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多数情况下,如果你请求雇员们做什么,那么你的雇员会更好接受。指令和命令是扼杀合作愿望的言辞。因此,要记住,选择使你的命令动听的词句,你的雇员们将更乐于合作,作为主管人,你将会更受欢迎。
解释命令中的“为什么”。永远要解释为什么,那怕是有最细微的迹象表明雇员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做某事,也一定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只要略想片刻,你将发现为什么要这样。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某事的雇员,以及没有认识到这将有助于实现本部门目标的雇员,可能不愿意执行你的建议。当他们做你希望干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三心二意,毫无热情,慢慢腾腾。如果他们理解了你为什么向他们下达命令时,他们会比较自愿地投身进去,迅速完成任务。
防止出现问题。在下达命令时,无论你对上述步骤考虑得多么仔细,都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雇员可能没有听到,或漏听了某此消息。因此,你需要与他们讨论一下,使他们“抓住”你说的和要做的要点。尽管你试图使用易于理解的语言,某个雇员还是没有理解。因此,为了减少出现问题,不要下达完命令了事,跟着提出问题,同那些看来还不理解的雇员讨论。要警惕那些可能没有理解你的指令的行为。切记,你的职责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只有正确地理解了你的指令,他们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不可用强制的口气
在工作过程中,身为领导者,对部属下达任务,发号施令,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怎样下达命令才会使你的计划能得到彻底的实施呢?才能使你部下乐于积极、主动、出色、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呢?
你是不是经常这样说:“欧文,把这份材料赶出来,你必须尽你最快的速度,如果明天早上我来到办公室在我的办公桌上没有看到它,我将……”
或者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做?我说过多少次了,可你总是记不住!现在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马上给我重做!”
够了!
你的部下一定会面色冰冷、极不情愿地接过你派给他们的任务,去完成它,而不是做好它。可是等工作交上来后,你大为失望,不禁有些生气:“好了!看来你只是个平平庸庸、毫无创新的人而已!我对你期望很高,可你总是表现得令人失望!就凭你这个样子,永远也别想升职……”
这样,你与部下的关系就完完全全地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毛病出在哪儿?
就出在你下达命令的方式上!
你以为你是领导,所以就有权在别人面前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就可以对别人颐指气使,唤了来,喝了去;就可以靠在软绵绵的椅子里,指挥别人去干这个,去干那个?
没有人会喜欢你这种命令的口气和高高在上的架势!
你以为自己是领导,有权利这么做。可是要知道,尽管你是总经理,他是小职员,可是在人格上你们是平等的。所不同的,只不过你们的分工不同,职务不同,而不是在你和他个人之间存在着什么高低贵贱的区别。就算是“经理”比“职员”具有更多的权力或是其他什么,那么是由“经理”这个职务带来的,而不是你自身与生俱来的!是你的这种趾高气扬、自傲自大的态度激怒了别人,而不是工作本身使人不快!
所以,你想让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完成工作,就用什么样的口气和方式去下达任务。
多用“建议”,而不用“命令”。这样,你不但能使对方维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且能使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即使是你指出了别人工作中的不足,对方也会乐于接受和改正,与你合作。
有一个秘书这样说自己的经理:他从来不直接以命令的口气来指挥别人。每次,他总是先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对方听,然后问道:“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当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后,经常说:“你认为这封信如何?”如果他觉得助手起草的文件中需要改动时,便会用一种征询、商量的口气说:“也许我们把这句话改成这样,会比较好一点。”他总是给人自己动手的机会,他从不告诉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去学习去提高。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经理身边供职,一定会让人感到轻松而愉快。
这种方法,维持了部下的自尊,使他以为自己很重要,从而希望与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一家小厂经理约翰?居克,有一次,一位商人送来一张大订单。可是,他的工厂的活已经安排满了,而订单上要求的完成时间,短得使他不太可能去接受它。
可是这是一笔大生意,机会太难得了。
他没有下达命令要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干活来赶这张订单,他只召集了全体员工,对他们解释了具体的情况,并且向他们说明,假如能准时赶出这张订单,对他们的公司会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有什么办法来完成这张订单?”
“有没有人有别的办法来处理它,使我们能接这张订单?”
“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的分配,来帮助整个公司?”
工人们提供了许多意见,并坚持接下这张订单。他们用一种“我们可以办到”的态度来得到这张订单,并且如期出货。
让部下去接受命令,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动,把你“要他做的事情”,变成“他要做的事情。”
中国的古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实在是令人叹服。
有道是:请将不如激将。
晋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上,讲叙了一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年少时,恃强霸道,横行乡里。当时义兴河中有蛟龙,山中有猛虎,经常出来为害百姓。义兴人便将蛟龙,猛虎和周处合称“三害”,而更以周处为“三害”之首。周处为人刚猛自强,自告奋勇上山打死猛虎,下河杀死了蛟龙。当时有一位老者,为了激发他进一步学好,便对他说:“义兴人有‘三怕’,现在这猛虎、蛟龙都被你除了,可人们还有‘一怕’。”周处问:“哪‘一怕’”?老人故作沉思,然后说:“就怕你周处横行霸道啊!”周处听后,发誓要把这一“害”征服,但又担心地对老者说:“我虽然想弃恶从善,但年龄已大,恐怕为时已晚,终无所成。”老人说:“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你正当壮年,前途无量,怎么可以说为时已晚呢?人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怎么就不会留名青史呢?”周处听后,大受感动,终于改过自新,后来为行政长官,勤政孝亲,广有善名。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刺激人的自尊心(而不是伤害它),会使对方的自信和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和表现。这正是“激将术”能够得以奏效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要向部下下达命令,让他做你想想他做的事或是要他改正错误,那就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不妨试试“建议”的方法和“激将法”。
许愿的分寸
正因为领导者手中握有权力,所以登门要求领导解决问题的人一定很多。有时,领导者出于难为情,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没法一口回绝。在这种情况下,许愿就要掌握分寸,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许愿方式和方法,既不驳别人的面子,又要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这里有4种方法可资借鉴:
(1)对有把握的事可采取定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很了解,估计许下的愿有把握实现,那么就干脆把话说“死”。这种许愿能给人不容置疑的印象,给对方先吃一颗“定心丸”。
(2)对把握性不大的事可采取弹性的许愿。如果你对情况把握不很大,就应把话说灵活一点,使之有伸缩的余地。例如,使用“尽力而为”、“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等有较大灵活性的字眼。这种许愿能给自己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但一般会给对方留下疑虑,取得对方的信任的效果要差一些。
(3)对时间跨度较大的事情,可采取延缓性的许愿。有些事情,当时的情况认准了,可是由于时间长了,情况会发生变化。这时,你在许愿中可采用延缓时间的办法,即把实现许愿结果的时间说长一点,给自己留下为实现许愿创造条件的余地。比如有人要求老板给自己加薪,老板就可以这样说:“要是年终结算,厂里经济效益好,我可以给你晋升一级工资。”用“年终结算”一语表示实现许愿时间的延缓,显得既留有余地,又入情入理。
(4)对非自己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采取隐含前提条件的许愿。这即是说,如果你所作的承诺,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还要谋求别人的配合,那么你在许愿中可带一定的限制词语。
比如,你许诺帮助朋友办理家属落户问题,这涉及到公安部门和国家有关政策,你不妨这样说更恰当一点:“如果以后公安部门办理农转非户口,而且你的条件又符合有关政策,我一定帮忙。”这里就用“公安部门办理”和“符合有关政策”对你许愿的内容作了必要的限制,既见自己的诚意,又话语灵活,具有分寸,还向对方暗示了自己的难处。真是一石三鸟!
为人处事,应当讲究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因此,许愿不可随意为之,信口开河。明智者事先会充分地估计客观条件,尽可能不做那些没有把握的许愿。
领导人不是万事灵通的神仙,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到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地回绝。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宜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如此方为上策。