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当代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10838500000028

第28章 德国(1)

国土面积:35.697万平方公里

人口:8243.2万人(2005年)

GDP:2.271万亿美元(2006年)

人均GDP:28700美元(2006年)

货币名称:欧元

财政收入:9748亿欧元(约合1.4万亿美元,2006年)

财政支出:10493亿欧元(约合1.52万亿美元,2006年)

外贸总额:14117亿欧元(约合2.04万亿美元,2005年)

粮食产量:5100万吨(2005年)

德国依靠科学技术崛起的发展历程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于20世纪初期赶超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后,虽然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但德国仍然凭借雄厚的科技基础实现了经济的振兴,至今仍然保持着全球第三大经济大国和第一大出口大国的地位。德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措施,对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德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措施

1.从重视发展教育入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德意志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19世纪初期就在世界上率先实行了全国的国民义务教育,普及了十年制初等教育。1810年创立了柏林大学,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德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了150多所三年制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国家法律规定,凡接受完10年制义务教育后的青年,都必须到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3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才能获得就业资格。因此,德国是把科学与技术教育引入中等、高等教育最早最成功的国家。德国政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不断增加教育经费,1900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到1930年这一比例达到4.1%,居于世界前列。由于重视教育,在德国全民族形成了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为德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以化学家为例,1890年,德国只有101名化学家,到1902年,化学家达到4000多名,84%的化学家毕业于高等院校。即使到二战结束的1950年,德国仍然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1.85万人,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43人,在世界上仍处于高水平。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自1901年开设该奖以来,到1945年二战结束,全世界获奖人数为129位,其中德国科学家获奖人数就有34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早在1815年,普鲁士政府就颁布了专利法,1877年,德意志帝国政府重新修订颁布了新的专利法,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平均每年颁布的专利为12338件,到1913年,德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达到42%。

德国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十分巨大。1961年,德国的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1.4%,相当于今年中国的科研投入水平。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科研经费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上,其中国家财政拨款部分超过50%,居世界之冠。

德国政府采取法律、政策等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形成了独特的官学商联合的科研体系。德国政府制定法律和政策,诸如发放贷款,减免税收,提供信息和服务等措施,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中,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统计,德国三分之二的科研人员和五分之三的科研经费都集中在企业的各类科研机构中。以化学家为例,1910年,全德国有651名化学家在最著名的3家化学公司工作,而同期只有360名化学家在大学或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中。由于采取了正确的科技政策,德国的科技进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先后发明了西门子与马丁炼钢法、轧钢法;汽油发动机、四冲程内燃机、柴油机、涡轮喷气发动机、合成橡胶、炼炭液化技术等技术,发明了聚酰胺纤维和人造靛蓝等。二战期间,又发明了抗菌素、雷达、喷气式飞机、V型导弹、V2型火箭等,在当时都是最尖端的技术,引领了世界军事科技的深刻变革。

3.注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德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除了自身科研和技术进步的实力雄厚以外,德国还十分注重学习外来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应用。例如,德国19世纪末从英国引进了托马斯炼钢法,从法国引进了电解铝法,从比利时引进了电子技术等,都对德国经济腾飞产生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了其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放弃这种引进创新,从而强化了其科技基础,加强了其产业结构的转变。二战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德国第一产业(农、林、渔业等)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1950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到1984年降至2.1%;195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502万人,占就业总数的24.6%,到1981年就下降到151.8万人,占就业总数的5.9%。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从业人口下降,其生产率却依靠科技进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1950年,第一产业产值为104亿马克,到1984年增加到了363亿马克,增长3倍;谷物产量由1027万吨,增加到了2308万吨;牛奶产量由1386万吨,增加到2477万吨。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1961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4.4%,就业人口由1950年的868.9万增加到1965后的1321.8万,占就业总人数的48%。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5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1984年达到55.3%。

二、德国科技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1.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德国科技发展之所以能超越英国,与美、日等国家并驾齐驱,保持优势至今一百多年,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重视教育发展。我国目前已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比德国晚了二百年;我国的教育结构也不尽合理,知识性的中等、高等院校居多,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学校少之又少,近年来,虽然国家引起了重视,建立了一批职业学院,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就业技能问题。国家应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实行全国统一的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并使之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人都有1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推行就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培养大批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2.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外来技术的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德国十分注重外来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至今立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前列。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但我们的技术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功夫,博采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国家应采取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引导三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3.加强对科技事业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德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科技发展的规划和领导。早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就制定了科技发展的战略和科技开发的目标,并颁布法令,拨款补助鼓励成立股份公司,以利于集中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政府在中央一级设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研工作的协调。1957年,政府又设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1962年设科学研究部,1974年设研究与技术部,由此加强了对科技发展的集中领导。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设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三套科技管理机构,使有限的科研人员和科技经费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三大系统,减弱了对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功能和统一领导,各搞各的,很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应建立权威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统筹领导军方、中科院和地方的科研工作,以节约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

德国高科技发展的特点及成效德国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仅以8000万人口雄踞世界前列,与其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很大关系。20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十分重视发展高技术产业,其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激光、纳米、电子、生物、通讯、信息、环保、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德国在确保世界汽车和机器制造领域技术中心地位的同时,正日益成为激光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中心。德国政府为提高技术能力作出了各种努力,高技术产业占其工业生产的11.7%,是世界第二大高技术出口国,是欧洲创新型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

一、德国高技术的发展特点

1.用高技术打造“德国制造”品牌。自20世纪以来,德国制造业一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长期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德国制造”就是“科技制造”,德国就是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激光、生物、电子、纳米、信息通讯等领域为制造业开路。德国有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业是其研究的重点,对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德国制造业的专利数量居世界前列,还制定了很多的“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达160亿欧元。

2.高科技中心是高科技发展的摇篮。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水平,德国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起,在德国政府支持下,德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高科技中心(科技园区或企业孵化器),用以扶持企业发展,成为促进高科技发展的有力手段。止2006年,德国已建立起300多个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最为典型的是慕尼黑科技工业园区和海德堡科技园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创造于1984年,是德国最优秀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开始时,首先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再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产业园。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绿色食品科技园、信息产业科技园及宝马汽车科技园、西门子电子信息科技园等的产生,都与慕尼黑高技术工业园区有密切的关系。海德堡科技园区创建于1985年,为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医药技术、环保技术研究的公司提供设施和管理服务。海德堡科技园区能够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非常灵活实用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在科研开发方面与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海德堡大学高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及莱茵河沿岸生物科学研发三角地区80多家中小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公司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3.高效运转的科研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保证。为了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研体系。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企业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三大支柱。德国共有300多所大学,它们既是一支很强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队伍,又是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保证科研力量不断更新的重要基地。德国独立科研机构数量虽然不多,但都十分专业,技术力量雄厚,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出资资助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包括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或基础研究的马普学会,从事应用研究的费朗霍夫学会,从事综合性跨学科战略研究的16个国家研究中心以及84个其他科研机构。德国的独立科研机构是其庞大的科研体系中最重要的科研力量,在科研领域发挥着领跑者的作用。企业科研机构主要集中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开发活动,经费投入由企业承担,或申请国家科研开发计划重点项目。企业研发机构是德国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大多数产品性的技术成果都是由企业研发机构完成的。

二、德国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持续保持对高科技产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德国的科技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及经济组织(企业界)。其中政府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经费的三分之一。德国政府的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如2004年,联邦财政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5.3亿欧元;2006年,联邦政府发布了高科技发展战略,每年增加投入50亿欧元,连续增加三年,致意将德国建设成为“创意之国”。2006年又发布“氢能研究2006”计划,每年为该计划提供30亿欧元的经费,以保证德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

2.政府制定了鼓励支持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一系列政策。德国在高技术中的竞争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的创新意愿。为了加强这种意愿,德国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鼓励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鼓励工业界各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同时,政府还为高科技企业拨付巨款用于抵御高科技发展中的创业风险。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到高科技企业就业、创业。如实施了“自有资本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提供资金资助各种就业和创业活动。政府还提供担保,将德国复兴银行、德国清算银行的资金贷给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者,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德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世界市场有重大影响的专利权,德国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技术密集型产品世界市场份额,德国占16.2%,与美国平分,同居世界第一;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科学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10.4%来自德国,医疗技术在专利权和世界贸易份额两方面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医疗成像技术、造影剂和生物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能源技术基础研究和科研条件世界一流,现代发电厂技术、光伏电池技术、风能应用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汽车、火车机车制造技术、交通管理技术及生物燃料技术等方面居世界先进水平;航空技术、航天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机械制造技术世界领先,70%以上的产品出口国外,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8.3%,超过日本的12.7%和美国的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