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03

第3章 密钥Ⅰ.遇见真正的自己 (3)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会在自己的身体周围,划分出一个无形的范围,以此来确保自己的私人领域,这个领域就是“个人空间”。人们利用“个人空间”来保持彼此的距离,并且这个空间会随着我们的移动扩大或缩小。当这个私人领域被固定下来时(比如自己的房间,宿舍中自己的床位等),就形成了“我的地盘”。我们不会侵入别人的空间,而且总是维护先到先得的优先权。当我们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侵犯时,我们就会产生不快。

美国政治学家卡尔霍恩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过度繁殖的环境中白鼠繁殖率的实验。他给予一群白鼠一个安全而封闭的户外空间,食物充足,有理想的筑窝空地,没有天敌。按照预计,27个月之后在这样的理想环境中应该存活5000只左右的白鼠。但是实验结果大大出乎研究人员的预料,实际上存活的成年白鼠数量只有150只。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拥挤产生的压力严重地改变了繁殖行为和母性行为,并且决定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研究者将白鼠放入一个3米×4.3米的试验空间中,并将这个空间分为4个同样大小的小间(A、B、C、D),每个小间中都有足够的食物、水和筑窝用的材料。在这4个小间之间有通道,白鼠可以从A到B,从B到C,从C到D,但是A与D之间没有直接相通的通道。也就是说,如果白鼠想要从A到D,就必须经过B与C。然后,研究人员通过房间天花板上的观察窗对白鼠的情况进行观察。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试验空间可以容纳48只白鼠,由于允许自由繁殖,白鼠数量很快达到了正常密度的两倍,也就是80只左右。

研究者采取转移幼年白鼠的方法,使空间内白鼠的数量始终保持在80只。16个月后,研究人员发现A与D中的白鼠相对正常,幼鼠中有一半可以存活至成年。因为A和D只有一个出口,因此雄鼠可以赢得自己的领土并守住出口,阻止其他任何想要进入的雄鼠。但是B和C中的白鼠出现了“行为变异”的现象,雄鼠会攻击雌鼠、幼鼠,或者忽视其他老鼠,对性生活没有兴趣或者性欲极强;而雌鼠则丧失了一般的筑窝能力,遗失或者忽视自己生产的幼鼠,导致幼鼠的死亡率高达96%。实验结果证实,老鼠的生存能力已经被高密度的居住环境所改变。研究人员据此也认为,高密度、拥挤的环境会对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的影响。

当我们的空间或者地盘被侵犯时,我们就会产生压力,并想方设法采取行动消除这种不快,比如采取逃避或退避行为。在拥挤不堪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不与他人发生接触。比如在拥挤的电梯内,人们会自觉寻找角落的位置,或者看电梯显示的楼层数,而不去看其他人。这种逃避行为显示了人们将他人作为无生命的物体,以此来缓解压力。但是,如果人们在个人空间内受到侵犯而无法躲避,就会产生攻击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拥挤的车厢内更容易发生乘客吵架的情况。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拥挤”是我们不可避免要遇到的一种状态。上下班高峰期的车水马龙,密密麻麻的高楼林立,拥挤的超市与商场,我们的生活似乎每天都在跌跌撞撞中继续着。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拥挤的生活状态会带给人们一定的心理不适,并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症状。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实验,测量几十位健康的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血压和自我感觉,然后请他们到人口密集,噪声较大的街头停留一个小时。这些成人回来之后再次接受检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人有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的现象,很多人还表示自己感到头昏、烦躁,甚至恶心呕吐。心理学家通过统计发现,处于拥挤状态的都市居民,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人们。同时,实验还证明,拥挤可以造成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

在不可能占有更多空间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空间,使自己的身心不受拥挤空间的影响,便成为我们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心理学家给了我们一些建议,比如推进个人工作空间的私密化,适当进行空间分割,以减少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或者在实际密度不可能减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人们视线,来减少拥挤感;或者减少对人们行为的限制,使人们心理上产生宽敞感。

通常,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能够生活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即使这个空间小一些,也比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空间更合乎心意。人们往往更关心住宅中房间的数量,关心室内布局和容纳生活用品的能力,认为即使是面积略小的住宅也比空间大但是不能分割的房子更为适用。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房价如此虚高的情况下,仍旧有那么多人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现象揭秘人们利用“个人空间”来保持彼此的距离,并且这个空间会随着我们的移动扩大或缩小。当这个私人领域被固定下来时,就形成了“我的地盘”。我们不会侵入别人的空间,而且总是维护先到先得的优先权。当我们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侵犯时,我们就会产生不快。因此,人们总是向往宽松的环境,毕竟狭窄意味着压抑。

6.我忘了你的名字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经常使用不同面值的纸币。如果我问你,这些纸币背后的风景图案是什么,你能答得上来吗?相信许多人都会被问倒,除非你恰好曾经详细研究过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面对每天都看到的场景,却熟视无睹,并没有放在心上,以至于后来怎么都回忆不起来;或者是感觉答案就在嘴边,却怎么也不知道是什么。还有,遇到很久之前的同学或者朋友,我们觉得他们很眼熟,名字就在嘴边,可是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只好打着哈哈说:是你呀,最近还好吗?然后心里打着鼓,祈祷他们千万不要问到关于名字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舌尖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对舌尖现象有过精彩的描述,他将这种体验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字的节律可以存在,只是缺乏一定的声音来装饰它。也可能隐约地感觉到点什么,像开首的元音或辅音,在飘忽地引诱着我们。它不停地在你心中跳动,力求以文字来填充。”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认知心理学家们就对这种头脑堵塞或记忆暂时缺失现象进行了研究。

舌尖现象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佛罗里达的心理现象研究中心曾经有一个团队对舌尖现象做过较长时段的追踪调查。实验中,他们给志愿者展示一些演艺人员的照片或口头描述,然后在随后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对志愿者进行了10次的深入测试,并获得了近500个舌尖现象的案例。在这个测试过程中,如果有志愿者表示无法分辨出调查人员所描述的人物,那么在随后的测试中,这个人物将会被多次提到,如果志愿者仍无法回忆出调查人员所给出的信息,那么调查人员会不断地增加线索信息,直到志愿者能够完全回忆起调查人员所提供的信息。这个实验证明,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无法回忆起一些事物,但并不表示我们没有储存这种信息。这就犹如在一个数据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一条信息一样,难免有提取失败的时候。

当今社会的主流理论对舌尖现象的解释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记忆内容的短暂性的抑制所造成的,这种抑制并不是单方面的。比如这个事物的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从而掩盖了我们想知道的方面。另外,这也跟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当我们的记忆中那个与该事物相关的核心信息无法被回忆起的时候,关于那个事物的表述就会堵在脑中出不来。该核心信息并非由该事物本身决定,而是由我们的记忆自身标记的。当这一抑制现象消失的时候,例如通过他人的提醒,通过环境的改变,通过对记忆的重新整理和筛选,我们可能在某一刻突然想起该事物的某些信息。

当我们在叙述一些事情的过程中遭遇到记忆空缺时,他人一般会根据我们所描绘的事情进行一些猜测并给我们一些信息。如果他们准确地猜测到这种信息,你就会有一种“对,就是这个”的感觉。如果他人未能准确地猜中我们想表达的意思,那么我们将很难回忆起这一事物,并且越是回忆越觉得无法回忆起任何事情,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的某一天我们会突然想起这个事物。既然能够再次回忆起来,则表示这些信息还在我们的记忆系统中,只是我们一时没有找到它而已。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回忆起一个词,但是却十分清楚它的意思,或者知道这个词中的某一个字。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压力的作用。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在自己的记忆中,但由于时间紧,必须赶紧往下做,而不能找到相关记忆,但一个与那个词密切相关的或发音相似的词已经在你脑中形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你找到那个准确的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问题的重新分析,或对已知答案的重新排序,都会帮我们寻找到解决思路。

除此之外,产生舌尖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记忆构成出了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调查发现,记忆活动包括编码、储存、检索和解码过程。在我们日常的回忆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像计算机一样,先将外界所提供的各种材料自动编成形码、声码和意码,然后,再将这三种码分别放到大脑组织中不同的部位去储存。当我们需要回忆时,大脑便将这三种码分别从不同的部位检索出,解码后再联结出原来的形象、名称和意义。所以一个事物在我们大脑里的储存过程中的任何一条信息出错,都将导致我们无法回忆出这一事物。

在事物被编码记忆的过程中,环境因素也会同时被编进和储存,所以在相同的环境下检索信息相对顺利,而在陌生的环境中检索就会较困难,舌尖现象就会较易发生。例如,戏剧演员在熟悉的舞台上表演时会得心应手,而在陌生的舞台上却很容易出现忘词现象。又如我们平时很难回忆起小学同桌的名字,但当我们回到当时的教室,坐在以前的位置时,我们会很容易地记起那个人的名字。

现象揭秘舌尖现象是由于大脑皮层对记忆内容的短暂性的抑制所造成的,当我们的记忆中那个与该事物相关的核心信息无法被回忆起的时候,关于那个事物的表述就会堵在脑中出不来。当这一抑制现象消失的时候,例如通过他人的提醒,通过环境的改变,通过对记忆的重新整理和筛选,我们可能在某一刻突然想起该事物的某些信息。

7.手中的决策权

当你面对一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做出你的判断呢?你是喜欢自己尝试解决,还是倾向于询问他人的意见?在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还有哪些原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对这些问题,心理学家都将告诉我们答案。

如果有人向你推销人身保险,也许你会想也不想就直接拒绝,因为你觉得这对你来说没有什么用,只是白白浪费钱而已。但是如果你身边真的有人出了事故,因为没有保险而蒙受了更大的损失时,你会不会还这么想呢?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之后,保险推销员的业绩突然变好的原因。人们以为地震离自己很远,所以不以为意,直到真的遇到了地震。在这之后,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甚至都要问一句:“这能抵御几级地震?”

为什么人们在危险发生之后会更愿意购买保险呢?心理学家将这归结为可得性启发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印象越深刻的事情,越觉得它们容易发生,即通过事件在记忆中的易得性来判断它的可能性。除了可得性启发式,人们做出判断的方式还包括代表性启发式和调整性启发式。代表性启发式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而调整性启发式指的是人们会根据最初得到的信息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不管是哪一种判断问题的方法,仅仅通过表象来做出判断是不具有科学性的,因此也就容易得出错误的判断。比如拿出一个硬币,将它丢出去让你猜测向上的一面是花朵的图案还是字。如果连续4次抛出的图案都是花朵的话,那么第5次的时候,很多人就不会再猜花朵的图案。我们总是在想,不会连续这么多次都是一样的图案吧。但事实上,每次投掷硬币时两面图案的概率都是各为50%,这个概率不会因为前几次投掷的情况而改变。这种只凭经验的判断方式与归纳推理的原则不符,也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