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之前曾经介绍过的一样,人们有着丰富的感觉系统,可以感知温暖、寒冷、烧烫、疼痛等。而各种感觉的接收器在皮肤呈点状分布,称为感觉点,其分布的密度依感觉、部位而有所不同。了解皮肤上的感觉点分布,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上述现象。人们之所以容易感觉到痛,就是因为在痛点、温点、冷点等感觉点中,痛点的分布最多最密。平均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有100~200个痛点,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是膝盖内侧、脖子、前腕内侧,脚掌及鼻尖最少。研究者认为,神秘教派的信徒们使用工具穿透肉体的部位和手法非常巧妙,他们避开了痛点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与神经系统,在脂肪层之间横穿,并且使用自我催眠等方式来让自己比常人更耐痛。但是,如果将其视为超自然主义的力量,那就显得十分荒谬了。
现象揭秘一些所谓的不惧怕疼痛流血的特异功能,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丰富的感觉系统。人体可以感知温暖、寒冷、烧烫、疼痛等,是因为各种感觉的接收器在皮肤呈点状分布,称为感觉点,其分布的密度依感觉、部位而有所不同。神秘教派的信徒们使用工具穿透肉体的部位和手法非常巧妙,他们避开了痛点分布最密集的地方与神经系统,在脂肪层之间横穿,并且使用自我催眠等方式来让自己比常人更耐痛。
82.催眠中回忆出的“前世”
前一段时间网上十分流行一种自我催眠的方法,这种方法号称能够帮助人们回忆出前世的情景。有很多尝试者也表示自己真的回忆出前世的生活,并将其描述得十分详细。就连一些大众性的刊物都曾经提到,人们在被催眠以后能够回忆起“前世”的生活。那么,催眠真的能帮助人们回忆出前世吗?
相信科学家们都很难接受人有前世这种观点。但是,的确有很多人现身说法,承认自己在催眠状态下能回忆“前世”生活,而且对此深信不疑。在国外,许多组织都十分关注前世催眠。甚至有些大学专门成立超心理学系,专注于研究前世、心灵感应等神秘话题。研究报告指出,被催眠者除非真正经历过那样的生活,否则是不可能讲得出来那样详细的故事的。
在催眠师的工作室里,有些人会向催眠师抱怨自己交了钱却没有被催眠成功,有些人被催眠却没有进入足够的催眠深度,有些人进入很好的催眠状态但却怀疑催眠中的见闻,但是更多人是对自己的前世催眠经验津津乐道,甚至不加质疑地全盘接受。尤其在一些催眠师自己都乐于肯定这些经验的情况下,更加强化了病人对前世催眠内容的认同。
在前世催眠中,优秀的催眠师会支持被催眠者以理想态度来面对。即使一些催眠师不相信转世轮回,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对病人很有用处,所以还是照样为病人进行前世催眠。他们认为,人们经历了前世催眠后,如果对于前世今生的因果关系有了一种深刻的了解,而这种了解使人们解决了某些问题,使人们的心情更为稳定、快乐,甚至某些疾病也跟着痊愈了,这就是一次有效的前世催眠,其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值得质疑。或者是,被催眠者因此而获得了某些灵性层面的洞见,整个生命境界更上一层楼,那么这次催眠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是有些人则过于执着于前世的辉煌身份,忽视今生不如意的现实际遇,以那些不知道真假的前世生活作为精神上的自慰,而不肯致力于提升现在的自己。一位催眠师曾经讲过一个案例,一名相信宗教的男子在前世催眠中,发现自己是一位西藏喇嘛,治理一座信徒超过三千人的寺庙,所到之处无不获得尊荣至极的款待,于是结束催眠之后,他颇为沾沾自喜。催眠师没有告诉他,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自我暗示、迎合虚荣而来的一部想象电影,是他潜意识自编自导自演的,然后自己为自己虚构的场景乐不可支。这不仅仅对他的情况毫无助益,而且对生活毫无意义。
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前世催眠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了解我们在催眠中看到的场景究竟是不是“前世”。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来验证被催眠者所讲的故事的真实性。只不过,被催眠者虽然能够回忆在被催眠之前不曾知晓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就是前世的生活。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类的回忆机制其实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没有百分之百客观精确的回忆。甚至会随着人们内在的期待与需求,杜撰出栩栩如生的虚假记忆。因此专家认为,前世催眠里许多细节很可能是虚构或者投射、转化现实生活而来的,其中真实的成分并不多,甚至可能百分之百都是纯属虚构的。
心理学家佐里克曾经发现一个年轻男人自称在催眠中看到了前世,他说自己名叫温卓克,生于1850年,是一个孤独的猎人,没有朋友。在1876年的时候,他生了一场大病,不久后孤独死去。经过心理学家与男人深入谈话,他终于回忆起来,他口中所说的前世场景其实是自己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甚至他还记得是在哪一家影院看的。尽管这个前世记忆是虚构而来的,但是我们仍旧可以从这里看到男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些虚构的前世记忆也可以帮助被催眠者更好地认识自己。
现在心理学普遍认为,能够回忆“前世”的人具有极好的催眠易感性,当催眠师暗示他们能回忆“前世”时,他们就按照催眠师的指令,想象出“前世”的生活,并且相信自己曾经就是那样生活。事实上,他们叙说的仍然是他们在现世生活中了解的一些事情,可能只是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而已。并且,催眠也不一定是促使他们回忆这些事情的直接原因,其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催眠时间的长短以及催眠师的暗示。催眠的作用或许只是使那些具有良好易感性的人相信自己确曾有过这样的“前世生活”。而当被催眠者相信确有其事的时候,此时就形成了一个基本框架:真实的记忆与杜撰的回想皆能在此框架上组合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被催眠者回忆起的关于“前世”的信息是准确的,但是并不完全是其真正的经历,也许是来自书本、影视等各种媒介上所看到的内容,或者压根是其杜撰的。有催眠师就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大漠,但是在“前世”中看到的大漠场景十分逼真。心理学家认为,这名催眠师完全可能在电视、杂志等各种媒介上看到大漠的场景,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来塑造出大漠的风景。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完全可以杜撰出一个场景,并且对它的真实存在深信不疑。
现象揭秘人们在催眠中回忆出的“前世”其实并不是自己真正的经历,许多细节很可能是虚构或者投射、转化现实生活而来的,其中真实的成分并不多,甚至可能百分之百都是纯属虚构的。当催眠师暗示他们能回忆“前世”时,他们就按照催眠师的指令,想象出“前世”的生活,并且相信自己曾经就是那样生活。事实上,他们叙说的仍然是他们在现世生活中所了解的一些事情,催眠的作用或许只是使那些具有良好易感性的人相信自己确曾有过这样的“前世生活”。
83.催眠下被伪装的记忆
现代侦查手段中会使用催眠方式再现被害人和目击证人的回忆,用来帮助警方快速破解案件。许多人因此都认为,进入催眠状态的人讲的一定是真话,因为催眠可以直达他们的潜意识。其实,某些人即便是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后,也仍然能够抵制真实的暗示,继续撒谎;而另一些人则能够伪装催眠状态,而且他们的伪装十分巧妙,只能通过特殊的试验才能被揭穿。那么,通过催眠方式而再现的记忆究竟是否可靠?
由于记忆扭曲现象,我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忆会不可避免地吸收内心因素,比如幻想、需要、希望和恐惧,而这些因素极大地修饰了我们的记忆。我们一直认为,梦是一条通向潜意识的路,可以作为挖掘过去经历的一种工具。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对梦的解释可能导致错误记忆的植入。而且,在关于催眠的研究中,专家们开始倾向于认为,在前生经历及外星人绑架案中一些由催眠唤醒的“丢失”记忆,可能仅是幻想,也可能是错误的记忆。由于催眠方式而再现的记忆有可能经过主体大脑的伪装,那么在侦查中还应不应该使用催眠方式呢?
1934年的夏天,德国海德堡警察局接到报案。该人声称有人使他的妻子产生各种疾病,并以此敲诈大笔金钱。于是,警方开始了调查。出乎警方意料的是,报案人的妻子根本想不起来案犯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经过法医检查之后,发现报案人的妻子没有丝毫精神病的症状以及身体方面的疾患。法医认为,受害者一定是在催眠中接受了强烈的暗示,因而忘记所发生的全部经过。受害者也表示,有人手放在她的额头上之后,她就迷迷糊糊的什么都不知道了。法医利用各种催眠技术尝试令受害人恢复之前的记忆,经过多次催眠诱导以后,受害人终于回忆起与案犯认识以及被骗的经过。这就是在催眠史与犯罪史上大名鼎鼎的“海德堡事件”。
在这个案件中,主犯精通高级催眠技术,他使用一些自己专用的“密语”和“关键数字”,令受害者很快陷入很深的催眠状态,失去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同时,主犯还会暗示被害人醒来之后要忘记所发生的一切。由于这一作案手法十分巧妙、复杂,使破案过程变得十分艰难,警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通过催眠受害人的方式找到抓捕案犯的线索。法医先让受害人回忆起与事件有某种关系的词或数字,然后再从这些词或数字去寻找联想的线索,逐渐使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然后,通过相关的证据与证人,最终得以顺利破案,把案犯投入监狱。这样看来,催眠术在侦查过程中的作用似乎十分重要。
另外一个与记忆相关的催眠案例是一个谋杀事件。女孩利普斯科根据私人医生对她进行催眠恢复的记忆,而指控她的父亲弗兰克林曾经杀害了她小时候的朋友内森。20年前的一个下午,8岁的内森前往加利福尼亚探望一个亲戚,但是在途中失踪,后来警方在附近的水库发现了她的尸体,但是一直没能找到杀人犯。20年后,内森儿时的伙伴利普斯科坐在家里,忽然回想起内森的死,她说自己在催眠中看到一个男人对这个女孩进行性攻击,然后用石块砸碎了她的脑袋。那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弗兰克林。利普斯科还指控自己的父亲曾经杀过另外两个人。因为女儿的证词,弗兰克林被推上了法庭,并且被判一级谋杀罪和终身监禁。
4年之后,地区法官开始怀疑这次审判,他们认为利普斯科的记忆有可能是重建出现的,而不是恢复起来的。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及行为科学专业的教授——同时也是催眠术和分裂障碍的专家——斯皮格尔医生代表被告方出庭作证,他认为一个人很难将记忆与幻想区分开来,记忆越陈旧就越有可能成为真相与幻想的混合体,而且回忆起多年之前的事情的确太不容易。斯皮格尔相信,利普斯科曾遭她父亲猥亵过,而这一点更易于使她对其父怀有一种错误的记忆,相信是她父亲杀害了内森。儿童比成年人更易于受暗示的影响,那些在童年多次遭受过创伤,并在事后承受生理、心理损伤的人更有可能将他们后来的生活抹上早期痛苦经历的色彩。弗兰克林的妻子在当年的审判中也曾做过不利于丈夫的证词,现在她撤回了自己的证词。在入狱6年7个月零4天之后,弗兰克林被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