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现代,女子开始获得解放,走入学校,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男人开始恐惧了;到当代,女人独立自主的劲头越发高涨,女博士不断涌现,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受不了。于是女博士是第三性的说法就不胫而走,许多言论都对她们持不太肯定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使她们的平等权利遭到剥夺,这其实也就是古代被男人们所推崇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翻版。唯有如此,男人才能满足几千年积淀的大男子主义。所以,女博士是第三性的说法,恰恰说明现代中国男人思想的匮乏,说明现代中国男人的恐惧,说明他们怕失去男女博弈中的主导权。
距离知识最近的女博士却距离爱情最远,让人心酸;花费巨大代价跨入了博士门槛,却成为社会花边新闻的主角。一个女博士难嫁的社会,折射出的是男性群体的不自信,折射出这个社会离男女真正平等还有很长的距离。毕竟,在我国男女平等的博弈中,男子始终占据上风。所以,当女博士成为一个群体的时候,她们就站在了男女平等博弈的最前沿,遭受种种攻击和非议,被迫接受种种不公平,甚至是奇怪的待遇,就不足为奇了。
9孩子,捧在掌心上的“小皇帝”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以致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母亲点了点头。
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母亲称是。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开始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
专家回答:“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的一个例子。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教育学家说这是教育的失败,是母爱的泛滥而形成的溺爱;心理学家则会认为这是“恋母情节”造成对母亲的依赖。如果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场长期一边倒的博弈,其最终的结局是一场双输的零和博弈。
事例中,母亲总是把儿子看做长不大的孩子,为孩子代劳一切,从一根鞋带开始,一步步滑向“深渊”,致使孩子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是不断地“付出”,孩子是心安理得地享受,所以,这是一边倒的博弈,只是母亲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博弈。作为母亲,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快速地成长,所以什么都包办代替;作为孩子,他把一切都认为理所当然。短期来看,因为孩子那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在母亲手中是简单易行的,所以这种一边倒的“合作”博弈恶果显示不出。但从长期来看,当这位母亲对长大的儿子遇到的问题已经无能为力,而儿子除了依赖母亲也不会寻找别的办法时,必然引发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所以,母亲与儿子博弈的最终结局是一场双输的零和博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父母都会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孩子。但越是这样,越要清醒地认识到,父母与孩子除了血缘关系,还有一种博弈关系,要与孩子形成合作性博弈,就要用正确的方式教导孩子。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形成合作性博弈的几率也就越大。有许多家长,特别是初为父母者,往往认为孩子尚小,不懂事,早期教育作用不大,等到长大再教也不迟。结果是纵容迁就孩子,使孩子养成诸多恶习,最终与父母走向对抗,形成一种非合作性博弈,真是令人心酸。
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取决于父母是否正确教育。如果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一味姑息纵容,无异于在培养“家庭的小皇帝”。缺乏健康心态的“小皇帝”必然是趾高气扬、唯我独尊。这时候父母再希望他们听话、合作就不可能了,因为他们的关系已经从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他们已经没有平等合作博弈的基础了。
为了孩子的将来,也为了自己,善良的父母请多点理性,少点冲动,不要总是把孩子捧在掌心,让他们成为骑在父母头上的“家庭小皇帝”。
10可爱又可恨的会员卡
会员制度是一种“进口”商品。用会员卡能节省钱,似乎成为消费者的共识;用会员卡能吸引顾客,也似乎成为商家最惯用的营销手段。会员卡似乎成为商场、酒店、美容院等一切服务行业吸引回头客的亮点。用会员卡消费,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您办了会员卡了吗”成为一种时尚的问候语。
然而,是否拥有会员卡就能从中受益呢?会员卡到底是商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营销策略,还是暂时获取利益的手段?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或者使用会员卡呢?会员卡仅仅是一种盈利和省钱的博弈策略吗?要想找到答案,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杨女士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实行会员制,声称消费30元积累一分,积累到一定分数就能够换取电饭煲、洗衣机、冰箱等不同物品。她盘算一下,自己家里一年的消费少说也有几万元,半年就可以积累到一台冰箱的分数。于是家中大到家用电器,小到一袋味精她都在该超市买。一年下来,杨女士积累了上万分。可等她带着家人兴冲冲地去换冰箱时,却只拿到了一袋420克洗衣粉。原来,据超市解释,积累的分数3个月结算一次,不主动结算,自动作废。杨女士发现像自己一样情况的人员不少,便一起提出抗议。超市经理拿出会员规章制度,指出超市具有最终解释权。会员询问,超市具有告知的义务,会员不询问,超市不会主动解释。杨女士顿时傻了眼,她觉得会员制简直就是“骗子制度”。
从理论上讲,会员制度是商家和消费者的一种合作性博弈。商家通过会员制度培养一批稳定的消费者,使自己有了固定的客源,尽管各种物品价格降低,利润减少,但薄利多销,仍然可以增大利润总额,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对于会员来说,在这个商店是消费,在那个商店也是消费,成为一家有较高品位、价格合理的商家的会员,每件商品都比非会员减少那么一点点,则不仅仅是直接经济上的节省,还省去了货比三家、来回奔波的购物成本,这同样也是间接上的节省。因此,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会员制理论上是一种双赢的博弈。
但会员制度存在着危机。上述案例中,从表面上看超市是赢家,因为他们仅靠一点雕虫小技就让消费者大掏腰包,而自己却以种种理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应该返还给消费者的利益,可以说商家和消费者实行了一场一边倒的零和博弈。但从长远观点来看,商家显然是输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多如过江之鲫的商家,供求关系的主动权已经转到顾客手中,顾客成为真正的上帝,保持一批忠诚的顾客比发展一批新顾客要困难得多。杨女士慕名而来,成为回头客,显然是潜在的长期顾客,但商家为了眼前的九牛一毛之利,就把顾客推出了自己的服务队伍,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
中国有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商家推走的不是一位顾客,而是一个顾客团队。美国一位推销员曾经说过一句话:“让一位顾客满意,他可以带来八位顾客。”这句话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想象,杨女士必然会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给周围的人,周围的人听后就会避而远之。因为这种不忠诚的会员制度,就像裹着蜜糖的毒药,起初尝试感觉很好,最终还是要坑了消费者。同时,这反过来也坑害了商家自己。这种短视博弈是不可取的。
会员制度本身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广的制度,但如果鼠目寸光,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话,不仅会伤害消费者的感情,也会让商家遭受重创。商家只有把握会员制度的精髓,扎扎实实地与消费者合作,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11就业还是创业——面对事业的艰难选择
“给自己打工”是众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后,会选择创业这条高风险、高收入的道路,甚至部分学生在校园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但过来人都知道创业这条险路走起来困难重重。很多“创业一族”在经历了重重苦难之后,加入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队伍中。
面对商机重重、诱惑重重、危机重重的经济社会,即将走向社会,奔赴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该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和创业的关系呢?
其实,创业和打工实际上并不矛盾。“打工不如开小店”的说法本身没有错,尤其在中国存在一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每年新的劳动力又不断地增长,而我们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又相对有限。中国现在缺乏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性,包括创造劳动岗位的积极性。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是鼓励有能力的人创造劳动岗位,而不是一味地占据各行各业的岗位。不过具体到还没有完全或者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要打工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需要好好权衡。
从全世界来看,大学生创业是必然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学生和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但是,创业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个比较健全的创业环境。而由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GEM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GEM全球创业观察的37个国家中,位居第23名。可见,中国目前的创业环境仍处于非良好状态。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阶段相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条件相关。大学生要创业,必须先培训,积累工作经验是必经之路。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创业,必须有一个对社会环境、经营模式、市场规律熟悉的前提,再结合自己的理想与现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一步一步地进行。如果仅仅凭借一时的冲动,盲目上马,等激情过后,就会面临重重困难,这很容易消耗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耗尽他们仅有的资本。
对大学生而言,要有创业的激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作为最具创造潜力的一个社会群体,应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而不是要求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但是,创业的前提是创造创业的条件,包括资金、社会阅历、相关工作经验等,而在所有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对相关行业的熟悉。工作经验一方面可以从毕业后的工作中取得,另一方面可以在大三、大四积累创业经验。
因此,对于即将或者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就业的发展方向。如果大学生先选择就业,就可以用公司的钱圆自己的梦,把创业成本降低到最低程度。但如果大学生先选择创业,一旦创业失败,就会给今后的就业带来潜在的危机: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说,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角色的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原本求职前的经验很可能成为一种沉没成本,是一种浪费;从企业的角度说,企业知道创业大学生没有“白领文化”或“打工文化”,知道他们事前在创业,就会对他们的稳定性或忠诚度产生怀疑,对他们求职也造成了困难。
总之,就业和创业都是事业,不是一对矛盾的博弈主体,而是一对相互促进的主体,可以互相转化。对于雄心勃勃的大学生来说,先就业,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使自己拥有比较成熟的经济、社会、人力资本,然后再从就业转向创业,相信这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性和切合实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