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当代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10838500000027

第27章 日本(3)

1986年5月,通产省结构审议会在《21世纪产业社会的基本构想》中强调:科学信息化在80年代获得了迅速发展,估计在90年代其发展速度会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缺乏天然资源的日本能够自行创造的“资源”,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应有效地推进科技的开发研究。其二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对民间企业的研究予以扶持,极大地促进了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为了振兴民间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日本政府在税制、金融方面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予以扶持。在税制方面,通过1985年制定的“基础技术研究开发促进税制”(对新材料、尖端电子技术、电信技术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所用的资产实行进一步减税)以及60年代就已实施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减税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在金融方面,日本开发银行等按照“技术振兴融资制度”(包括产业技术振兴、融资制度、信息化促进融资制度)实施低利融资,通过这项措施来刺激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其三是竞争的压力使企业家的自觉意识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从销售竞争转向产品开发竞争和科研竞争以及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日本企业,惟有不断加强内部的科研力量,提高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保持发展自身的优势。因此,日本一些有经验有远见的企业家也逐步认识到技术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增强了自觉意识。9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更注意将有限的研究经费与人力集中到应用和开发研究上来。尽管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使企业总的研究开发经费有所减少,但用于有发展前途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的经费和人力却在增加。到1994年,日本全国共有科学技术人员64.1万人,企业拥有其中的36.7万人,比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两者的总数还多。日本全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在1992年度达到13.9万亿日元的高水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8%。其中民间企业承担11.2万亿日元,占总额的80.5%。日本每年大约要产生30~40万项专利,其中80%以上都是企业申请的。上述情况表明,在推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本,民间企业在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扶持下在科技发展中真正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日技术差距在何处

近日,在上海热线的BBS上偶尔看到一篇关于中日生产技术差距的文章。作者以一位在制造业生产第一线的技工的视角,直截了当指出了中国制造业的软肋:“……第一次加工制造出精度达到预计的0.0001毫米要求的样品时,我兴奋了一阵子,但紧接着又有了失落感,因为那台加工中心的数控机床是日本造的,数控计算机部分是日本造的,加工软件还是日本造的,就连一把刀,一个钻头,都是日本造的!除了厂房,没有一样工具是中国制造!就连厂房也是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在看惯了国人频频发泄反日情绪的诸论后,能读到这样的文章,而且是出自一位普通的工人之手(作者自称是一位月收入1500元的技工),不禁感到莫大的欣慰。真正活跃在第一线的劳动者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他们深深知道:“一个国家的支柱、脊梁是制造业”。

欣慰之余,又不能不对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感到一种无奈。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赶上先进国家的步伐,我国出台了各项政策,甚至不惜“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大量的外资以加快我们生产水平的提高。然而,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就有了诸如外商如何奸诈狡猾、只把过时的生产技术高价卖到中国之类的言论,甚至有些人偏激地抛出“不要外资论”。当然,有各种言论的出现是一种好的现象,至少说明国人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并有了对引进技术评头论足的勇气。不过,在定论之前,是否也应该从根本上去审视一下技术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那位实际感受颇深的技工,还是抛出各种言论的专家学者都只是把目光停留在了生产设备之上。那么,生产设备是否就能够代表技术呢?在现代经营学中,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生产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容易判断比较,但它毕竟只是技术的组成部分,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狭义的技术”而已。真正的现代企业的技术包括:由设计、规划、研发等构成的信息,由生产设备等构成的生产体系,加工、组装机械操作的技能以及代表技术最高层面的熟练操作这四大要素。这些要素由下至上呈金字塔形分布,其间各个要素环环相扣、互相联动所形成的体系才是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技术体系。

放眼世界,“制造业为各个经济大国的立国之本”,这一点毋庸置疑。且看我们的近邻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其近代化的成长历程中制造业始终被赋予振兴国邦的使命。现任的安倍晋三首相更是早早地在其竞选理念中明确地阐述了“以制造业立国的基本方针”。

日本其实也有过和我们一样的尴尬经历。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的企业界也大兴盲目崇信欧美技术之风,花大价钱从欧美各国引进了大量的生产设备。然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家企业引进了一套荷兰制造的机器设备。荷兰人向以身高著名,他们设计的操控台明显不适合亚洲人操作。这时,作为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为机器配置一个台阶,让员工站在高处操作;而另一种则是将操作台的底部切割至员工顺手的高度。诚然,无论哪一种选择,其结果都可以操作这台机器。但就其本质上来讲,敢不敢对生产设备动刀,其实就是敢不敢对技术进行挑战的问题,也就是到底是“技术服务于人类”还是“人类盲从于技术”的问题。众多的日本企业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对技术进行改造、促成其不断的改良、发展,那么他们所能得到的技术将永远落后于人。而正是这种敢于向生产设备动刀的积极的态度,才使得日本的制造业最终能与德国比肩,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母机器”(制造机器设备的机器)制造王国。

反观我们的企业,更多的是选择了前者,将引进来的生产设备视为神圣不可冒犯的技术。记得在两三年前,大连的一家民营模具厂引进了一套德国制造的3D焊接设备,并为了操作这台机器招募了三名理工科的博士。一时间,对中国企业的崛起充满畏惧的日本业界人士纷纷来到该厂参观学习。参观后他们的心放宽了许多。因为,他们从生产第一线上看到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生产设备)的盲信。他们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企业自己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设备。

由此看来,中日之技术差距是从对技术的根本认识上就早已产生了的。

如果我们的企业还不能尽快地认识到技术的真谛、还不能真正做到让技术服务于人类,那么,我们的技工面对外国生产设备时无奈的叹息声还会随处可闻。

2007年日本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电子信息方面:

2007年1月26日,日本科学家开发出计算能力提高1000倍的秒运算速度1400MOPS(14亿次运算性能)单磁通量子(SFQ)电路微型处理器。这台由1万个元件构成的微型处理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SFQ微处理器,一瓦特的处理能力比半导体高出数千倍。SFQ利用低温超导实现高速和低电力消耗,为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007年2月23日,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与(JST)与NEC联合公布,成功完成量子密码通信中数据被窃听时信息流失量的评价工作,以该成果为基础,可开发出利用现有光通信设备生成绝对无法破译暗号密钥的量子密码系统。

2007年6月,日本NTT、国立信息学研究所和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出10千兆赫兹时钟周波数量子暗号系统,利用单一光子水平光的量子暗号密钥成功在200公里光纤距离传输信号,达到目前世界速度最快传输距离最长纪录。

2007年7月9日,日本KDDI公司使用旧型海底光缆成功使信息传输速度提高30倍,实现1100公里海底光缆传输速度达到每秒3太拉比特。

在没对海底光缆设备进行任何改良的情况下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2007年11月6日,日本东京大学一研究小组开发出一项技术,在纳米级领域利用接近物质间的电磁场(近场光)的磁记录技术。目前已经进行了适用于记录密度每平方英寸1太拉比特的大容量硬盘驱动装置(HDD)认证。

日本在理论核物理学研究、宇宙空间观测、稀土类金属超导及磁性现象、重离子束照射促使植物变异、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新粒子等研究中取得了成绩。

基础研究方面:

日本物理学家首次从量子色动力学中精确计算出核子之间的强排斥相互作用,以前只能用实验描述的有关核子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从计算中得到再现,从而得以重新检验以前通过实验获得的原子核的性质并发现新的现象,也可能因此建立一种更新更简单的核现象理论。利用精确的核作用理论,能更准确地计算出宇宙中中子星的大小,解释超新星的爆炸机理,进一步研究早期宇宙物质形态及银河系形成等宇宙演化问题。

天文学家在距地球3亿光年的后发星座所属银河系之一的D100银河中,观测到一条长约20亿光年的细长氢电离气体云,认为这一细长构造与已知喷射星云的结构成因完全不同。

日本一研究小组发现稀土类金属钇和锕化合物超导以及磁性现象,并对稀土类金属进行测定,成功地直接观测到存在于稀土金属以及锕化合物中的具有超导等特异性质的重电子,这种重电子导致了其特异性。

理化学研究所利用重离子束照射方法,培育出樱花突然变异新品种,开花时呈淡黄绿白色,开花后期变成淡黄粉红色,成为与母系完全不同的新品种。

一国际联合研究小组利用日本大型正负电子对撞加速器发现一种新的带电荷粒子,它与已知的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介子不同,极有可能是由4个夸克结合形成的新的复合粒子。这一发现对进一步加深量子色动力学现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夸克获得质量的过程,对解开物质具有质量之谜至关重要。日本一研究小组依靠称为“格子量子色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在世界上首次验证量子色动力学中的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向解答“为什么物质会有质量”的谜题又迈进一步。

航空航天方面:

最大亮点是发射了月亮女神号绕月卫星,并初步完成了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系统。

2007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升空,开始为期1年的探月之旅。它由一颗主卫星和两颗子卫星组成,共携带荧光X射线分光计、月球雷达测深器等15种观测仪器。除观测月球外,月亮女神还能把地球收入视野,同时观测地球南北极的极光现象。月亮女神的地形照相机能以10米的精度立体摄影,对月球立体地形进行探测;可以用激光照射月球表面,测量月球的标高;利用可见光、紫外线、X线、伽马线探测月球的元素和矿物分布,也可用强电波对月球地下数公里深度的结构进行探测。同时也对月球磁场、等离子等月球上空环境进行监测,收集月球数据,探索月球的起源和进化的秘密。日本此次的月球观测计划首次利用子卫星进行电波中转,可精密观测月球整体重力场的大分布。这也将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月球背面的重力场。

在月亮女神之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计划于2013年实现无人飞船在月球着陆,用无人探测车在月球表面行走。2018年,带回月球岩石。2007年2月,日本已经实验了利用飞机俯冲使重力降到地球的1/6,在模拟月球土的环境下进行“月球车行走”。

2007年2月24日,日本第4颗军事侦察卫星利用H2A火箭发射进入距地面500公里的预定轨道。自此,此次发射的卫星与已有的3颗侦察卫星已形成了整体网络,每天能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侦察。使日本的情报搜集能力出现飞跃性进展,而日本政府一直坚持的所谓宇宙开发“非军事和平利用原则”名存实亡。

2007年4月12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公布GCOM系列卫星计划。GCOM是观测气候变化、水循环机制的地球环境变动观测卫星。

生物医药方面:

干细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基因研究、病毒研究以及癌症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东京大学医学科研所不仅利用猴子再现了1918年曾经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并发现流感病毒引起的异常自然免疫反应,可能是强病原性的因素之一,还成功人工合成出埃博拉病毒。

日本京都大学开发出一种可切开细胞膜,在无损伤情况下对细胞膜内的膜蛋白质进行正确分析的新技术,可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观察癌症治疗药物的疗效。

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发现,生物体内的二英受容体(AhR)能够促进性荷尔蒙受容体的分解。这不仅是生物学的新发现,对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受性荷尔蒙影响的癌症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基础生物研究所发现,原始生殖细胞中一种叫做诺纳的蛋白质可抑制细胞死亡诱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揭示了卵子和精子等生殖细胞回避细胞死亡的机制。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发现对子宫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子宫肌肉细胞的细胞群,并提出,在人类子宫肌肉组织中,细胞群具有干细胞的性质和作用。

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利用人类皮肤细胞,成功培育出具有繁育各种细胞能力的人工多功能干细胞(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