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良知与担当
10761500000003

第3章 绪论(3)

三 本书的主要思路与观点、基本框架

我们之所以写作此书,其初衷是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广泛运用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法国知识分子从德雷福斯事件以来所走过的历程,以及在法国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变迁进行探讨。其间,既力求对宏观背景有准确的认识与把握,又力争对某些至关重要的个案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法国社会在20世纪里的嬗变,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西欧社会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同时,我们更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总结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非凡经历时提供一个参照对象,从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作出正确的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鉴于法国知识分子“诞生”于19、20世纪之交的德雷福斯事件期间,而曾让不少法国人感叹不已的法国知识分子的“终结”亦发生于20世纪晚期,因此,严格地说,一部法国知识分子史或许也可以浓缩为20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史。也正是这一原因,在20世纪晚期,法国研究法国知识分子史的史家基本上把自己研究的人与事限定在20世纪内。换言之,堪称20世纪晚期法国史坛显学之一的法国知识分子史实际上只不过是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从宏观的角度,笔者管见,一部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德雷福斯事件时期(或曰“诞生”的时期)、战争与危机的年代、“辉煌的30年”、20世纪晚期至今(或曰“终结”的时期)。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到在2010年去世的法国当代著名电影大师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的代表作《四季的故事》(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这一系列由分别以春夏秋冬为背景的4部影片组成;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想到,构成整部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的4个时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宛如一组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四季歌”。其中,如果说前两个时期分别具有春天的万木萌发、夏日的赤日炎炎的特点的话,那么,后两个时期,则分别具有秋季的硕果累累、冬日的肃杀悲凉的特征。

从问题意识出发,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依照时间顺序,本书将通过以下章节对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予以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

第一章以“德雷福斯事件和法国知识分子的诞生”为题。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显然应以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的德雷福斯事件为“起点”。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德雷福斯事件为法文“知识分子”(Intellectuel)一词的“诞生”提供了语境,更重要的是,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在充当“社会的良心”、“介入”社会生活中所采取的手段及表现出来的特点,大多可在这一时期的法国知识分子身上找到先例。而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如知识分子内部的“两极化”(bipolarisation)、普遍主义(le universalisme 一译“普世主义”)或世界主义(le cosmopolitisme)与民族主义价值取向的持久对立、知识分子的话语霸权与反理智主义(l'anti-intellectualisme,一译“反智主义”)之间的斗争以及20世纪法国知识界突出的“左倾化”特征等,均发端于此期。

第二章追踪法国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一方面,曾因德雷福斯事件而四分五裂的法国知识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神圣联盟”,不少法国知识分子勇敢地走上前线,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与此同时,法国更多的知识分子则在“国内战线”积极投入战争。另一方面,就在大多数法国知识分子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战线为祖国而战之际,也有个别知识分子始终坚持反战立场,其中主张超乎混战之上的罗曼·罗兰(RomaiNRoland)最为引人瞩目。此外,在战争后期,和平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亦开始在法国崛起。

第三章梳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知识分子的历程。在此时期的法国知识阶层中,尤其是在作家、艺术家身上,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政治上的左倾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时期“政治上的左倾”则又往往意味着亲苏、亲共。另外,由于法国法西斯主义运动的浪潮也开始涌现,在法国社会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此同时,进步知识分子在反战、反法西斯运动,尤其是人民阵线运动中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如人民阵线的建立即与由法国知识界的三位著名人士阿兰、保尔·里韦(PauLRivet)【37】、保尔·朗之万(PauLLangevin)【38】发起创立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警惕委员会的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四章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知识分子表现的复杂性。二战期间,法国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些知识分子顺从乃至支持维希政权的统治,另一些知识分子则积极从事抵抗活动。在为维希政权与纳粹德国效劳的知识分子中,不乏一些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法国文坛颇具声望与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一小批法国知识分子在大战期间的政治态度或价值取向却不仅让人有点难以捉摸,而且其在战争初期与后期的表现亦判若两人。还有一批以前被忽略的知识分子,他们流亡到了美国。与德国流亡知识分子不同的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在战后回到了法国。

第五章进入了知识分子的“辉煌的30年”阶段。本书将重点探讨战后初期对附敌知识分子的清洗及其对法国知识界左右翼力量对比的影响;萨特时代的开始以及萨特在“介入”方面为法国知识分子所作的表率;冷战时代之初的法国知识分子,其中又将择要探讨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苏联的好感以及与法共的密切关系,对美国,尤其是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反感与抵制;萨特等人力图在日益两极化的世界里走第三条道路,等等。此外,还将探讨萨特与加缪的反目、与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39】的分手,以及和雷蒙·阿隆的对垒。最后,还将重点探讨阿隆的知识分子观,并对其名作《知识分子的鸦片》进行文本分析。

第六章以“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为题,首先探讨匈牙利事件对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心理冲击,然后分析法国知识分子与阿尔及利亚战争这一在战后法国知识分子史上甚为重要的事件的关系,接着以结构主义、马尔罗和萨特为重点,勾勒60年代法国知识界的版图,最后,追寻知识分子在战后法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1968年“五月风暴”中的表现。在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和法国国内政局风云变幻,知识界的“介入”也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第七章展示1970年代法国知识界的新特点。自70年代初以来,知识界左右两翼力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萨特进一步激进化,“新哲学家”和“新右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德勃雷和福柯则提出了新的知识分子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左翼知识分子在“五月风暴”余波的影响下,积极寻求新的社会介入方式,把触角伸向了女权运动、保护生态运动、反精神病学运动与监狱改革运动等新的斗争领域。同时,他们还积极投身于保护外来移民权利、声援苏联东欧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的斗争,为知识分子的“介入”提供了新的内容。

第八章以“1980年代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为题,对20世纪晚期法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等加以探讨。80年代初期,萨特、阿隆、福柯等知识界巨星相继陨落,并且相对而言,进入20世纪晚期的法国知识分子似乎已失却了20世纪早期与中期时的激情。法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已经“终结”的观点,法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对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角色定位与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但与此同时,皮埃尔·布尔迪厄继承了左拉和萨特的传统,AT-TAC组织【40】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对全球化运动,这些现象清楚地表明,尽管时下法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生存方式已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但他们的前辈传给他们的担当道义和社会良心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也正是这一原因,笔者认为,法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终结”,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终结”。

本书除了由绪论、结语和上述8章组成的正文外,还将附有《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史大事年表》和《主要参考书目》。

注释:

【1】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可参见郑也夫《知识分子的定义》,载《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崔卫平编:《知识分子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另可参见Charles KuzmaNand LynNOwens,“The Sociology of Intellec-tuals”,Reviews of Sociology,Vol.28(2002),pp.63-90.此外,还可参看方维规:《Intel-lectuals的中国版本》,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第5期。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自序,第2页。

【3】时至今日,类似现象仍时有出现。例如,当今法国媒体知识分子“第一人”,其名被简称为众所周知的BHL的贝尔纳-亨利·列维(Bernard-Henri Lévy),在2011年利比亚事件爆发后不顾生命危险来到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反政府武装的大本营班加西,并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之间发挥了不可思议的桥梁作用。正是在他的穿针引线下,反叛军组建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代表于3月10日来到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萨科齐在接见全国过渡委员会的代表后,随即宣布承认该组织为利比亚的合法代表。法国此举无异于表态卡扎菲政权已非合法政权。此后,列维又促使萨科齐对利比亚进行干涉,并支持萨科齐劝说英国和美国政府以及联合国干预利比亚,以阻止卡扎菲对班加西进行“屠城”。为此,他公开宣称:“伊拉克战争是可憎的,而利比亚战争则不可避免。”在这一过程中,有如法国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第二外交部长”的贝尔纳-亨利·列维的相关言行不仅受到法国媒体,而且还包括整个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4】René Rieffel,Latribu des Clercs,les Intellectuels sous lAVRépublique,Paris:Calmamn-Lévy,1993,p.16.

【5】Jean-Fran?ois Sirinelli,“L'engagemenTdes Intellectuels aux XX siècle”,Sciences Humaines,numéro128,juin2002,p.18.

【6】Jacques Le Goff,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Age,Paris:Seuil,1957.

【7】Jean-Fran?ois Sirinelli,“Le hasard ou lAnecessite?Une histoire eNchantier:l'histoire des intellectuel”,Vingtième Siècle.Revue d'histoire,N。9,janvier-mars1986,pp.97-108.

【8】René Rémond,Pour une histoire politique,Paris:Seuil,1988.

【9】Jean-Fran?ois Sirinelli,GénératioNintellectuelle,K hagneux eTnormaliens dans l'entre-deux-guerres,Paris:Fayard,1988.

【10】Jean-Fran?ois Sirinelli,Intellectuels eTPassions f ran?aises.Manifestes eTpétitioNau X X siècle,Paris:Fayard,1990.

【11】Jean-Fran?ois Sirinelli,Deux intellectuels dans le siècle,Sartre eTAron,Paris:Fayard,1995.

【12】MicheLWinock,Le siècledes intellectuels,Paris:Seuil,1999.

【13】相关详情可参看吕一民:《法国学者对法国知识分子史的研究述评》,载《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14】Jeremy Jennings(ed.),Intellectuals iNTwentieth-Century France:Mandarins and Samurais,London:STMartin's Press,1993.

【15】Jeremy Jennings,Intellectuals iNPolitics:f roMDrey f us Af f air to SalmoNRushdie,London:Routledge,1997.

【16】Tony Judt,PasTImper f ect:FrencHIntellectuals,1944-195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92.

【17】Tony Judt,The BurdeNof Responsibility:Blum,Camus,Aron,and the FrencHTwentietHCentu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18】David Drake,FrencH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s f roMthe Drey f us Af f air to the Occupation,Basingstok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9】David Drake,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s iNPost-W ar France,Basingstok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

【20】Jona tha ND.Spence,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1895-1980,PenguiNBooks,1981;其中译本《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2002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21】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1995年版。

【22】许纪霖:《无穷的困惑:近代中国两个知识者的历史旅程》,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知识分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3】本书作者曾在2000年4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20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中首先提出中国的世界史工作者应当在新的世纪里加强对外国知识分子史的研究。令我们甚感欣喜的是,近年来已有若干国内的世界史学者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研究,武汉大学李工真教授关于德意志知识界的研究,均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24】Jean-Fran?ois Sirinelli,GénératioNintellectuelle,Khagneux eTnormaliens dans l'entre-deux-guerres,Paris:Fayard,1988,p.10.

【25】西摩·马丁·李普塞特(1922-2006),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

【26】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27】René Rémond,Pour une histoire politique,Paris:Seuil,1988,p.210.

【28】PascaLOry eTJean-Fran?ois Sirinelli,Les intellectuels eNFrance,Paris:Armand Colin,2002,p.254.

【29】路易·阿拉贡(1897-1982),法国著名作家。

【30】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著名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1】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法国著名作家、政治家。

【32】Nicole Racine,Maurice Agulhon,“Sociabilité eTmodernité politique”,Cahier d'I HTP,Numéro 20,p.32.

【33】Maurice Agulhon,The Republic iNthe Village:the People of the Var f roMthe Frenc HRevolutioNto the Second Republi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141.

【34】Nicole Racine,Maurice Agulhon,“Sociabilité eTmodernité politique”,Cahier d'I HTP,Numéro 20,p.33.

【35】Jeremy Jennings(ed.),Intellectuals iNTwentieth-Century France:Mandarins and Samurais,London:STMartin's Press,1993,p.83.

【36】阿兰是其笔名,真名为埃米尔·夏蒂埃(Emile Chartier,1868-1951),法国哲学家。

【37】保尔·里韦(1876-1958),法国著名生物学家。

【38】保尔·郎之万(1872-1946),法国著名物理学家。

【39】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

【40】全称为“为征收托宾税以援助公民而斗争”(ActioNpour une Taxe TobiNd'Aide aux Citoy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