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逆境真能带来成长?
我们常常会十分崇拜那些有着非凡经历的人们,认为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崛起,必定拥有超强的毅力与信念。就连古人也这么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那么,是不是逆境真的都能够使人们变得更坚强,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呢?
尼采曾经说过:只要不被逆境打倒,我们就会更坚强。仿佛人们都需要遭遇逆境与挫折,才能把自身的力量和潜力发挥出来。这难道是金科玉律吗?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很长时间以来,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一直都在压力以及压力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有关研究证实,压力会使人产生沮丧、抑郁、焦虑,以及身心失调、心脏疾病等。许多曾经亲身面对生命威胁,或者目睹他人惨遭暴力侵袭致死的人,后来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遭遇重大变故后产生的焦虑不安,以及过度反应的身心消耗情况。出现这种障碍的人们有的个性与行为会短时间发生改变,有的则从此更加脆弱,一遇到逆境便惊慌失措或者精神崩溃。
在人的一生中,逆境不可避免。我们不认为逆境一定就能带来成长,但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人们如何安然度过遭遇的逆境,并且善用逆境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长。心理学家花了很多心思想要了解,哪些人会从逆境中成长起来,哪些人会被逆境击倒。一般认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能从逆境中胜出。也许你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但是逆境后是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更容易找出生活的意义。能够发现逆境的意义并从中获益,是个人达到创伤后成长的关键。乐观的人习惯展望人生的光明面,也更容易发现事物中光明的一面。
有一个叫格雷格的中年男人,他的一生在一天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天,他的太太、4岁和7岁的两个孩子突然一起失踪了。格雷格花了3天的时间才发现,他们的安全没有问题,只是太太艾米带着两个孩子,跟几星期前在超市认识的一个男人私奔了。格雷格雇了一个私家侦探,查清了这个男人其实是一个招摇撞骗的家伙。格雷格陷入无限的愤怒、耻辱与悲哀之中,一天之内他最爱的人都离他而去,而且是通过这么荒唐的方式。格雷格找到了身为心理学教授的朋友向他诉苦,朋友告诉他那个惯常骗人的家伙并不具有爱人的能力,很快就会厌倦艾米和两个孩子,他们一定会回来。
事实果然就像心理学教授说的那样,两个月之后艾米回到了格雷格的身边。这个时候,格雷格已经度过了那段最难挨的时候,但是他的婚姻也彻底结束了。格雷格成了单亲爸爸,只能靠一份不高的薪水养家糊口,要为争取两个孩子的监护权与前妻打官司,此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他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十分担心他,担心格雷格无法应付这发生巨变的人生。
几个月后,那位教授遇到了格雷格。出乎教授的意料,格雷格的气色看起来不错。格雷格告诉教授,这段时间他遇到了很多事情,但是有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他,愿意帮助他。很多朋友为他张罗三餐,照顾孩子。他父母卖掉老家的房子,搬过来和他们一起住。一些同事在工作上尽力给予他方便,好让他觉得日子没有那么难过。他说,他的人生观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事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孩子能够在他身边就行。并且,他的脾气也好了许多,不会因为小事而发脾气,变得更有爱心和同情心。即使现在他想到过去的事情还是觉得很痛苦,但是更为积极的想法支持着他,让他和孩子能够体会更多的喜悦。
当人生出现危机的时候,人们面对危机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积极面对、重新评估和逃避。积极面对危机的人们会直接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重新评估的人会先把自己的想法理清,然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逃避的人们会否定或逃避事件的发生,或者借酗酒、毒品等来麻醉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
美国科学家麦凯主持了一场很有意思的实验。他将一群刚刚断奶的小老鼠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另一组只提供第一组食物量的60%。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老鼠的寿命只相当于第二组老鼠的50%左右,而第二组老鼠的免疫力及性功能均远远超出第一组。后来,研究人员陆续对猴子、苍蝇等动物进行了相似的实验,结果也十分相似。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从逆境中获益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逆境可以使人通过面对人生的挑战,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改变原本秉持的观念。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会觉得:如果我是他,一定挺不过去。但是如果真的处于别人那种情况,我们的心脏还是照旧跳动。遇到逆境之后,人们最常学到的道理就是,我们其实比自己以为的更坚强。事实证明,经历过残酷的困境之后,人们更能从容地面对未来。第二,逆境可以改变人们的人际关系。逆境就像是一部过滤器,让你看清身边人的样子。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哪些人不计前嫌或者不计报酬地帮助你,哪些人对你避之唯恐不及。许多研究都发现受过创痛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变得不那么势利,与其他人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好。第三,逆境可以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当下对他人的看法。也许一个满手血腥的刽子手很难变成一个诚心诚意的大善人,但是确实有许多人在面临过死亡威胁之后,整个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癌症病人在病情稳定后回想起当初确诊的状况时,总会觉得那是自己人生中的转折点,而现在的自己更懂得宽容与珍惜。
我们无意夸大逆境的各种影响力,因为一些痛苦所带来的作用会延续深远。只是,吃苦受难并非百害而无一利。逆境是人生的珍宝,是人们磨砺道德与精神的利器。就像莎士比亚在作品《皆大欢喜》中提到的那样:“逆境也有好处,就像又丑又毒的蟾蜍,头上却带着珍贵的珠宝一样。”当人生重新散发出顺境所不可能有的光彩之时,也许外人看不出什么改变,但是自己却能从中感受到成长、力量、成熟与智慧。
现象揭秘逆境不一定就能带来成长,但是人们如何安然度过遭遇的逆境,并且善用逆境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成长则是值得思考的。逆境后是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更容易找出生活的意义。能够发现逆境的意义并从中获益,其实是个人达到创伤后成长的关键。乐观的人习惯展望人生的光明面,也更容易发现事物中光明的一面。
57.期待带来的改变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很漂亮的衣服去逛街,结果好几个朋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朋友说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只是其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再也不穿它去逛街了。为什么人们的看法会由于他人的意见而改变?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这样,我们就明白,如果我们想要一个人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期待”会帮助我们。
古希腊有一个神话,讲的是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情孤僻,为躲避塞浦路斯妓女而一人独居。他善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洛狄忒赋予雕像生命。阿佛洛狄忒为他的真诚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他人的期望和爱使得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实际上,两组老鼠来自同一种群。但是,实验结果却得出了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更少的结论,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测试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欺骗或做了其他使结果歪曲的事情。似乎可以推断,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比拿到笨拙鼠的学生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也许这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因为实验者对待两组老鼠的方式不同。
后来,罗森塔尔进行了下一步的实验,他决定将这个发现应用在孩子身上。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美国加州一所乡村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择了3个班级,对18个班级的学生声称要进行一项“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他给这些学生做了一些关于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之后,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保守秘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些参加过测验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较强,更乐于同人交往,总之,各方面都表现得优秀。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罗森塔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人们心中享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这一谎言发生了作用,它对教师产生了暗示作用,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了学生,比如,在上课时给予那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等。那些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很多原因造成了该效应的发生,比如说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比如说人们对寄予了自己期望的人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或者人们向别人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并提供积极的帮助,使他们不断朝期待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期待结果估量后自认为实现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期待结果对自己又有意义,那么,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这一效应是按“憧憬—期待—行动—感应—接受—外化”这一机制产生的。也就是说,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其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期待所带来的神奇效应。战国时期的管仲在做齐国宰相之前,曾经做过押解官,负责押送犯人前往目的地服劳役。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管仲从来不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目的地就可以了。犯人们从管仲的这种做法中,体会到一种身为犯人从未得到过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的期望和信任对人的行为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古人常说的“用人不疑”,恐怕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现象揭秘当人们对他人怀有一种强烈的期望与爱时,就可能发生人们的行为与期望趋于一致变化的现象。这是因为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
58.音乐是另一种语言
我们听说过许多音乐带来的好处,比如音乐可以帮助人睡眠,音乐可以帮助植物生长,音乐可以改善人的心情等。有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把他们送进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尽管孩子们并不是那么乐意。现在还有人提出,音乐可以让人变聪明。音乐究竟有没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
最近的研究发现,人们可能生来就喜欢音乐。因为人类寻找某些动人声音的行为似乎是一种本能。比如,婴儿能够识别出他熟悉的旋律,即使这旋律的音调和节拍有所改变。还有,母亲的歌声比语言能够引起婴儿更多的情绪反应。有分析指出,母亲演唱给婴儿的歌曲应该相对固定一下曲目和顺序,以便更好地鼓励他们投入地听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