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做老板做管理
10748100000021

第21章 创新思维(2)

自我实现就是根据自我设计的道路,经过努力奋斗,把潜能完全发挥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设计,使自己成为最理想的人。

从整个人生看,成功就是自我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大的自我实现,最大的创新。从人生创业过程来看.达成每一个目标,都是一次自我实现,一次创新。一次成功。人是在一次次的自我实现中最终实现自我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请注意,我们鼓励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并不是说要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而修炼成仙。恰恰相反,真正的自我设计,必须建立在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真正的自我实现。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中才得以实现的。因此,自我实现本身必然伴随着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成功(自我实现)者对社会的贡献,远远大于非成功者。因为他们的情感体验更为开阔、更为自发,因而也更有创造性、更有爱心。成功者越多的社会,才是越成功的社会;越成功的社会,才会产生越多的成功者。

2.“逼”就是逼迫

当我们邂逅一位曾经山重水复而后又柳暗花明的友人时,一番唏嘘,一阵叹息之后,往往都会问:“这些年,真不容易,你是怎么活出来的?”“人都是逼出来的。”那位历尽沧桑的老友会这样平淡地回答。

当隔壁的二狗子士别三日之后,有一天向我们递上一张“××总裁”的名片时,我们会大惊失色,“怎么搞的,变化真大呀!?”

二狗子会憨憨地一笑,简单地回答说:“逼出来的。”

“逼出来的”。这样的话在生活中听到的次数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又有谁想过,这平平淡淡的几个字。竟包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和成功的真理!

“逼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创造力,是创新,是发展。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要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真正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

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别人想不到,我要想到;别人不敢想,我敢想;别人不敢做,我来做;别人认为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逼得自己走投无路,才会想方设法;破釜沉舟,才会背水一战,正是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用行动结果来逼。以创新的行为,得到创新的结果。创新是潜能发挥之始,亦是潜能发挥之终。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

生命力是从压力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就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的潜能.也就是竞争力。

3.“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测验和训练等,多做有益。其包括“潜意识理论与暗示技术”、“自我形象理论与观想技术”、“成功原则和光明技术”、“情商理论与放松入静技术”,等等。

4.“学”就是学习

学习绝对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及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信息联接的面和信息量。

知道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现代百科全书,集合许多专家学者的精神、脑力,编写而成,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绝非个人学识能力做得到的。

你的上司只需要花费500元,就能买一套全书搁在书架上,想要知道某方面的知识时,只要翻开一查,无不得心应手,方便极了。百科全书既不用去进午餐,也不必花时间用茶点,更不用度假休息。

只区区500:元,就可以获得一个知识宝库。

因此,如果你惟一的特长,是曾经进过学院,学了一些知识或甚至无所不知,你的身价也不过区区500元,老板只需付出500元就可以把你买下来。

另外,有许多人所懂的事,比一部价值6元的年鉴强不了多少,在这种情形下,这些人的身价才不过6元。老板可能更愿意花6元买一个年鉴。而不愿花6元请一个雇员,因为后者不会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可是不能活用的知识,价值有限,这是一切领导者要舍书取人的原因。如果你想更快地成功,就得追求有用的知识,并且能学以致用。

知识并不等于废物,知识其实是一块翘翘板,只要利用得当,它便会弹起来,就会产生力量。因此,每一种知识都是一块翘翘板,它是机会的翘翘板,也是成功的推动力。

许多组织以及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如何把大量日益增长的信息和知识,以及广泛的可利用的资源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它应是可创新的、实用的、有效的。同样,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困难是:如何充分地使用我们掌握的关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知识,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们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对待这个问题。产品质量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缓慢,创新性的产品和体系还未产生。平庸的方法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越来越难以处理。传统的思维方式阻碍了好计划和观念的实现。

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生产力、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巨大提高,为了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突破,我们必须从其他的更新的角度来提出新的想法。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使知识与人类的需求、价值、偏好和目的相适应,从而在人工制品和体系等方面不断获取进步。在已有知识和需要与你所探求的方法和结果之间存在一条鸿沟,人们必须用比以前更有效的方式来沟通才行。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你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珍视的价值,从极端的科学主义中摆脱出来,而使用创新思维。

为了成功地处理生活难题,我们需要做出巨大的改变,这并非是有意地夸大事实。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意识,改变我们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架起我们的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桥梁。

很明显,如果没有实际有效的办法,仅仅依靠劝告你是不可能跨越鸿沟的,而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人类必将发现自己正不自由主地滑向可怕的深渊(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教育落后,国家间的危机等等)。

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跨越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间的鸿沟,需要新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努力地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你都要重视创造性的发挥,在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基础上做出决定,拿出信任的态度来判断事物。

也就是说,尽管知识和信息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条长期被人们信守的格言,应该被创新思维的新格言所取代:知道如何使用知识才是力量。

在当今社会只有新的信条才是适用的,因为对于各种层次的知识和资料,社会都必须找到使用它们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每个人最为关心的就是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和价值观,因为它们总是在你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它们使人类的行为更加趋向于具体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它们在人们从事的每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激动和规律中,都起着改造观念和衡量行为的作用。但对于不同的个人和组织,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和价值观是迥然不同的。我们认为,创新思维是建筑跨越鸿沟的最好桥梁,是你完成由知识向实践转化的最好方法。在另一个领域中,它又是将技术和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最好方法。人工制品、体系和关系是我们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证明。不管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原始和泥制砖坯、现代的摩天大楼,或是一个组织中的结构关系。人类假想、价值观和目的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工制品、体系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知识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了,在跨越鸿沟的桥梁上,知识和价值观起着沟通的作用。这座桥梁就是我们用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思考方法。

激发创新的六种方法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的创造力。这里罗列的,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时记录下来一些创新想法

人们在工作、生活、交际和思考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被人们放弃直至彻底忘却。

其实,在创新领域里,从来就不存在“坏主意”这个词汇。三年前你的某个想法也许不合时宜,而三年后却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主意。更何况,那些看来是怪诞的远非成熟的想法,也许更能激发你的创新意识。

如果你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你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新性的思想。

2.自己提问自己

如果不问许多“为什么”,你就不会产生创新性的见解。

为了避免这个常犯的错误,成功者总是透过所有的表面现象去寻找真正的问题。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他们也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作是水到渠成的过程。

那些不明确的,看来似乎是一时冲动之中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的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3.经常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有了想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你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你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你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也没有创造力。你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作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把你的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把它们从头脑中解放出来。一旦它们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使你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去发现它们真正的实用价值。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渴望创造。没有乐观的期待,或者因为眼前无法实现而不去追求,都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发明家和普通人其实是一样的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方法。

系鞋带时,他们希望有更简便的方法,于是便想到了用带扣、按扣、橡皮带和磁铁代替鞋带。

煮饭时,他们希望省去擦洗锅底的烦恼,于是便有了不粘锅的涂料。

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改进现状的愿望。

5.换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

墨守成规不可能产生创新力,也无法使人脱离困境。

有人喜欢用比较分析法来思考问题。面临抉择,他总是坐下来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写在纸上进行分析比较;也有人习惯于用形象思维法,把没法解决的问题画成图或列成简表。能不能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或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思考策略呢?

试试看。也许,最困难的抉择也会迎刃而解。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有了创新性的想法,如果不去努力实施,再好的想法也会离你而去。

想努力去做,却又因为短期内收不到成效而不持之以恒,你也会同成大事者失之交臂。

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是他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坚持努力,持之以恒,才会如愿以偿。

另外,创新与创造的能力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 .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创新与创造的最佳年龄是在25岁至40岁之间,这是一个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黄金时代。

美国学者莱曼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人的创造力发展的研究。他曾研究了几千名科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年龄和成就,他的结论是:一个人25岁至40岁是事业成功的最佳年龄。

而另一位学者麦尔斯则认为:在18岁至49岁这个年龄段,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几乎都处于最高水平,尤其是比较和判断能力,这对于创新与创造是非常有利的。

一个权威机构曾做过一次统计,发现在公元600年到1960年之间做出过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的1243位科学家和发明家,获得成就的最佳年龄,也是在20多岁至40多岁之间。

创造与创新有个最佳年龄段,并不等于排斥人们在其他年龄段做出成就的可能性。莫扎特5岁时就发现了三度音程,并据此谱写了小步舞曲。而摩尔根发表基因遗传理论时,却已是60岁的老人了。一些科学家、政治家和企业家50岁以后的智力水平甚至高于他们生活的时代。

在这里,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每天都不能丢弃创新思维的理念!

突破人生的瓶颈

“人生瓶颈”是指一个人遇到的“关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办?惟有创新才是出路。

很多人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赢80块钱,有85%的机会赢100块钱,但是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会选择最保险安稳的方式——选择80块钱而不愿冒一点险去赢那100块钱。可如果换一下来设定这个问题,一个人有100%的机会输掉80钱,有85%的机会输掉100块钱,但是也有15%的机会什么都不输。这个时候,人们都会选择后者,赌一下,说不定什么都不输。

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平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创新。或不敢创新。常常是因为我们从惯性思维出发,以至顾虑重重,畏手畏脚。而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成功。

其实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所以爱因斯坦说:“把一个旧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看是需要创意的想像力,这成就了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著名的化学家罗勃·梭特曼发现了带离子的糖分子对离子进入人体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以求证明,都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从无机化学的观点,而从有机化学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才得以成功。

当然,作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财富和梦想的普通人,换一下想问题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也是不可估量的。

麦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欢跟随工作而来的丰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有只增不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