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不要任务,要结果)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入口,就是把消费者的选择权,即消费者偏好,当成经济活动的第一入口。商家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就成为整个商业活动最核心的内容!
所以,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就成了企业最核心的内容。问题是满意的产品是从哪儿来的呢?回答是员工创造的。
这就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企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结果,员工为企业提供满意的结果。这种逻辑关系讲清了执行的本质:所谓执行,就是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
遗憾的是,由于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做”等同于“结果”,把“Done”当成了“Result”,把产品当成了客户价值。想想吧,我们每天会碰到多少这样的回答:
“我已经做了我应该做的,这件事情结果如何与我没有关系。”
碰到这样的回答,你该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区分“任务”与“结果”,执行要的是结果,不是任务。
任务假象:不要苦劳要功劳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以38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二名。与往届不同,国内对金牌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人们不再是一边倒的“唯金牌论”,反而在网上掀起了一波声讨中国体育“唯金牌论”。
这似乎有些奇怪,过去几十年,每次奥运会,中国人都盯着金牌榜。每得到一枚金牌,举国欢呼,甚至上升到“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的高度。
但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什么突然就出现了“反唯金牌论”?原因在于人们突然发现,金牌与我们每个人其实没有多少关系,在举国体制下,金牌只是对体育部门业绩的装点,而不是国人强身健体的结果。
这就是观念的变革:人们终于发现,金牌只是官方的“任务”,而不是民众强身健体的体现。花到金牌上的钱越多,花在全民健身上的钱越少。于是,代表草根民众的微博发声:不要金牌任务,要全民健身。
把金牌这个例子应用到企业,会发现企业也有很多这样的“任务”现象:很多人把表面的荣耀当结果,于是在执行的时候,完成的其实是任务,而不是结果。
表面的荣耀不是结果,这容易理解。但一定要创造客户满意的结果,这才叫执行吗?对此也许有人会感到迷惑:让我完成任务,我去做了,结果是能够由自己控制的吗?既然不能够控制,那如何要结果?
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小陷阱:由于企业要由很多部门、很多人合作才能创造出结果,久而久之,员工就感觉自己对结果无能为力,于是就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对任务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
这种思维最大的问题是责任感的丧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结果相关的时候,责任感就产生了:相关度越大,责任越大;相关度越小,责任越小。
比如,母亲为什么对子女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原因在于,她把自己的行为与结果高度关联。社会责任感也同样如此,一个对社会失望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对社会失望,而是他觉得自己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对社会有任何影响。
企业是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员工为客户创造结果,企业才会有结果(盈利),员工也才会有收入。员工与客户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这是执行最基本的逻辑。懂得与承认这一逻辑,是执行的起点。
这种逻辑关系意味着,执行的结果是“客户价值”,凡不创造客户价值的,无论你有多辛苦,都不是执行。执行需要人们勤奋,但勤奋不是执行,客户不相信苦劳,只相信功劳。
这种结果意识,反过来也明确了一个基本的责任关系,那就是任何员工对客户价值、对结果,都有着百分之百的责任。
九段秘书:你的执行是在第几段
话说有个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第二天上午9点开一个会。这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执行问题吧?大多数人是如何做的?通知所有参会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就完了!
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一个九段秘书的不同做法: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之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都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经理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过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为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示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能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段秘书的工作方法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我觉得这才是执行力,也就是说,真正的执行力,其实要的是基于客户价值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员工动脑子创造出来的!
接下来我要问的是,一段秘书你付多少钱?九段秘书你又付多少钱?一段秘书很听话,很老实(至少表面上这样),九段秘书经常与你有不同看法,让你很不悦,你会在平时喜欢谁、打击谁?
我觉得这就是执行力的真相,我希望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执行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赚钱,想为客户创造价值,那就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衡量员工的行为,而要以客户价值、以利润贡献来衡量,听不听话就不要太计较了。
有句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觉得,这是一种沉溺于廉价劳动力模式的意淫。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不要说三个,就是三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上一个诸葛亮。
我们并不是要到处找诸葛亮,我想说的仍然是执行力这件事。我只想说,每个公司的员工其实都有诸葛亮的基因,每个秘书都可以做到九段,这并不难。问题是他们的基因却会被管理者、当权者的偏好压制了,因为当权者喜欢听话的属下。
当然有人会反驳我说,我喜欢既听话又能干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既听话又能干的员工时间长了,“听话”那部分机能会进化,“能干”那部分机能会退化,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德鲁克说的。
这就是我们提倡执行力的出发点:要尊重员工的创造性,更要激发他们用脑子干活,要愿意给创新员工付费,要把人当成资本,而不是成本。
执行是要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
在公司中,任务与结果的矛盾会导致下属甚至整个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责任。下属找理由对付你,你找理由对付其他人,因为只要完成了任务,我们就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没有完成结果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讲清责任,结果真正出来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争功,表明是自己的功劳。比如上面说的打电话通知会议这件事,打了电话之后,所有人准时参加了会议,你说这是谁的功劳?
打电话的人完全可以说是他的。结果在他的个人总结中,就会有一条:“总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且你还没话说!
实际上,真正有执行力的是那些参加会议的人,他们接到通知,就保证准时参加会议,不需要任何提醒,排除了所有的干扰呢。
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客户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程序负责。公司大了,部门和职位一多,程序就往往代替了结果,组织层级就会代替客户价值。于是,任务往往就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这样就有了无数可以开脱责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经尽力了,他已经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过去是用来描述政府公务员的,但今天我们发现公务员现象在民营企业到处皆是。
如果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那么请记住,执行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一目标,而不是任务这一程序。
(第二节 结果三要素)
结果三要素
冯小刚是中国最早拍商业片并且赚钱的本土导演,他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我们乐意奉送的!”冯小刚这段落话讲了结果的三个方面:
·客户价值是“喜”和“乐”;
·客户价值是通过 “闻”和“见”这样简单的感官实现的;
·客户的喜爱是用票房价值来体现的。
这三点,我们也概括为结果的三要素:有价值,可感知,可交换。
·有价值
结果不是被某个人主观定义的,而是被客户定义的。这就意味着,员工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不管是领导、自己,还是同事,都不是最终的标准。所有评价,都必须符合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才是最终的唯一的衡量标准。
当然,在具体的工作中,问题就来了,像财务这样的部门,离外面的客户那么远,他们的客户是谁?
在这里,我们通常会引入“内部客户”这个概念,用来表达财务所服务的部门,就是财务的客户,比如销售部、管理层,都是最重要的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当内部客户的标准与外部客户的标准出现争执的时候,外部客户才是唯一的仲裁。
·可认知
那么,客户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回答是,客户的认知。
也就是说,客户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客户的认知价值,特别是对服务业,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有没有价值,是由客户的喜好决定的。你说你的产品再好,你工作再努力,但客户没有感觉到,对此没有概念,那他就不会为此付钱。
·可交换
正如电影的价值最后要通过票房来体现一样,商业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利益的交换上。客户喜欢并不是结果,客户把喜欢变为购买,才是真正的结果。
叫好不叫座是艺术,真正的执行是叫好又叫座。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是苹果,苹果既叫好,也叫座,这才是执行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个差的结果,也比没有结果强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