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30

第30章 密钥Ⅵ.未来在行为的彼岸 (2)

而对于成人来讲,音乐通过激活大脑里的某些通路而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些通路更适合处理音乐而不是其他的声音。欣赏音乐尤其依靠右侧大脑的听觉皮层,它专门处理属于音乐的音调变化。相对地,左侧听觉皮层则处理语言里声音的停顿。音乐也可能对我们的思维造成强有力的影响。尽管一些心理学家仍然表示怀疑,但是很多研究已经显示,听音乐能够增强人的空间推理能力。此外,音乐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音乐会刺激大脑里与快乐、奖励相联系的区域,这一区域与性及美食刺激的区域相同。

有的学者还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比贝多芬的音乐更能提高人们的能力。神童莫扎特出生于1756年,他创作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些古典乐曲。1791年,他因罹患急性风湿热而逝世。莫扎特是个天才,有人认为他的音乐能够触及人们大脑的一些特殊部位(其他的音乐则不能),因而可以使人们变得更聪明。此外,他们确信,这个效果对小孩子敏感的大脑尤其明显,因而推荐所有的婴儿每天听一曲莫扎特以益智健脑。他们的这些观点广为流传。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弗兰西斯·洛斯切和她的同事做了一个经典实验。他们请来了36名大学生,并随机把他们分成三组,每组都要执行一个各不相同的为时10分钟的练习。按照实验要求,第一组聆听两首钢琴弹奏的D大调的莫扎特奏鸣曲,第二组则聆听一般的放松音乐,第三组则静坐。练习过后,每个人都要完成标准的测试,以测试他们在某方面的智力,也就是他们操作空间信息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聆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明显比另两组学生得分高。但论文也指出,这个效果只是暂时的,只持续了10到15分钟。

两年后,同一批研究者开展了第二次实验,这次实验花费了好几天时间,请来了更多的学生。学生们再次被随机分成三组。在实验第一部分,第一组聆听莫扎特的音乐,第二组静坐,第三组聆听菲利浦·格拉斯的唱片。再一次,聆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在折纸脑力测试中明显表现得比其他两组好。在接下来几天的实验中,菲利浦·格拉斯的唱片被替换成了讲故事的录音磁带和迷幻音乐。现在,听莫扎特音乐和静坐的两组学生几乎得到了相同的分数,而听故事或迷幻音乐的学生只得了第三名。这些证据显示,莫扎特的音乐可能对智力的某个方面的确有微小而短暂的影响。

这一实验点燃了人们对莫扎特的热情,它甚至变成了远远脱离初始研究的神话。一些音乐评论家居然语气坚定地称,科学证明了莫扎特是比贝多芬更为出色的作曲家。而且,另外一些人很快开始夸大了这些实验结果,甚至宣称只要聆听几分钟的莫扎特音乐就可以让智力长期稳定地提升。

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已经变成了一个神话,许多人都不明就里地相信莫扎特音乐有助于持久全面地提升大脑智力,婴儿尤其受益匪浅。事实上,还没有一个研究证明过莫扎特音乐对提高婴儿智力有帮助,也几乎没有可信的科学证据表明它会对婴儿智力产生持久的或者意味深长的影响。但是科学研究显示,音乐确实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参加音乐课程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但是,很难说清其中的因果关系。有可能音乐课程使孩子变得更聪明,也有可能聪明或有天赋的孩子更喜欢上音乐课。几年前,心理学家格莱恩·切伦伯格决定进行一项研究来厘清这个关系。

切伦伯格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广告,向6岁的孩子提供每周一次的免费艺术课程。140多个孩子被随机分成四组。其中三组在多伦多的皇家音乐学校参加为期几个月的课程,第四组作为对照组则安排在研究结束后再参加课程。在参加课程的三组孩子中,一组学习键盘音乐,一组接受发声训练,一组参加戏剧课程。在参加课程之前和之后,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一份标准的智力测试。

实验结果显示,学习键盘音乐和接受发声训练的孩子智力有明显提高,而参加戏剧课程的孩子和对照组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这样呢?切伦伯格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学会几个有助于自律和思考的关键技巧,包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练习和记忆等。不论如何解释,要提高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广泛地接触音乐是没错的了。

现象揭秘人们生来就是喜欢音乐的。欣赏音乐尤其依靠右侧大脑的听觉皮层,它专门处理属于音乐的音调变化。相对地,左侧听觉皮层则处理语言里声音的停顿。音乐也可能对我们的思维造成强有力的影响。此外,音乐能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音乐会刺激大脑里与快乐、奖励相联系的区域,这一区域与性及美食刺激的区域相同。

59.赞扬的坏处

几乎所有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书里都提到了赞扬,说经常表扬可以帮孩子们建立自信。当孩子通过考试时,表扬他们多么聪明;当孩子画出一幅可爱的画时,赞美他们多么具有艺术天赋。这一方法旨在消除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而集中关注孩子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成绩。如果现在我告诉你,表扬孩子聪明、有天赋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你会相信吗?

通过赞扬孩子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是我们一直相信并努力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觉得,总是告诉孩子他们有多棒,孩子当然就会成长为一个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人。但是,现在这个对人类心理的乌托邦式看法存在着一个问题。我们并不是否认对孩子的期待可以产生“罗森塔尔”似的效应,但是一些研究证明赞扬也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0世纪9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克劳迪亚·穆勒和卡罗尔·德维克对表扬心理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她们在实验中请来了400多名10~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实验者首先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典型的智力测试,即让孩子们看一排各不相同的图形,然后根据逻辑判断说出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在孩子们解答完这些问题后,实验者拿走了他们的答卷,给他们分别计分,但却不按真实成绩反馈给每个孩子,而是有策略地对不同组的孩子给予了不同的反馈。其实每个孩子都做得很好,平均正确地解答了80%的问题。

实验者表扬第一组孩子说他们一定是非常聪明才能解答出这么多谜题,对第二组孩子则保持沉默。按照一些励志类书籍的说法,仅仅几秒钟的赞扬就会对孩子产生戏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显示的确如此,但并不是以他们所预期的方式。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告诉孩子可以选择两个任务中的一个来完成。一个任务非常难,他们不大可能成功,但它具有挑战性,即使是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与之相比,另一个任务容易得多,他们很可能成功,但可以从中学到的东西比较少。被表扬的那一组孩子大约有65%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而没有得到表扬的那组孩子选择较容易任务的只有45%。被表扬的孩子更倾向于逃避挑战而选择容易的任务,这对宣扬“表扬法”的人来说不啻于一个打击。但是,更糟的还在后面。

在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者让孩子们解答更多的谜题。这一次的谜题比第一次的更难,因此大部分孩子都答得不太好。做完之后,每个孩子都被询问有多喜欢解答这些谜题,以及他们回家后还会不会继续做。结果,两组孩子表现出戏剧性的差异。得到表扬的那组孩子不如另一组孩子觉得谜题有趣,因而回家继续解答谜题的意愿也不如另一组孩子强烈。

实验的最后阶段给支持表扬法的人带来了更坏的消息。在做完较难的谜题解答之后,实验者让孩子们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最后的这套谜题和实验开始时孩子们做的第一套谜题一样容易,虽然两组孩子在做第一套谜题时得到的分数不相上下,但最后这套谜题的得分却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其模式与很多励志类书籍所鼓吹的恰恰相反。被表扬的孩子的得分远远低于另一组孩子。

为什么表扬会对孩子产生如此违反人们一般观念的破坏性影响呢?穆勒和德维克认为,这是由几个因素导致的。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也促使他们因害怕失败而避免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万一没有成功,就会显得很难堪。此外,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无异于暗示他们无须努力就可以表现得很好。由此,孩子就会缺少动力来努力付出,因而更可能失败。遗憾的是,如果他们接下来得到了较低的分数,他们的动力甚至可能被完全摧毁,从而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毕竟,低分数意味着他们不如被表扬的那么聪明,而他们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低分数产生的这种心理影响不可低估。穆勒和德维克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个事实:当要求每个孩子告诉同学自己在测试中(包括解答那套较难的谜题)表现如何时,被表扬过的孩子几乎有40%撒了谎,而没被表扬过的孩子只有10%撒了谎。

那么,这是不是说所有的表扬都有害呢?到目前为止,只描述了穆勒和德维克实验中三组孩子中两组的情况。实际上,还有一组孩子得到了真实的反馈“干得好,你答对了80%”之后,也得到了一句简短的表扬。不过,这次实验者只是指出他们一定是很努力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因而表扬的是他们的努力而非能力。这组孩子与其他两组孩子的表现很不一样。当让他们选择挑战性任务或容易的任务来做时,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任务。和其他两组相比,这组孩子比较喜欢解答较难的谜题,并且更愿意在自己另外的时间里继续解答谜题。在做最后一套容易的题目时,这组孩子的得分明显高于第一次。

实验结果清晰地表明,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表扬孩子的能力导致了迥然相异的结果。穆勒和德维克认为,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会更有动力尝试挑战,而不会考虑尝试的结果,因而不会害怕失败。于是,对学习的渴望超过了对失败的害怕,因而他们更愿意选择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容易的任务。同时,这些孩子更有动力在未来的测试中继续努力,因而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且,即便他们在未来失败了,他们也会很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努力不够,而不会产生丧失自信的无助感。

尽管穆勒和德维克的研究是在中学里进行的,但其他一些研究在更小的孩子和青少年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形。这些研究一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产生同等的效果。有的表扬会摧毁孩子的动力,有的表扬则能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告诉孩子他们具有某种特征,比如聪明或者有天分,并不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会鼓励孩子逃避挑战而不是奋力一搏,并且使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丧失信心。相反,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则会鼓励孩子开发自己、努力工作,并且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父母们很容易掉进夸奖孩子聪明有天分,从而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然而,上述研究表明,与其进行这类破坏性的表扬,不如表扬孩子的努力、专心和管理技巧。为了帮助孩子着眼于未来,你应该向孩子提出一些可以反映他们使用的技巧和策略的问题,比如“你最喜欢整个过程的哪一部分”,或者“问题出现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并且尽量说一些具体的表扬,比如,你可以说“你今天踢球踢得真好”,而不是“你很擅长踢球”。

现象揭秘我们一直相信赞扬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且经常将此运用在教育行为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会产生同等的效果。有的表扬会摧毁孩子的动力,有的表扬则能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表扬孩子具有某种特征,并不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会鼓励孩子逃避挑战而不是奋力一搏,并且使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丧失信心。相反,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则会鼓励孩子开发自己、努力工作,并且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

60.心态形成肥胖

按照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肥胖简直可以称作全民公敌。从理论上来看,减肥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使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卡路里,体重就可以减轻。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说肥胖是心态造成的,而心理疗法对减肥的效果非常好,你会相信吗?

虽然我们常说“心宽体胖”,但是人们还是对肥胖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不管是从审美还是健康上来看,肥胖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过度肥胖会引起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而且肥胖者患上其他疾病的概率也较普通人要高很多。于是,为了较快摆脱肥胖的困扰,吃药、节食、吸脂等手段轮番上阵,但是就是很难看到疗效。面对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许多人开始纠结了,究竟应该相信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