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根据表象作出判断,还会带来非理性的启发式偏差。在一项关于癌症患者选择治疗方式的统计中,由于医生的表达方式不同,病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医生告诉病人,在100个接受手术的人中,90个人存活,1年后68人存活,5年后34人存活;而在100个接受化疗的人中,治疗期间全部存活,1年后77人存活,5年后22人存活。这时,病人看到的是更长时间后的存活率,都会选择手术治疗。
如果医生告诉病人,在100个接受手术的人中,10个人死亡,1年后32人死亡,5年后34人死亡;而在100个接受化疗的人中,治疗期间无一死亡,1年后23人死亡,5年后78人死亡。此时,病人一般都会选择化学疗法。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两种治疗方式下的死亡率。当进行选择时,人们不愿意冒险,都会选择对自己比较有利的方式。可见人类天生就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决策力领域做过大量的相关实验。研究人员询问实验参与者,让他们在以下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第一,肯定可以得到80美元;第二,有85%的可能得到100美元,也有可能什么也得不到。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一种方案,也就是选择稳妥地获得80美元。其实,第二种方案有较大的可能性拿到100美元,也就是这个风险性项目的收益更大,但是人们都不愿意做出这个选择。
然后研究人员提供了另外一组方案:第一,你肯定会赔掉80美元;第二,你有85%的可能赔掉100美元,也有15%的可能一分钱也不赔。结果显示,大部分的人选择了第二种有风险的方案。尽管从统计学上来说,这场赌局的代价可能更大,因为赔100美元的概率很大。但是人们还是选择了冒险的做法,因为他们期待着一分钱也不赔的情况。
这些情况让我们开始抓狂了,难道做出一个决定就这么困难吗?好吧,我们还是去找几个同伴来帮忙吧。且慢,心理学家还会告诉我们,集体做出的决策很有可能比一个人单独做出的判断要差得多。当然,在决策时,咨询一些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经验的专家可以让你做出更为周详全面的考虑。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特纳教授进行了关于冒险决策的研究。
实验的第一阶段,研究人员向人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的有人处于困境的情况,然后请他们从提供的几个解决方案中找出最好的一个,来让他们扮演生活参谋的角色给予别人建议。比如有一个困境是这样的:
一个名叫海伦的作家靠写廉价的恐怖小说为生,她最近有了一个新的小说创意,但要把这个创意写成一部小说,就得把廉价的恐怖小说暂时搁浅,而这会影响她的收入。好的结果是,这部小说会成为她写作生涯的一个重大突破,并为她带来丰厚的收入。不好的结果是,这部小说可能完全失败,导致她白白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实验参与者要对海伦的困境做出思考,然后帮忙出主意判断这部小说有多大可能获得成功,海伦是不是应该暂时搁浅平常赖以为生的廉价恐怖小说。
在实验中,有的参与者比较保守,他们建议海伦要做到100%的肯定才能放下恐怖小说;而有的参与者乐于冒险,他们会建议哪怕只有10%的成功可能性,海伦也应该试一试。这一结果在研究人员意料之内。然后,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成五个小组,由每组成员进行讨论后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这次,实验结果清晰地表明,集体讨论所得出的建议比个人单独思考所提出的建议更富于冒险性。每个小组都建议海伦放下手头的一切,开始新小说的写作。
事实证明,当团队一起进行决定的时候,便会产生极化效应。也就是身处团队之中会使个人的观点被夸大,从而导致他们做出比个人思考时更为极端的决策。而根据团队成员原本的倾向,团队最后做出的决策可能极端冒险,也可能极端保守。这个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让一些比较偏激的人在一起讨论,他们可以得出杀人的决定;让一些愿意继续投资失败的公司的人一起开会讨论,他们甚至会愿意把钱往水里扔;那些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人聚在一起,会形成更为极端而且常常是激进的看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网上有那么多不理智的人发表的匪夷所思的观点和看法。
要想完全摆脱判断偏差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的分析之后做出更加理智的决定。在我们得出结论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我的依据是什么?这一依据是否足够支持我的判断?很多时候,人们对一些事情都不够冷静,被情绪所主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一件坏事,但在决策过程中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理性的,哪些方面不够理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现象揭秘只凭经验的判断方式与归纳推理的原则不符,也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身处团队之中会使个人的观点被夸大,从而导致他们做出比个人思考时更为极端的决策。要想完全摆脱判断偏差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充分的分析之后做出更加理智的决定。
8.与生俱来的特征
当我们乘坐出租车的时候,看到司机是个女性,也许会在心里想:这个女司机的驾驶技术会不会不太好?她会不会跟大多数女性一样没有什么方向感?当我们来到一家医院的时候,看到一名男护士,也许会在心里想:这个男护士的护理技术怎么样?他会不会不够细心,没有什么耐心?职业领域中的性别偏见,其实来自人们内心中对性别特征的理解。性别,有时候决定了人们与生俱来的特征。
人们的性别是与生俱来的。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性别为他们准备衣服、玩具,比如给男孩子准备蓝色或者一些深色的衣服,给女孩子准备红色或者一些浅色的衣服;给男孩子准备小汽车、小手枪之类的玩具,给女孩子准备洋娃娃、橡皮泥之类的玩具。有的时候,孩子们对游戏对象的偏爱会颠倒过来。比如有的男孩子会喜欢玩洋娃娃,而女孩子喜欢玩小汽车。但是大人们似乎很不喜欢这种角色的转换,他们觉得喜欢玩洋娃娃的男孩子没有男子气概。于是,在大人们反复的规劝下,大多数孩子早晚都会选择与自己性别一致的东西。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性别形成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存在纯粹的雄性和雌性,每个个体实际上都具备雄性和雌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性别的不同,社会文化的期待不同,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也会不同。在人际交流等方面,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些研究反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行为差异,但是这一差异是群体上的不同,与个体无关。
首先,男女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在他们的攻击性差异上。在2岁的时候,男孩往往就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并且这种特征会贯穿一生。当女孩会为自己的攻击行为而表现出内疚的不安的时候,男孩似乎更加关注自己的自尊。其次,男女之间的差异还在于对自己能力的看法。一般来说,女性对自己的评价比男性更苛刻,也就是说男性要更自大一些。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女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数比男生要少。也许正是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导致了她们这种“不自信”。再次,男女之间关注的领域也有所不同。女性之间的谈话内容比较琐碎,其谈话方式倾向于试探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也许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女性更加“八卦”。最后,男女在非语言行为方面也表现出差异。比如在与异性交谈的时候,女性对对方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她说话的时间,而男性的说话时间和对对方的注视时间则差不多。女性的这种交流方式是为了形成合作,而男性的交流方式则是为了显示力量和控制权。
虽然在智力、学习、记忆、解决问题和概念形成等方面,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认知领域中两性的确存在差别。研究者们发现,女性在语言能力上优于男性,但男性的数字和空间能力则更好。这些结果已经被现在的心理学界广泛接受,但具体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比较有意思的是,实验显示小学和初中阶段,女生的数学成绩略好于男生,而到了高中之后,男生在数学问题上的解决能力则高于女生。如美国高中生学业水平测验的数学部分中,取得高分的往往是男生。
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不仅受到先天生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在经过详尽的实验之后发现,性别角色行为实际上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体内的激素水平可以决定他们偏向于何种性别。美国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证明一些先天肾上腺增生(雄性激素较高)的女孩比普通女孩更加喜欢玩男孩的玩具。还有证据证明,当女孩们雌性激素分泌水平低的时候,空间方面的任务完成得更好。
此外,一些进化因素还会导致男女之间行为的差异。比如两性对于妒忌的表现是十分不同的。男性更容易对性的不忠诚表现出妒忌,而女性则容易对情感的不忠诚表现出妒忌。这是因为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性的背叛和感情的背叛具有不同的进化意义。对于男性而言,性的背叛会导致他们怀疑后代不是自己亲生的,女性就没有这种顾虑。她们关注的重点是在抚育孩子的阶段,男性能不能给予更加可靠的帮助。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以生物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性别差异。他们提出,男女之间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男女的身体特征使他们具有不同的能力。男女的劳动分工就体现了这一点:男性利用自己的体格、速度和力量,而女性利用的是自己孕育、抚养孩子的能力。在生活中,男性会比较在意女性操持家务、照顾老小的能力,而女性则更在乎男性挣钱养家的能力。
尽管男女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示他们之间的能力差别,但是性别特征还是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制约。就像我们在这个问题开头所说的那样,我们会怀疑女性或男性无法胜任某些职业。科学家们已经告诉我们,适不适合一份工作并不是由性别决定的,而是由能力决定的。
现象揭秘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不存在纯粹的雄性和雌性,每个个体实际上都具备雄性和雌性的特征。但是由于性别的不同,社会文化的期待不同,成年人对孩子的态度也会不同。在人际交流等方面,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却不能由性别来判定。
9.免费的代价
现在许多商场都会搞一些买赠活动,比如购买巧克力赠送毛绒玩具,购买洗衣机赠送豆浆机,或者是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优惠券等。我们也常常会为了获得优惠券而到某商场去消费,或者是为了获得免费赠送的礼品去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结果发现,本来只需要200元钱的东西我们却花了1000元,而赠送的礼品也基本上是用不到的。为什么人们会疯抢免费的东西?
物美价廉永远是消费者追求的目标,我们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最好、最多的东西。当然如果这个东西是免费的那就更好了。人们常常会因为用比正常便宜很多的价钱购买到同样的产品,或额外得到免费的商品而感到愉快。所以,见到免费或者打折的东西,人们会产生一种冲动,不管需要不需要都会不顾一切地疯抢。免费的商品对人们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损害和风险,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如果你曾经接受了免费的样品,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随之而来的将是你不得不付出的心理代价。
销售人员之所以会提供免费的样品或者赠品,为的是让人们产生一种互惠互利的感觉,尽管他们没有用语言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群居性超强的动物可以进化出家族性超强的特性,家族性超强的动物则自动衍生出高度合作的行为模式。因此,互惠互利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标准,它决定着我们对待他人就像他人对待我们一样。如果接受了销售人员的样品,就暗示着我们要以购买产品的形式来展现其互惠互利的一面。
如果有陌生人寄给你一张贺卡,你会怎么做?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收件人的心理,将许多贺卡随机寄给了不认识的人。出乎他意料的是,大多数收到贺卡的人都回寄了贺卡给他。有学者在著述中应用以上研究以及相关研究来证明:人有一种无心的、自发的互惠本能反应。如果我们曾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时就更容易伸出援手;当我们受到别人欺负时,就会有一种“以牙还牙”的想法。人类因为有“知恩图报”和“有仇必报”两种心理,才得以形成现在群居性超强的社会。即使是黑手党运作也离不开这两种心理的建设,他们巨大的人际网络就是靠各种人情债及利益的交换建立的。对于每一个普通人,只要你在一个地方工作得够久,你就会知道怎么去对付那些欺负你的家伙,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