧增加,那就会实现银行家们所期盼的最完美的结果。

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政府同意美联储插手借贷。这时,金融界顶级家族——摩根财团(J.P..摩根已经于1913年去世)和美联储主席保罗·沃伯格和美联储纽约银行董事长的斯特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发动美联储的董事们,共同向威尔逊总统建议贷款等事宜。银行家们的巧妙说辞,还是起了作用,总统私下默示,对此事不会予以过多干预。一笔大生意终于到手了!

1914年12月,摩根财团派自己的代理人戴维森来到英国,同当时的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商谈美国提供信贷一事。1915年1月15日,摩根银行与英国达成1 000万英镑的信贷协议,打开美国银行输借外贷的先河。但当时,不会有人想到,最终英国的贷款总额累计30亿美元!按照摩根的规定的1%的手续费,他净赚就有3 000万美元之多!

同时,其他大股东们也积极地向德国和奥匈帝国等发放贷款。由于战争中,敌对双方都关注着彼此的资金及军备武器的进展,因此, 进一步刺激了那些有被威胁感的国家对贷款和军火的需求。于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大笔大笔笔的贷款将丰厚利润塞进美联储银行家们的口袋。

1915年9月,美联储做出了一个震惊金融界的举动。它成功发售了5亿美元的盎格鲁-法兰西贷款!由于贷款的规模空前,这次发售动用了纽约绝大多数的债券承销商和金融机构,并让银行家们费尽心力。但在债券被销售出去后,他们无不大肆庆祝。因为,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就是自己发大财的时候。美联储的银行家们似乎已经能看到无数的金钱正在向自己走来。

战争越往后推进,各国对金钱的需求就越强烈。英国政府为获得更多的资金,在国内低价购入大量美国债券,再让他们在美国的代理——摩根公司将这些债券在华尔街上进行销售。美国投资者一向支持本国的债券,因此,很快英国就获得了一笔30亿美元的战争巨款。

1917年,时局开始变得明朗。英法国等同盟国因实力略为优厚而占据了优势的一方。见德国等大势已去,美联储的银行家们立即建议威尔逊参与战争。这时,原来“中立立场”坚定的白宫领袖犹豫了。他开始担心战争结束后,各大国将会重新瓜分世界,若美国此时不插手,到时将会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威尔逊总统决定参加战争。

1917年4月,美国以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联盟反美为借口对德国宣战,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陆续向战争前线派兵200万人。得到美国后期的援助和供给,英国等同盟国具有了绝对的优势。

究竟战乱,山穷水尽的德国政府支撑不住了。1917年10月,德国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签订结停战协定。随着硝烟和枪声的消失,一战缓缓落下帷幕。

既是战争,总要分出个胜负输赢。只是人们没想到,当整理战局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表面上胜利了的英国,实际是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后期加入的“好事者”—美国和美联储的大银行家们却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在战争中,英国的巨额借贷让它成为了向美国贷款的最大债务国之一。(战前美国欠英国债务30亿美元,战后,英国欠美国47亿美元,来自《每天读点金融史Iv》)并且,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因经济实力的骤退而被美国夺走。几乎是同一时刻,美国正品尝着“食言而肥”的美果。美联储的银行家们已因计算放贷的巨大利润忙得不亦乐乎。据悉,大战期间,美联储提供给英法等集团的军火和各种物资及直接贷款总额将近1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让这些金融家们赚得盆盈钵满。

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发生,无疑给了美联储一个完美的机会。它正是美联储想要的,也的确实实在在地让美联储狠发了一笔战争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